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譽為“中國煤都”,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由于長期大規模開采,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煤礦關停潮席卷而來,大同“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當地經濟應該如何轉型,礦區居民生活如何得到保障?
一塊小小的光伏板,讓采煤沉陷區煥發勃勃生機!
富裕的生活條件、良好的配套設施、豐富的文化生活、川流不息的車輛,繁榮的秦家山村曾被譽為當地的“小香港”,然而這種躺在煤堆里數錢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煤炭價格大跌,伴隨著礦產資源日漸枯竭,以煤為生的秦家山村從此一蹶不振。
秦家山村有6000多畝耕地,退耕還林已有12年之久,由于地處干旱地區,外加地下水遭到破壞,村里的土地已經多年沒有任何收益,村民依靠每年退耕還林的幾百元收入很難維持生計。類似秦家山村這樣的村莊,在大同市比比皆是。
大同在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采中形成了約1687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為了解決采煤沉陷區這些遭到破壞的閑置土地,2015年6月,《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獲得國家能源局批準,國家能源局首個“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項目在大同落地。光伏項目為大同的經濟轉型找到了方向,為幾十年難以破解“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找到了突破口。
雖說采煤沉降區的土地遭到破壞已經閑置,但大部分屬于退耕還林用地,屬于林地。如何將這些閑置土地合法化利用是擺在當地政府部門面前的難題。經過反復論證大同市提出了“林光互補”的新設想。就是做光的同時,滿足林業管理、生態管理。
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沿著山勢整齊排列,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
2016年6月,由13家公司組成,總占地4.95萬畝的一期“光伏領跑者基地”建成并陸續并網發電。華電大同光伏項目、聯合光伏項目分別落戶秦家山村、臺子山村。
這筆錢村里將按照人數均分,村民每人每年能夠拿到600元,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加在一起村里每戶一年可以拿到補助2000多元,這也成為了眾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錢,通過光伏項目村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嘗到了甜頭。
一塊塊小小的光伏板讓采煤沉降區這片沉寂荒涼的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調整了大同市的產業結構,并且找到經濟轉型的方向,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村民收入,可謂一舉多得。除此之外,這小小的光伏板又會給沒有煤炭資源的非采礦區村民帶來哪些變化?
光伏發電變身金太陽農民脫貧有指望
天鎮縣位于山西省東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這里海拔將近2千米,屬于高寒山區,眼前這個依丘而建的村子就是天鎮縣段家溝村,這里常年多風少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由于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種地只能靠天吃飯。是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國家精準扶貧重點幫扶村。
村民王濟圣今年62歲,是土生土長的段家溝村人。他介紹說村里原先有"五難"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更難。最難解決的是吃水難,村民每天要到山下去挑水吃,往返一趟就是一、兩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除此之外居住條件差是另一個現實困難,六十年代建造的土窯洞,塌方、破裂,很危險。
針對這一現象,2014年段家溝村納入了政府移民搬遷危房改造項目,2015年村民喜搬新居,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村口架起了橋,村子里硬化了道路,村民從此告別了泥濘的土路,并且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最令村民感到意外的是一項名為"光伏扶貧"的項目也隨著搬遷而啟動了。
從空中俯瞰段家溝村,一排排新房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家家戶戶屋頂上一塊塊巨大的光伏板顯得格外醒目,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王大爺的新家有5間房,個人只掏1萬7千5百元,這是王大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卻變成了現實。并且他在村里第一個響應號召,在自己家屋頂裝上了光伏板,成為了"光伏扶貧"項目第一戶。那么安裝光伏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王大爺家光伏設備從今年4月29日并網發電以來,已經累計給他帶來了3千多元收入。記者給王大爺算了一筆賬:
55歲的貧困戶殷永利也是村里第一批安裝屋頂光伏發電設備的人之一。自從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后,每天爬上梯子看看逆變箱里的發電數成了他生活習慣。
這是貸完款并網發電以后,第一個月給我打了388.5元。
在他看來,這個錢掙得容易,還省心。因為設備的維修維護有廠家質保,出了質保期政府還給設備購買了保險,并且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可以進行實時監控。
截至目前,天鎮縣實施光伏扶貧電站52MW,預計年發電7800萬度,年收益2050萬元,惠及全縣深度貧困人口4090戶。
光伏產業喚醒煤都迎春天
大同市依托"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使大山深處的村民擺脫了貧困,見到了致富的曙光,使1687平方公里荒蕪多年的采煤沉陷區重新煥發了活力,這里蛻變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先進技術聚集地,新技術示范實踐地。
據統計,大同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于2016年6月30日并網發電以來,一年半的時間,已經累計發電23.9億度,創造產值近22億元。
由于基地建設對于高效組件產能需求的刺激,各主要供應商加快各產能升級改造的進度,帶動了高效組件、逆變器整體設備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
大基地、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使我國光伏行業進入先進技術規模化應用階段。
根據《大同市光伏扶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光伏發展規模為400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也將繼續擴大,總規模將達到192萬千瓦,是原來基礎的3倍。光伏發電不僅保護了環境,還給采煤沉陷區、貧困山區農民帶去了財富。
一塊小小的光伏板,讓采煤沉陷區煥發勃勃生機!
