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針對筆者的《長文諫言:光伏產業可以軟著陸,“531新政”幅度過大得不償失》一文,光伏專家學者與業內人士紛紛致電,基本肯定了筆者的觀點的同時,也指出筆者認識不夠的問題。現整理成文如下:
能源局不應再背鍋,財政部是造成光伏千億欠補局面的最大責任方
6月1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于光伏新政做了解釋。業內人士為能源局和發改委鳴不平,此次國家能源局發言顯得言不由衷,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財政部解套。
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2010年以前,光伏補貼發放工作由國家發改委來執行,從來沒出現過拖欠,2010年移交給財政部之后出現了問題,而且逐步加劇,5、6年一直沒有解決。業內人士認為財政部沒有做到任何實質性工作。
但筆者認為,財政部在光伏產業發展初期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只是由于不夠專業,不得其法。2009年3月,光伏產業最好的時候,國家領導人參觀光伏展覽后三天,財政部出臺了支持光伏發展的文件,也就是“金太陽”,但這個文件初期,里面沒有能源局。而“金太陽”項目被認為機制有問題而以失敗結束后,財政部就很少出臺支持光伏的政策。
但是在新政給產業造成千億損失并可能造成更大危機之時,卻仍然只有能源局站出來穩定行業情緒。“能源局沒有權力制定、收取、發放補貼,他們這是為其它部門背黑鍋。”業內人士表示,“國家能源局應該站在改革潮頭,據理力爭,跟隨習近平主席的能源改革思想而不是受到部門之間的制約,更不能受到落后部門的桎梏。”
據財政部官方網站2016年文章顯示,中央第十三巡視組在巡視財政部時,已經指出財政部“‘四個意識’不夠強,履行政治領導責任不到位”、“結合本部門實際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力度不夠,落實有關重要改革任務有差距”等問題。
對此,財政部曾表示:將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認真履行財政職能,加強對深化改革、積極引領新常態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主動啃“硬骨頭”,著力解決研究系統性不強、全局性不足、深入性不夠的問題,為黨中央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政策建議。圍繞積極引領新常態,進一步發揮財政部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作用,加強財政經濟形勢預判研判,提出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建議。主動啃“硬骨頭”、攻堅改革深水區。積極推進增值稅、消費稅等稅制改革,環境保護稅法。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穩妥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支持生態環保等短板建設。
而《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
1、根據光伏發電發展需要,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光伏發電規模與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相協調。
2、嚴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管理,保障附加資金應收盡收。完善補貼資金支付方式和程序,對光伏電站,由電網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或招標確定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與發電企業按月全額結算;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電應用。
3、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機制。
在這三點上,財政部做得確實如巡視組所說“不夠強”:
首先補貼沒有及時發放,與國務院文件精神違背。文件中明確規定,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這說明補貼資金并不是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附加的。但是財政部長期以補貼不足為由,不足額發放,從未主動拿出補助資金。
其次,根據以前Solarbe索比光伏網計算,每年600多億補貼實際到賬只有400億,每年少收取1/3,流失200億,五年下來正好缺少1000億,造成現在的欠補局面。同時對于光伏企業提出的“如果依照現有的收取比例,那么就是當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的請求置之不理。
最后,無端指責發改委引導光伏發展超規模,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鼓勵發展目標,是通過政府與企業各界多方努力要達到的目的,并不是設立“天花板”。歷史上四次調整光伏發展目標已經證明了我們在朝著平價上網這一理想順利邁進,嚴格限制死發展規模而沒有及時調整額度和增加補貼,是導致缺口越來越大的主因。啃改革“硬骨頭”終是流于口號,選擇了最沒有反抗能力的光伏企業做為解決問題的出路。
