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
近日,三部門發文要求光伏發電:控制新增規模,加快補貼退坡。
隨后,包括通威集團劉漢元、陽光電源曹仁賢等11位行業大佬發出緊急訴求,希望變革不要太激烈,怕行業承受不了,一下子陷入困境。
一方政府出臺調控,一方企業緊急訴求。
孰是孰非,怎么看?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新聞:光伏新政
6月1日,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
因文件落款時間為5月31日,業界又稱為“531新政”或“光伏新政”。
政策落實未留緩沖期,被視為光伏行業的“急剎車”。
從官方公布的文件看,光伏新政重點強調三方面:
一、2018年各地暫不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
二、2018年分布式光伏發展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
三、新投運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項目,補貼標準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總結來看,光伏發電“要控制量,降低補貼”。
這與此前規劃有不小出入。
先看普通光伏電站,原計劃2017-2020年新增建設規模(剔除領跑技術基地)分別為1440萬千瓦、1390萬千瓦、1310萬千瓦和1310萬千瓦。
再來看分布式項目,興業研究報告顯示,指標維持與2017年持平,但不同于2017年戶用不占指標,目前戶用光伏被計算在內,相當于變相降低指標規模。
報告預計2018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或將大幅下滑至30GW,2017年這一數字為53GW。
反饋:逆轉
政策甫一發出,市場各方反應不一。
資本市場反應最為敏感,周一開盤光伏企業批量跌停。跌勢還傳導至新能源、充電樁、鋰電池、風能等板塊。截至6日收盤,光伏太陽能仍處于跌幅榜靠前位置。
不同于資本市場利空,多家公司樂觀看待光伏新政。包括林洋能源、九州電器、東方能源等在新政出來后,與投資者互動時表示,影響小,或影響有限。
但仍有11位行業大佬致信新華社,對三部委出臺“531新政”提出了不同看法,建議:給已經合法批準建設的項目一定緩沖器;降低規模的幅度不應過大;支持光伏行業進入不需要補貼的最后一公里。
理由是:按照此前規劃的在建項目一下子沒了指標和補貼,“大家都覺得天要塌下來”。
比如分布式光伏,項目涉及面廣,其中戶用光伏更是牽及全國各地幾十萬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分布式光伏指標10GW左右,實際1-4月已經裝機10GW。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調查72家企業認為,光伏新政推出對3355個項目有影響。
另根據新政,新增光伏裝機沒有普通地面地站指標,領跑者6.5GW,分布式10GW左右,扶貧4.2GW,明確的共有20.7GW。如果有增加,今年指標最多28GW。與去年53GW相差很多。
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大漲大跌都不是一件好事。
專家:補貼來源問題是關鍵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專家一致認為,判斷新政力度是否過大關鍵看“補貼”。
政策該不該有緩沖期?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政策不留緩沖期一方面是補貼缺口的確很大,另一方面為了防止企業在緩沖期搶裝(光伏裝機量)。但同時政府應該考慮,已經在建或納入計劃的項目,是否可以可以給一個改革的時間,比如“地方政府依法支持”,為避免大范圍“受傷”,企業可以和地方政府談。
量該不該控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認為,不能因為補貼有缺口反過來限制光伏產業的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多付點錢,是正常現象。
在林伯強看來,太陽能肯定要發展,但不能長期依賴補貼。新政雖然控制了規模,但如果能想清楚補貼的問題,明年“光伏發電量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新政至少有一個信號是明確的,如果不需要補貼,發展分布式光伏沒有問題,從量上沒有限制。
補貼從哪來?
