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市公司昱輝陽光證實剝離光伏制造及LED業務的消息傳出之后,在業內外引起一片嘩然,驚訝有之、不解有之、質疑有之、贊同有之。帶著大家的疑問,我如約來到位于上海普陀區的昱輝陽光辦公室,見到了剃著平頭、穿著長t恤的昱輝陽光創始人李仙壽。
2017年10月11日,杭州云棲大會召開,會后關于馬云千億設立達摩院的新聞鋪天蓋地。同一天,美股上市公司昱輝陽光(Renesola)證實剝離光伏制造及LED業務,轉型下游開發商,在光伏圈亦引起不小轟動。
兩家完全不搭界的公司,都起步于同一個時期。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2014年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2006年,昱輝陽光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8年,昱輝陽光登陸美國紐交所。
面對現已發展成巨人的阿里巴巴,昱輝陽光董事長李仙壽曾言:“11年前的那一天我們懵里懵懂登陸倫敦證交所,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從不惑之年走向天命之年,然而跟同一時期的阿里、新東方相比,我們平凡得心痛。”
李仙壽說:“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想要,于是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從上下一體化到生態建設,最后連自己都看不懂。現在老了,想要放棄的東西就越多。所以我們分家轉型,上市公司只做一件事。”
為什么分拆?
1993年萬科B股股票在香港發行,B股買家主要是投資基金,為了引進商業資本,萬科開始講他旗下13個行業的故事,說他每一個行業都在盈利。基金經理們不感興趣,他們只想知道“萬科是干什么的?”。買聯想,買的是IT業;買新東方,買的是教育業;買萬科,又是買他的什么?多元化的萬科在哪個行業也站不住腳。
不久,萬科掀起了著名的“減法運動”,許多業務被分離出去,其中包括知名的怡寶、萬佳百貨等。剔除這些業務后,萬科提出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發展方向。房地產業務隨后又減掉了寫字樓等商業建筑,到90年代末,萬科成為一個專業于發達地區、中高檔住宅的地產企業,并坐上了房地產行業龍頭老大的交椅。
強大的公司只需兩秒鐘就能說清楚自身,如可口可樂,只用說:世界最大的軟飲料公司。后來萬科能用三秒鐘、兩句話把自己描述清楚: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主要做住宅。
昱輝陽光是做什么的?
擁有多晶硅、硅片、組件到光伏應用系統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光伏制造商,世界一流光伏企業?這個定位其他幾家主流光伏公司同樣適用。
多年摸爬滾打后李仙壽頓悟了“大道至簡”的道理,也開始做起了減法。作為第一批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昱輝陽光,稱得上是光伏界“元老級”公司,然而近兩年的昱輝陽光走的并不順,從業績虧損到財務趨緊再到遭遇退市風險,制造端不斷擴產的節奏以及來自終端市場價格的擠壓讓李仙壽喘不過氣。
“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想要,于是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從上下一體化到生態建設,最后連自己都看不懂。現在老了,想要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我是一名投資人,我會喜歡一家模式簡單、產品簡單、成長穩健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很‘清新’,創始人剃了‘小平頭’,穿著體恤,語速快捷明了,沒有太多顧忌。
所以,我們分家轉型,上市公司只做一件事情,專注分布式電站,不需要多大,只需將手頭的一個產品,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李仙壽說到。坐在對面的他可能自己也沒意識到,他現在的樣子儼然就像他所描述的創始人,只是語速不快,回答問題時會思考一下。
為什么選分布式、社區及小型電站?
