中新網邢臺9月11日電 “去年,在縣里的幫助下,我建起了兩座蔬菜大棚,一年的純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今年,我新栽種了幾畝櫻桃樹和桃樹,準備建一座農業采摘園。”在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西豎鎮程陽村村民路戰友看來,近年來,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該縣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讓他富裕起來。
雖已入秋,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還是一片郁郁蔥蔥。臨城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大部分地區是山區和丘陵,干旱缺水,人民生活水平偏低。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該縣因地制宜,通過林果種植、特色養殖、鄉村旅游等措施,走出了一條“綠色”扶貧之路。
在臨城縣,依托鄉村旅游,一些村莊建成了很多農業采摘園。崔濤攝
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程陽村位于太行山東麓天臺山腳下,全村346戶1320人。相傳明萬歷皇帝曾至此,見村落三面皆山、南面臨水,錯落有致,遂稱此村為“城祥”,后人取前程陽光燦爛之意,故稱程陽。
走入程陽村,石磨、石臼、石墻、石階古樸大方,古樹、古井、古戲樓、古民居保存完好。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貧困成為困擾程陽村村民的最大難題。
有數百年歷史的程陽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原有貧困戶235戶695人,路戰友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0歲的路戰友因車禍導致腿部留下殘疾,難以再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家里有十幾畝旱地,種植玉米,全家一年的收入不到一萬元。
“原本家里就不富裕,再加上我落下殘疾,生活真是雪上加霜。”路戰友說。
2016年,在臨城縣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路戰友建起了兩座蔬菜大棚,每座大棚獲得補貼資金6000元。依靠種植設施蔬菜,路戰友一年的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
依托種植設施蔬菜,路戰友擺脫了貧困,他購置了拖拉機等農用車輛。然而他并不滿足。距離程陽村不遠便是天臺山景區,每年旅游季節,游客絡繹不絕。
路戰友心中有了搞鄉村旅游的想法,今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種下了櫻桃樹和桃樹,準備建一個農業采摘園。“明年的旅游季,游客就能來我的采摘園觀光采摘了。”
據介紹,程陽村穩步推進大棚特色采摘、種桑養蠶等特色經濟發展,讓實體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同時,該村依托天臺山景區和正在建設的花鄉旅游度假區優勢,積極探索和實踐“景村共建”,模式,以景區帶農村,以旅游富農民,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方案。2016年12月,程陽村如期脫貧出列,235戶695人實現脫貧。
臨城縣縣委書記宋向黨表示,臨城縣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聲區等7個”國字頭“招牌,突出打造以景區為依托,生態農業、民俗風情、農家餐飲為重點的鄉村游,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
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每年玉米收獲的時節就是臨城縣東牟村村民李寶聚最忙碌的時候,他不光要組織人手收獲玉米,最麻煩的是玉米秸稈的處理。每年的十月,李寶聚和其他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要趕回家,忙碌很長時間。
從2016年10月開始,李寶聚不再忙碌了。地里的玉米秸稈直接拉到村東的養羊基地,經過加工成為飼料,每畝地還能獲得的七八百元的收入。
這樣的改變源自于東牟村村民家門口建起的扶貧產業。東牟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共151戶706人,其中貧困戶就有139戶559人。2014年,為了脫貧,該村黨支部組織動員貧困戶成立了牟龍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與邢臺潤濤牧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養羊。就在東牟村村東的荒崗上破土動工,建起養羊基地。
李寶聚和其他村民地里的玉米秸稈被送到家門口的潤濤牧業有限公司當作青儲飼料。2016年,該公司共收購7000噸玉米秸稈用于青儲飼料,每噸360元,優先收購東牟村和周邊村的玉米秸稈,東牟村貧困戶收益約100萬元。
同時,東牟村將每個貧困戶的6000元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參與公司經營,公司提供養殖場所、托養和技術支持,每年以投入資金8%的比例進行分紅,五年后,參股的6000元資金仍屬于貧困戶自己。