促進光伏發電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補貼。按照11位企業大佬的說法,從2015年底到現在拖欠光伏的補貼已經達到1000多億元。
周大地認為,補貼來源有限,主要從電費里收一個固定的份額。但用電量的增長是有限的,電價又面臨“壓著”的局面,相比光伏產業發展的速度,這兩者之間就不成比例了。因此,就要合理降低成本,一方面從中間環節上壓縮成本,另外一方面從終端電價上做一些調整。
11位企業家致信中也提到,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缺口就會大大減少,如果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錢(現在是1分9)那補貼將全部解決,中國目前的居民電價還是很便宜的。
在林伯強看來,沒有哪個行業是靠補貼做大做強的,最終還是依靠企業競爭力。因為補貼到一段時間肯定要退出,企業對此不能抱有幻想。從長期看,光伏要發展,補貼要降低,這是沒有疑問的。
近日,三部門發文要求光伏發電:控制新增規模,加快補貼退坡。
隨后,包括通威集團劉漢元、陽光電源曹仁賢等11位行業大佬發出緊急訴求,希望變革不要太激烈,怕行業承受不了,一下子陷入困境。
一方政府出臺調控,一方企業緊急訴求。
孰是孰非,怎么看?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新聞:光伏新政
6月1日,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
因文件落款時間為5月31日,業界又稱為“531新政”或“光伏新政”。
政策落實未留緩沖期,被視為光伏行業的“急剎車”。
從官方公布的文件看,光伏新政重點強調三方面:
一、2018年各地暫不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
二、2018年分布式光伏發展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
三、新投運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項目,補貼標準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總結來看,光伏發電“要控制量,降低補貼”。
這與此前規劃有不小出入。
先看普通光伏電站,原計劃2017-2020年新增建設規模(剔除領跑技術基地)分別為1440萬千瓦、1390萬千瓦、1310萬千瓦和1310萬千瓦。
再來看分布式項目,興業研究報告顯示,指標維持與2017年持平,但不同于2017年戶用不占指標,目前戶用光伏被計算在內,相當于變相降低指標規模。
報告預計2018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或將大幅下滑至30GW,2017年這一數字為53GW。
反饋:逆轉
政策甫一發出,市場各方反應不一。
資本市場反應最為敏感,周一開盤光伏企業批量跌停。跌勢還傳導至新能源、充電樁、鋰電池、風能等板塊。截至6日收盤,光伏太陽能仍處于跌幅榜靠前位置。
不同于資本市場利空,多家公司樂觀看待光伏新政。包括林洋能源、九州電器、東方能源等在新政出來后,與投資者互動時表示,影響小,或影響有限。
但仍有11位行業大佬致信新華社,對三部委出臺“531新政”提出了不同看法,建議:給已經合法批準建設的項目一定緩沖器;降低規模的幅度不應過大;支持光伏行業進入不需要補貼的最后一公里。
理由是:按照此前規劃的在建項目一下子沒了指標和補貼,“大家都覺得天要塌下來”。
比如分布式光伏,項目涉及面廣,其中戶用光伏更是牽及全國各地幾十萬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分布式光伏指標10GW左右,實際1-4月已經裝機10GW。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調查72家企業認為,光伏新政推出對3355個項目有影響。
另根據新政,新增光伏裝機沒有普通地面地站指標,領跑者6.5GW,分布式10GW左右,扶貧4.2GW,明確的共有20.7GW。如果有增加,今年指標最多28GW。與去年53GW相差很多。
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大漲大跌都不是一件好事。
專家:補貼來源問題是關鍵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專家一致認為,判斷新政力度是否過大關鍵看“補貼”。
政策該不該有緩沖期?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政策不留緩沖期一方面是補貼缺口的確很大,另一方面為了防止企業在緩沖期搶裝(光伏裝機量)。但同時政府應該考慮,已經在建或納入計劃的項目,是否可以可以給一個改革的時間,比如“地方政府依法支持”,為避免大范圍“受傷”,企業可以和地方政府談。
量該不該控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認為,不能因為補貼有缺口反過來限制光伏產業的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多付點錢,是正常現象。
在林伯強看來,太陽能肯定要發展,但不能長期依賴補貼。新政雖然控制了規模,但如果能想清楚補貼的問題,明年“光伏發電量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新政至少有一個信號是明確的,如果不需要補貼,發展分布式光伏沒有問題,從量上沒有限制。
補貼從哪來?
促進光伏發電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補貼。按照11位企業大佬的說法,從2015年底到現在拖欠光伏的補貼已經達到1000多億元。
周大地認為,補貼來源有限,主要從電費里收一個固定的份額。但用電量的增長是有限的,電價又面臨“壓著”的局面,相比光伏產業發展的速度,這兩者之間就不成比例了。因此,就要合理降低成本,一方面從中間環節上壓縮成本,另外一方面從終端電價上做一些調整。
11位企業家致信中也提到,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缺口就會大大減少,如果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錢(現在是1分9)那補貼將全部解決,中國目前的居民電價還是很便宜的。
在林伯強看來,沒有哪個行業是靠補貼做大做強的,最終還是依靠企業競爭力。因為補貼到一段時間肯定要退出,企業對此不能抱有幻想。從長期看,光伏要發展,補貼要降低,這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