按照李仙壽的想法,制造業務與債務分離后的上市公司將致力于中國屋頂分布式、美國社區太陽能及海外小型商業電站的開發。然而,此前光伏業內也有其他企業從制造向下游轉型,目前來看成功者寡。
對于昱輝這次轉型,李仙壽表示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他說:“昱輝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光伏老兵,從行業角度看,我們知道盈利點在哪,其他轉型者看到的是近期盈利,他們的做法是把下游電站業務從公司中剝離,而我們恰恰相反,把制造業務全部剝離,上市公司變成電站開發投資公司。這是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才會有的想法,想為行業帶來一種新的東西。”
“而且,他們多數以開發大型地面電站為主。”李仙壽說,從歐洲、北美、日本等市場的經歷來看,大型地面電站存在很多問題,正在逐漸退出,他需要與傳統電力去競爭,由于政策變化、配額、容量、土地資源、電力消納等因素,并不適合民營企業全力去觸碰,尤其是在國有央企參與的情況下,更加難以獲得大的發展。大型電力集團進入,摻雜有其他的目的,比如為了整個能源投資比例的平衡,比如配額、拿補貼指標等。
“我們選擇分布式、社區太陽能、小型電站,因為他是適合民營企業發展且盈利點最好的領域。能源發電種類中,太陽能具備補缺功能,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分布式運用起來更靈活。”李仙壽表示。
李仙壽給昱輝陽光的定位,一家專注于做全球化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上市公司。
他說:“目前來說這種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斷開發好的分布式電站項目進行儲備,社區太陽能雖然在美國剛剛興起,但我們已經準備了兩三年時間。在選擇進入一個市場之前,我們會對當地的電網情況進行了解,先去電網電力公司找接入點,看容量有多少,只有在電網有余量時才進入。比如中國分布式市場,會優先選擇更適合發展光伏電站的省市地區。今年國內已經完成180MW的分布式電站項目,大部分集中在華東地區。”
昱輝美國社區太陽能及小型地面電站情況,圖片來源:昱輝陽光
根據對外公布的數據,昱輝陽光全球后期項目儲備480MW,其中美國151.8MW、英國4.3MW,日本17.5MW,加拿大8.6MW,土耳其133.0MW,法國0.30MW,波蘭55.0MW,泰國5.0MW,中國104MW。美國成為后期項目儲備容量最大的國家,其次為加拿大、中國。
盈利模式:做到極簡
對一般光伏公司而言,從產品生產銷售到電站投資,在項目開發、融資、運營上無疑將面臨很大的風險和挑戰。投資電站與組件制造不同,資金需求量更大、投資回收周期更長,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造血能力。有人擔心昱輝陽光是否能適應角色的變換。
“昱輝陽光進入下游市場很早,有成熟的團隊,以前走過很多彎路但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知道哪里有盈利的點。對于電站投資我們也沒有規模上的要求,沒有需要銷售組件的目的,純粹從電站角度來考慮,現在公司項目儲備優良,未來發展可持續性強。”李仙壽說到。
根據2016年財報,昱輝組件及硅片業務分別獲得5.715億美元及2.72億美元,占比61.5%,29.3%,而電站項目收入為8595.5萬美元,占比僅9.2%。從2016年財年看,昱輝陽光電站項目的收入還很低,轉型后怎么提高電站業務的盈利能力成為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李仙壽估算了一下:“今年預計電站持有量在200MW,明年400MW,累計容量將達計600MW。這些電站的發電收入國內營收占比約68%,大約450MW項目量,平均按1塊錢計算,1000小時發一度電,可獲得4.5億人民幣(6000萬美元)的收入。這是基礎量,同時我們出售海外項目,將部分開發好的項目權賣掉,明年預計出售100MW,在美國是0.5元的社區太陽能價格,如果賣出去100MW約可收入5000萬美元,還有一部分EPC合約收入,明年預計可看到1.5億美元銷售收入來自電站。
盈利很簡單,中國分布式電站毛利按70%計算,約4000萬毛利,海外項目權約2000萬毛利,毛利率達到40%,比制造端毛利水平高,且它是穩定的。”
李仙壽說,業務做到極簡之后,營收計算也變得簡單而可預期。
“專注中國分布式、美國社區太陽和小型高收益項目,電站補貼高、PPA高,項目IRR超過8%,資本回報高,盈利能力強。選擇美國、歐洲等全球高信用市場,政策風險較小,項目可融資能力強。立足于售電側,發展終端電力用戶,迎合了中國電力改革的大方向,無論是中國的分布式和美國的社區太陽能都存在發展空間。”一位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表示看好,但他也提到,電站開發都有一個成長期,通常需要三五年時間,最初的三年時間里需要企業積累,昱輝能否轉型成功,還得看他是否能熬過前期的開拓。
制造業務怎么辦?