“我們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還有光伏發電項目,一個季度差不多分紅2000元。”李寶聚表示,東牟村與協鑫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溝通,村里符合條件的14戶貧困戶免費安裝屋頂分布式電站,同時,臨城協鑫光伏發電有限公司28兆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部分落戶在東牟村,每戶平均年可實現收益6000元。
從山村到縣城的定點幫扶
在北京工作的魏皓陽沒有想到自己會來到300公里外的貧困山區工作,這里的環境對他來說是極其陌生的。
2017年1月,在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工作的魏皓陽被派駐到臨城縣西冷水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由于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他心中并沒有底氣。
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魏皓陽有了深切的體會。“作為一名掛職干部,要在大藍圖中找準自己的小位置,引進外部資源要切合當地實際,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魏皓陽說。
從西冷水村的食用菌大棚建設入手,魏皓陽和該村“兩委”班子多次考察,平整土地,聯系客商,已和多家大型企業初步達成收購意向,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為了開展教育扶貧,魏皓陽多次拜訪河北知名的教育集團,邀請名校名師和鄉村小學結成幫扶對子。讓山區的教師和學生有機會走出大山,到城市中的學校開闊眼界,創新思路。
侯兵是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副部長,2016年8月,他來到臨城縣掛職,擔任臨城縣委副書記。
據侯兵介紹,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確定臨城縣為定點扶貧縣。5年來,工委遵循“臨城需要、符合政策、工委可為”的原則,堅持以定點扶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攻堅重點,充分發揮線多面廣、信息靈通、協調面寬的部門優勢,緊緊結合臨城扶貧工作實際,認真謀劃幫扶項目。
侯兵說,在項目扶貧工程方面,幫助臨城縣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2億余元。先后謀劃推動臨城火車站恢復運營、路網改造建設、農田水利建設、京港澳高速連接線、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等30多個項目。在智力扶貧工程方面,分批次對臨城基層干部進行技能培訓,邀請相關專家為臨城發展出謀劃策。在社會扶貧工程方面,從水利部爭取400萬元農村安全飲水項目,解決了10072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在教育扶貧工程方面,自籌經費525.75萬元,建成圍場中心小學綜合教學樓并投入使用。
雖已入秋,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還是一片郁郁蔥蔥。臨城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大部分地區是山區和丘陵,干旱缺水,人民生活水平偏低。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該縣因地制宜,通過林果種植、特色養殖、鄉村旅游等措施,走出了一條“綠色”扶貧之路。
在臨城縣,依托鄉村旅游,一些村莊建成了很多農業采摘園。崔濤攝
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程陽村位于太行山東麓天臺山腳下,全村346戶1320人。相傳明萬歷皇帝曾至此,見村落三面皆山、南面臨水,錯落有致,遂稱此村為“城祥”,后人取前程陽光燦爛之意,故稱程陽。
走入程陽村,石磨、石臼、石墻、石階古樸大方,古樹、古井、古戲樓、古民居保存完好。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貧困成為困擾程陽村村民的最大難題。
有數百年歷史的程陽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原有貧困戶235戶695人,路戰友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0歲的路戰友因車禍導致腿部留下殘疾,難以再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家里有十幾畝旱地,種植玉米,全家一年的收入不到一萬元。
“原本家里就不富裕,再加上我落下殘疾,生活真是雪上加霜。”路戰友說。
2016年,在臨城縣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路戰友建起了兩座蔬菜大棚,每座大棚獲得補貼資金6000元。依靠種植設施蔬菜,路戰友一年的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
依托種植設施蔬菜,路戰友擺脫了貧困,他購置了拖拉機等農用車輛。然而他并不滿足。距離程陽村不遠便是天臺山景區,每年旅游季節,游客絡繹不絕。
路戰友心中有了搞鄉村旅游的想法,今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種下了櫻桃樹和桃樹,準備建一個農業采摘園。“明年的旅游季,游客就能來我的采摘園觀光采摘了。”