富裕的生活條件、良好的配套設施、豐富的文化生活、川流不息的車輛,繁榮的秦家山村曾被譽為當地的“小香港”,然而這種躺在煤堆里數錢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煤炭價格大跌,伴隨著礦產資源日漸枯竭,以煤為生的秦家山村從此一蹶不振。
秦家山村有6000多畝耕地,退耕還林已有12年之久,由于地處干旱地區,外加地下水遭到破壞,村里的土地已經多年沒有任何收益,村民依靠每年退耕還林的幾百元收入很難維持生計。類似秦家山村這樣的村莊,在大同市比比皆是。
大同在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采中形成了約1687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為了解決采煤沉陷區這些遭到破壞的閑置土地,2015年6月,《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獲得國家能源局批準,國家能源局首個“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項目在大同落地。光伏項目為大同的經濟轉型找到了方向,為幾十年難以破解“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找到了突破口。
雖說采煤沉降區的土地遭到破壞已經閑置,但大部分屬于退耕還林用地,屬于林地。如何將這些閑置土地合法化利用是擺在當地政府部門面前的難題。經過反復論證大同市提出了“林光互補”的新設想。就是做光的同時,滿足林業管理、生態管理。
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沿著山勢整齊排列,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
2016年6月,由13家公司組成,總占地4.95萬畝的一期“光伏領跑者基地”建成并陸續并網發電。華電大同光伏項目、聯合光伏項目分別落戶秦家山村、臺子山村。
這筆錢村里將按照人數均分,村民每人每年能夠拿到600元,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加在一起村里每戶一年可以拿到補助2000多元,這也成為了眾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錢,通過光伏項目村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嘗到了甜頭。
一塊塊小小的光伏板讓采煤沉降區這片沉寂荒涼的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調整了大同市的產業結構,并且找到經濟轉型的方向,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村民收入,可謂一舉多得。除此之外,這小小的光伏板又會給沒有煤炭資源的非采礦區村民帶來哪些變化?
光伏發電變身金太陽農民脫貧有指望
天鎮縣位于山西省東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這里海拔將近2千米,屬于高寒山區,眼前這個依丘而建的村子就是天鎮縣段家溝村,這里常年多風少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由于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種地只能靠天吃飯。是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國家精準扶貧重點幫扶村。
村民王濟圣今年62歲,是土生土長的段家溝村人。他介紹說村里原先有"五難"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更難。最難解決的是吃水難,村民每天要到山下去挑水吃,往返一趟就是一、兩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除此之外居住條件差是另一個現實困難,六十年代建造的土窯洞,塌方、破裂,很危險。
針對這一現象,2014年段家溝村納入了政府移民搬遷危房改造項目,2015年村民喜搬新居,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村口架起了橋,村子里硬化了道路,村民從此告別了泥濘的土路,并且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最令村民感到意外的是一項名為"光伏扶貧"的項目也隨著搬遷而啟動了。
從空中俯瞰段家溝村,一排排新房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家家戶戶屋頂上一塊塊巨大的光伏板顯得格外醒目,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王大爺的新家有5間房,個人只掏1萬7千5百元,這是王大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卻變成了現實。并且他在村里第一個響應號召,在自己家屋頂裝上了光伏板,成為了"光伏扶貧"項目第一戶。那么安裝光伏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王大爺家光伏設備從今年4月29日并網發電以來,已經累計給他帶來了3千多元收入。記者給王大爺算了一筆賬:
55歲的貧困戶殷永利也是村里第一批安裝屋頂光伏發電設備的人之一。自從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后,每天爬上梯子看看逆變箱里的發電數成了他生活習慣。
這是貸完款并網發電以后,第一個月給我打了388.5元。
在他看來,這個錢掙得容易,還省心。因為設備的維修維護有廠家質保,出了質保期政府還給設備購買了保險,并且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可以進行實時監控。
截至目前,天鎮縣實施光伏扶貧電站52MW,預計年發電7800萬度,年收益2050萬元,惠及全縣深度貧困人口4090戶。
光伏產業喚醒煤都迎春天
大同市依托"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使大山深處的村民擺脫了貧困,見到了致富的曙光,使1687平方公里荒蕪多年的采煤沉陷區重新煥發了活力,這里蛻變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先進技術聚集地,新技術示范實踐地。
據統計,大同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于2016年6月30日并網發電以來,一年半的時間,已經累計發電23.9億度,創造產值近22億元。
由于基地建設對于高效組件產能需求的刺激,各主要供應商加快各產能升級改造的進度,帶動了高效組件、逆變器整體設備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
大基地、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使我國光伏行業進入先進技術規模化應用階段。
根據《大同市光伏扶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光伏發展規模為400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也將繼續擴大,總規模將達到192萬千瓦,是原來基礎的3倍。光伏發電不僅保護了環境,還給采煤沉陷區、貧困山區農民帶去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