昱輝陽光上市公司開始了新的征程,那么,剝離出來的制造板塊后面如何定義?
對李仙壽而言,下游電站投資與制造業務的平衡是個難題。一方面,上市公司的電站業務需要一個好的開始和藍圖規劃,以讓投資者放心;另一方面,對制造端業務也不能掉以輕心,需要讓債權人滿意。
根據此次資產交易,昱輝陽光制造板塊:3GW硅片、240MW電池、1.8GW組件、6000噸多晶硅及LED業務等,全部轉自昱輝陽光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稱“新加坡昱輝”),新加坡昱輝曾是昱輝陽光控股子公司,如今已單獨剝離。
相比于下游電站業務,李仙壽對制造板塊的業務持保守態度,他表示:“昱輝最初是從硅片起家,我們會回過頭來把硅片做強,但不會做大,目前正在全力改金剛線,已經改了60%,預計明年三月可以做到100%金剛線切片,一個月6000萬片,成本每月可降4800萬元,一年下來可節省成本5個多億,還是有一定優勢。組件部分會進行控制,產量往回縮,不需要3GW、5GW,1GW產量就夠了,會加一些先進技術做細分市場,如半片、多柵電池等。
6000噸多晶硅方面也不會擴產,從現在來看,它還是盈利的,成本在11-12萬/噸左右,現金成本8-9萬/噸,市場再差的時候我們現金成本還可以,也在進行一些技改。另外還有一個優勢在于很多設備將在明后年到期,折舊有6億成本在里面,這樣我們是以現金成本與別人全成本在競爭。”
李仙壽說,制造業務不會再做大拼規模,但會做精,盤子太大需要到處投資,且四處都是競爭者。
未來制造板塊是否有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打算?
李仙壽回答:“美股表現不好,A股估計也不會感興趣,現在太陽能故事在資本市場已經走到中后期了,我不認為我們還能趕上這一波。”
李仙壽表示,戶用光伏尚存在創新機會,或者研發新的產品,未來不排除在其中某一細分領域尋求再次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
2017年10月11日,杭州云棲大會召開,會后關于馬云千億設立達摩院的新聞鋪天蓋地。同一天,美股上市公司昱輝陽光(Renesola)證實剝離光伏制造及LED業務,轉型下游開發商,在光伏圈亦引起不小轟動。
兩家完全不搭界的公司,都起步于同一個時期。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2014年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2006年,昱輝陽光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8年,昱輝陽光登陸美國紐交所。
面對現已發展成巨人的阿里巴巴,昱輝陽光董事長李仙壽曾言:“11年前的那一天我們懵里懵懂登陸倫敦證交所,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從不惑之年走向天命之年,然而跟同一時期的阿里、新東方相比,我們平凡得心痛。”
為什么分拆?
1993年萬科B股股票在香港發行,B股買家主要是投資基金,為了引進商業資本,萬科開始講他旗下13個行業的故事,說他每一個行業都在盈利。基金經理們不感興趣,他們只想知道“萬科是干什么的?”。買聯想,買的是IT業;買新東方,買的是教育業;買萬科,又是買他的什么?多元化的萬科在哪個行業也站不住腳。
不久,萬科掀起了著名的“減法運動”,許多業務被分離出去,其中包括知名的怡寶、萬佳百貨等。剔除這些業務后,萬科提出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發展方向。房地產業務隨后又減掉了寫字樓等商業建筑,到90年代末,萬科成為一個專業于發達地區、中高檔住宅的地產企業,并坐上了房地產行業龍頭老大的交椅。
強大的公司只需兩秒鐘就能說清楚自身,如可口可樂,只用說:世界最大的軟飲料公司。后來萬科能用三秒鐘、兩句話把自己描述清楚: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主要做住宅。
昱輝陽光是做什么的?