據介紹,程陽村穩步推進大棚特色采摘、種桑養蠶等特色經濟發展,讓實體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同時,該村依托天臺山景區和正在建設的花鄉旅游度假區優勢,積極探索和實踐“景村共建”,模式,以景區帶農村,以旅游富農民,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方案。2016年12月,程陽村如期脫貧出列,235戶695人實現脫貧。
臨城縣縣委書記宋向黨表示,臨城縣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聲區等7個”國字頭“招牌,突出打造以景區為依托,生態農業、民俗風情、農家餐飲為重點的鄉村游,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
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每年玉米收獲的時節就是臨城縣東牟村村民李寶聚最忙碌的時候,他不光要組織人手收獲玉米,最麻煩的是玉米秸稈的處理。每年的十月,李寶聚和其他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要趕回家,忙碌很長時間。
從2016年10月開始,李寶聚不再忙碌了。地里的玉米秸稈直接拉到村東的養羊基地,經過加工成為飼料,每畝地還能獲得的七八百元的收入。
這樣的改變源自于東牟村村民家門口建起的扶貧產業。東牟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共151戶706人,其中貧困戶就有139戶559人。2014年,為了脫貧,該村黨支部組織動員貧困戶成立了牟龍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與邢臺潤濤牧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養羊。就在東牟村村東的荒崗上破土動工,建起養羊基地。
李寶聚和其他村民地里的玉米秸稈被送到家門口的潤濤牧業有限公司當作青儲飼料。2016年,該公司共收購7000噸玉米秸稈用于青儲飼料,每噸360元,優先收購東牟村和周邊村的玉米秸稈,東牟村貧困戶收益約100萬元。
同時,東牟村將每個貧困戶的6000元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參與公司經營,公司提供養殖場所、托養和技術支持,每年以投入資金8%的比例進行分紅,五年后,參股的6000元資金仍屬于貧困戶自己。
“我們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還有光伏發電項目,一個季度差不多分紅2000元。”李寶聚表示,東牟村與協鑫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溝通,村里符合條件的14戶貧困戶免費安裝屋頂分布式電站,同時,臨城協鑫光伏發電有限公司28兆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部分落戶在東牟村,每戶平均年可實現收益6000元。
從山村到縣城的定點幫扶
在北京工作的魏皓陽沒有想到自己會來到300公里外的貧困山區工作,這里的環境對他來說是極其陌生的。
2017年1月,在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工作的魏皓陽被派駐到臨城縣西冷水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由于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他心中并沒有底氣。
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魏皓陽有了深切的體會。“作為一名掛職干部,要在大藍圖中找準自己的小位置,引進外部資源要切合當地實際,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魏皓陽說。
從西冷水村的食用菌大棚建設入手,魏皓陽和該村“兩委”班子多次考察,平整土地,聯系客商,已和多家大型企業初步達成收購意向,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為了開展教育扶貧,魏皓陽多次拜訪河北知名的教育集團,邀請名校名師和鄉村小學結成幫扶對子。讓山區的教師和學生有機會走出大山,到城市中的學校開闊眼界,創新思路。
侯兵是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副部長,2016年8月,他來到臨城縣掛職,擔任臨城縣委副書記。
據侯兵介紹,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確定臨城縣為定點扶貧縣。5年來,工委遵循“臨城需要、符合政策、工委可為”的原則,堅持以定點扶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攻堅重點,充分發揮線多面廣、信息靈通、協調面寬的部門優勢,緊緊結合臨城扶貧工作實際,認真謀劃幫扶項目。
侯兵說,在項目扶貧工程方面,幫助臨城縣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2億余元。先后謀劃推動臨城火車站恢復運營、路網改造建設、農田水利建設、京港澳高速連接線、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等30多個項目。在智力扶貧工程方面,分批次對臨城基層干部進行技能培訓,邀請相關專家為臨城發展出謀劃策。在社會扶貧工程方面,從水利部爭取400萬元農村安全飲水項目,解決了10072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在教育扶貧工程方面,自籌經費525.75萬元,建成圍場中心小學綜合教學樓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