中國應重新制定規劃目標,保持50GW/年的光伏市場規模
有光伏專家對筆者表示:前兩次危機我們不在生產環節,所以是很淡定的看待,但現在我很緊張。但他同時表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新能源的浪潮,不是任何一方勢力,任何一個文件能夠阻擋的,政府應該作為新能源的倡導者,而不是阻礙者,更不是通過政策打擊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狙擊者”。
6月11日能源局的發言透露了一些緩和的氣息:未來幾天戶用市場可能“網開一面”,第四批領跑者項目也會盡早下發。筆者建議:此次能源局在調整政策時不妨將未來幾年的光伏裝機發展目標定在45GW-50GW的規模。任何技術都需要規模效應,行業人士做過統計,裝機量每擴大一倍,成本下降23%。2018年中國光伏裝機如果還定義為30GW,一下子縮水23GW,不僅會帶來成本上升,不利于平價進程,同時對于融資成本、供應鏈協作都帶來非常大的問題。
同時,要正視能源局這幾年的工作成果,不能妄自菲薄。第三批領跑者項目中,每個項目中標電價都比標桿電價低2毛錢以上,遠低于這次調整的5分錢電價。所以政府要順應潮流,相信市場的力量自我調節。
而在光伏實現平價上網之后,不需要補貼的光伏產業可以進一步放開限制,每年市場可以視電網消納能力和儲能技術的發展,增值100GW以上。
“832號文件”后續將給光伏行業帶來最嚴重的第三次危機
關于三次危機的解讀(參見原文)行業專家和光伏專業人士有不同意見。
他們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是金融企業對于光伏這樣一個新興市場判斷不明朗,對光伏企業和光伏項目投資縮水,金融“出逃”造成市場大幅下滑。但這對光伏產業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傷害,而且硅料被國外壟斷擭取暴利的時代結束,國外一大批光伏企業率先破產,而中國由于有完整的配套產業,不僅沒有下滑還有增長,同時技術與規模不斷提升,使得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這也導致了第二次危機——2011-2012年歐美的雙反到來,中國光伏企業崛起擠壓了歐美日等國家光伏企業的生產空間,引發了歐美等國對中國企業進行聯手打壓,但中國政府和歐盟達成協議,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征稅政策通過在海外建廠等策略規避,而且雖然在這次光伏寒冬中中國光伏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但總體光伏市場仍然在不斷增長。隨著2013年中國《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能源局制定了光伏上網標桿電價,國內光伏市場快速啟動。中國光伏的2020年發展規劃進行了四次調整:2007版的2020年規劃目標為180萬千瓦,后來又調整到500萬千瓦、1500萬千瓦和5000萬千瓦,到十三五開局之年,規劃又將2020年的裝機目標調整為1.1億千瓦以上。
與此同時,光伏領跑者計劃推動了光伏產品成本進一步下降,效率進一步提升 ,產業看到了平價上網的曙光。這兩三年,在中國的引領下,全球光伏和清潔能源市場迅速擴大。這也是中國對全球能源轉型做出的巨大貢獻。
以1997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的“百萬屋頂計劃”,從提出到現在20年時間,如果沒有中國光伏企業的貢獻,迄今都不可能完成。2017年,美國裝機量達到了2700萬千瓦。
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第三次危機比前兩次更可怕。自2000年以來,全球光伏產業出現17年來的首次下降。如果“823號”文件不加以調整,將首次導致中國光伏產業出現實質性損傷,產能下降,缺少資金用于技術進步,金融喪失信心帶來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進而提升成本等一系列惡性問題循環,帶來全球光伏市場萎縮。這對光伏產業傷害乃至對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傷害都是難以估量的,同時使得有希望的一批企業倒在平價上網的“臨門一腳”之時。
“杠精”歷年誹謗光伏合輯
1、光伏產業發展初期,賺外國市場的錢,造中國自己的首富,被評為“兩頭在外”,浪費能源。筆者點評:其實除了“雙高”不能認同,其它還是比較認可的。
兩頭在外——你吃蘋果我吃渣
2010年12月17日,某專家指出:我國新能源領域出現了高碳發展模式的苗頭。“例如在光伏產業中,我國的硅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0%多,而我國生產的硅95%用于出口。硅在生產過程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但使用時卻是清潔能源。因此,我國為世界低碳作出了貢獻,但自身卻并沒有實現低碳發展。”他說。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兩頭在外’,95%的原材料需要進口,95%的太陽能電池則是出口。”另一位專家指出:多晶硅產業成了典型的“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即制造環節在國內,使用環節在國外
2、還有專家批評:我國太陽能電池98%以上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的能源。因此我們在承擔光伏電池的環境及能源成本之時,幾乎并沒有享受到光伏發電的綠色和便捷。