擁有多晶硅、硅片、組件到光伏應用系統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光伏制造商,世界一流光伏企業?這個定位其他幾家主流光伏公司同樣適用。
多年摸爬滾打后李仙壽頓悟了“大道至簡”的道理,也開始做起了減法。作為第一批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昱輝陽光,稱得上是光伏界“元老級”公司,然而近兩年的昱輝陽光走的并不順,從業績虧損到財務趨緊再到遭遇退市風險,制造端不斷擴產的節奏以及來自終端市場價格的擠壓讓李仙壽喘不過氣。
“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想要,于是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從上下一體化到生態建設,最后連自己都看不懂。現在老了,想要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我是一名投資人,我會喜歡一家模式簡單、產品簡單、成長穩健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很‘清新’,創始人剃了‘小平頭’,穿著體恤,語速快捷明了,沒有太多顧忌。
所以,我們分家轉型,上市公司只做一件事情,專注分布式電站,不需要多大,只需將手頭的一個產品,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李仙壽說到。坐在對面的他可能自己也沒意識到,他現在的樣子儼然就像他所描述的創始人,只是語速不快,回答問題時會思考一下。
為什么選分布式、社區及小型電站?
按照李仙壽的想法,制造業務與債務分離后的上市公司將致力于中國屋頂分布式、美國社區太陽能及海外小型商業電站的開發。然而,此前光伏業內也有其他企業從制造向下游轉型,目前來看成功者寡。
對于昱輝這次轉型,李仙壽表示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他說:“昱輝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光伏老兵,從行業角度看,我們知道盈利點在哪,其他轉型者看到的是近期盈利,他們的做法是把下游電站業務從公司中剝離,而我們恰恰相反,把制造業務全部剝離,上市公司變成電站開發投資公司。這是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才會有的想法,想為行業帶來一種新的東西。”
“而且,他們多數以開發大型地面電站為主。”李仙壽說,從歐洲、北美、日本等市場的經歷來看,大型地面電站存在很多問題,正在逐漸退出,他需要與傳統電力去競爭,由于政策變化、配額、容量、土地資源、電力消納等因素,并不適合民營企業全力去觸碰,尤其是在國有央企參與的情況下,更加難以獲得大的發展。大型電力集團進入,摻雜有其他的目的,比如為了整個能源投資比例的平衡,比如配額、拿補貼指標等。
“我們選擇分布式、社區太陽能、小型電站,因為他是適合民營企業發展且盈利點最好的領域。能源發電種類中,太陽能具備補缺功能,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分布式運用起來更靈活。”李仙壽表示。
李仙壽給昱輝陽光的定位,一家專注于做全球化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上市公司。
他說:“目前來說這種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斷開發好的分布式電站項目進行儲備,社區太陽能雖然在美國剛剛興起,但我們已經準備了兩三年時間。在選擇進入一個市場之前,我們會對當地的電網情況進行了解,先去電網電力公司找接入點,看容量有多少,只有在電網有余量時才進入。比如中國分布式市場,會優先選擇更適合發展光伏電站的省市地區。今年國內已經完成180MW的分布式電站項目,大部分集中在華東地區。”
昱輝美國社區太陽能及小型地面電站情況,圖片來源:昱輝陽光
根據對外公布的數據,昱輝陽光全球后期項目儲備480MW,其中美國151.8MW、英國4.3MW,日本17.5MW,加拿大8.6MW,土耳其133.0MW,法國0.30MW,波蘭55.0MW,泰國5.0MW,中國104MW。美國成為后期項目儲備容量最大的國家,其次為加拿大、中國。
盈利模式:做到極簡
