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生產一度電需消耗350克碳,換成光伏發電則可降至40克。今年以來,光伏發電已成為多地政府和企業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重要內容。可同時,光伏產業的產業困境已經顯現。一方面,普通市民離光伏電還很遙遠;另一方面,光伏產業已出現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傾向。
本周初,在2010中國低碳經濟與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近30位海內外再生能源專家、光伏企業代表就國內光伏產業如何可持續發展展開對話。
2009年,全球太陽電池產量1030萬千瓦,我國生產了約400萬千瓦,占世界產量39%,高居世界首位;2008年,世界前30家光伏企業中,中國大陸10家,臺灣5家,兩地相加的總產量350萬千瓦,是世界總產量的44.3%。從數字上看,我國是“光伏大國”。
另一組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則不算樂觀。2009年,我國光伏發電電池生產共消耗3萬噸多晶硅,其中國內生產1.6萬噸,其余依賴進口;2009年,我國生產了400萬千瓦光伏電池,國內使用僅20萬千瓦,其余全部出口。一個不足,一個過剩,我國還不是“光伏強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指出,新能源產業基地發展速度很快,但不少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小峰說:“高端緊缺,低端過剩。”一方面,許多低端庫存賣不出去,另一方面,高純度的多晶硅還需大量進口,光伏產業的高技術領域仍有多個關鍵問題未攻克。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他說,全球光伏產業市場需求旺盛,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長,但同時,市場對光伏產品成本降低的要求也很高,這就要求光伏企業不僅要在規模上壯大,更要在技術進步上加快。
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荀建華認為應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儲備自己的技術力量。億晶5年前就與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建立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益頗多。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晶硅澆鑄爐,填補了國內空白。董事長馮金生說,一家光伏企業要在目前全國低端競爭極其激烈的環境中勝出,惟一出路就是技術創新。
上市也成為不少光伏企業謀求規范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國內目前已有十幾個光伏企業上市,今年還有更多企業準備上市。
普通人家要用上光伏電即太陽電,關鍵是太陽電要進入電網,而太陽電大規模上網的瓶頸在價格。去年太陽電上網價每度降至2元左右,但依然高于傳統電。江蘇南通強生太陽能公司董事長沙曉林預計今年價格有望接近1元。根據測算,如果太陽電價格每度降至1元以下,就有了與傳統電競爭的可能性,市場空間也將放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光伏企業爭搶市場份額的積極性很高,甚至出現了低價惡性競爭的局面。有行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提出,我國應當盡快出臺太陽電《上網電價法》,為太陽電上網制定統一價格標準。趙玉文認為,我國太陽電的國內市場剛剛啟動,要營造一個健康的、有利于太陽電可持續發展的競爭環境,應當盡早出臺太陽電《上網電價法》等相關法律,及早規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