對一般光伏公司而言,從產品生產銷售到電站投資,在項目開發、融資、運營上無疑將面臨很大的風險和挑戰。投資電站與組件制造不同,資金需求量更大、投資回收周期更長,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造血能力。有人擔心昱輝陽光是否能適應角色的變換。
“昱輝陽光進入下游市場很早,有成熟的團隊,以前走過很多彎路但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知道哪里有盈利的點。對于電站投資我們也沒有規模上的要求,沒有需要銷售組件的目的,純粹從電站角度來考慮,現在公司項目儲備優良,未來發展可持續性強。”李仙壽說到。
根據2016年財報,昱輝組件及硅片業務分別獲得5.715億美元及2.72億美元,占比61.5%,29.3%,而電站項目收入為8595.5萬美元,占比僅9.2%。從2016年財年看,昱輝陽光電站項目的收入還很低,轉型后怎么提高電站業務的盈利能力成為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李仙壽估算了一下:“今年預計電站持有量在200MW,明年400MW,累計容量將達計600MW。這些電站的發電收入國內營收占比約68%,大約450MW項目量,平均按1塊錢計算,1000小時發一度電,可獲得4.5億人民幣(6000萬美元)的收入。這是基礎量,同時我們出售海外項目,將部分開發好的項目權賣掉,明年預計出售100MW,在美國是0.5元的社區太陽能價格,如果賣出去100MW約可收入5000萬美元,還有一部分EPC合約收入,明年預計可看到1.5億美元銷售收入來自電站。
盈利很簡單,中國分布式電站毛利按70%計算,約4000萬毛利,海外項目權約2000萬毛利,毛利率達到40%,比制造端毛利水平高,且它是穩定的。”
李仙壽說,業務做到極簡之后,營收計算也變得簡單而可預期。
“專注中國分布式、美國社區太陽和小型高收益項目,電站補貼高、PPA高,項目IRR超過8%,資本回報高,盈利能力強。選擇美國、歐洲等全球高信用市場,政策風險較小,項目可融資能力強。立足于售電側,發展終端電力用戶,迎合了中國電力改革的大方向,無論是中國的分布式和美國的社區太陽能都存在發展空間。”一位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表示看好,但他也提到,電站開發都有一個成長期,通常需要三五年時間,最初的三年時間里需要企業積累,昱輝能否轉型成功,還得看他是否能熬過前期的開拓。
制造業務怎么辦?
昱輝陽光上市公司開始了新的征程,那么,剝離出來的制造板塊后面如何定義?
對李仙壽而言,下游電站投資與制造業務的平衡是個難題。一方面,上市公司的電站業務需要一個好的開始和藍圖規劃,以讓投資者放心;另一方面,對制造端業務也不能掉以輕心,需要讓債權人滿意。
根據此次資產交易,昱輝陽光制造板塊:3GW硅片、240MW電池、1.8GW組件、6000噸多晶硅及LED業務等,全部轉自昱輝陽光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稱“新加坡昱輝”),新加坡昱輝曾是昱輝陽光控股子公司,如今已單獨剝離。
相比于下游電站業務,李仙壽對制造板塊的業務持保守態度,他表示:“昱輝最初是從硅片起家,我們會回過頭來把硅片做強,但不會做大,目前正在全力改金剛線,已經改了60%,預計明年三月可以做到100%金剛線切片,一個月6000萬片,成本每月可降4800萬元,一年下來可節省成本5個多億,還是有一定優勢。組件部分會進行控制,產量往回縮,不需要3GW、5GW,1GW產量就夠了,會加一些先進技術做細分市場,如半片、多柵電池等。
6000噸多晶硅方面也不會擴產,從現在來看,它還是盈利的,成本在11-12萬/噸左右,現金成本8-9萬/噸,市場再差的時候我們現金成本還可以,也在進行一些技改。另外還有一個優勢在于很多設備將在明后年到期,折舊有6億成本在里面,這樣我們是以現金成本與別人全成本在競爭。”
李仙壽說,制造業務不會再做大拼規模,但會做精,盤子太大需要到處投資,且四處都是競爭者。
未來制造板塊是否有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打算?
李仙壽回答:“美股表現不好,A股估計也不會感興趣,現在太陽能故事在資本市場已經走到中后期了,我不認為我們還能趕上這一波。”
李仙壽表示,戶用光伏尚存在創新機會,或者研發新的產品,未來不排除在其中某一細分領域尋求再次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