3、當中國由協鑫、通威、特變電工等企業解決了多晶硅提純等問題,保利協鑫更是成為全球最大多晶硅企業(而且代表最高純度需求——“11N”半導體級多晶硅日前量產。),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市場,完美解決了兩頭在外難題的時候,這些人又來了。
但是實際上光伏既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低碳,那么清潔,也沒有所謂的低成本優勢。下游光伏電站發電看似環保,但是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卻是不擇不扣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在整個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大量的消耗水、能源,還有大氣排放物,即使技術上有相對環保路線,但你覺得這種地方納稅大戶,早些年,環保局敢有意見么?很多事情,不但要看牌面上的標準,還要看最后的落地執行。從整體來看,光伏發電的環保,是個偽命題,考慮進環境影響后的光伏產業的發電社會成本只會更高。
2016年,某媒體為了打造爆款文章,又攢了篇《也許,光伏就是一場騙局》:
光伏產業還真的就給這些這些分不清金屬硅與多晶硅差別的人解釋什么是冷氫化,為什么光伏能量回收周期只有2年了!(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所2016年4月22日最新的《德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報告》也指出,在德國這個光照條件一般的國家,光伏電站僅需不到2年即可回收光伏組件全產業鏈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電力。每瓦光伏組件安裝后,至少可以發出比制造它多10倍多的電。說光伏“高耗能”,是非常荒謬的。)
4、現在,但當這些疑問都已不在,中國成為技術、生產、市場三方面無可爭議的光伏領袖時,又出現類似“你們發展的太快”這樣的聲音。
你們消停會兒吧。
能源局不應再背鍋,財政部是造成光伏千億欠補局面的最大責任方
6月1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于光伏新政做了解釋。業內人士為能源局和發改委鳴不平,此次國家能源局發言顯得言不由衷,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財政部解套。
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2010年以前,光伏補貼發放工作由國家發改委來執行,從來沒出現過拖欠,2010年移交給財政部之后出現了問題,而且逐步加劇,5、6年一直沒有解決。業內人士認為財政部沒有做到任何實質性工作。
但筆者認為,財政部在光伏產業發展初期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只是由于不夠專業,不得其法。2009年3月,光伏產業最好的時候,國家領導人參觀光伏展覽后三天,財政部出臺了支持光伏發展的文件,也就是“金太陽”,但這個文件初期,里面沒有能源局。而“金太陽”項目被認為機制有問題而以失敗結束后,財政部就很少出臺支持光伏的政策。
但是在新政給產業造成千億損失并可能造成更大危機之時,卻仍然只有能源局站出來穩定行業情緒。“能源局沒有權力制定、收取、發放補貼,他們這是為其它部門背黑鍋。”業內人士表示,“國家能源局應該站在改革潮頭,據理力爭,跟隨習近平主席的能源改革思想而不是受到部門之間的制約,更不能受到落后部門的桎梏。”
據財政部官方網站2016年文章顯示,中央第十三巡視組在巡視財政部時,已經指出財政部“‘四個意識’不夠強,履行政治領導責任不到位”、“結合本部門實際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力度不夠,落實有關重要改革任務有差距”等問題。
對此,財政部曾表示:將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認真履行財政職能,加強對深化改革、積極引領新常態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主動啃“硬骨頭”,著力解決研究系統性不強、全局性不足、深入性不夠的問題,為黨中央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政策建議。圍繞積極引領新常態,進一步發揮財政部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作用,加強財政經濟形勢預判研判,提出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建議。主動啃“硬骨頭”、攻堅改革深水區。積極推進增值稅、消費稅等稅制改革,環境保護稅法。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穩妥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支持生態環保等短板建設。
而《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
1、根據光伏發電發展需要,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光伏發電規模與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相協調。
2、嚴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管理,保障附加資金應收盡收。完善補貼資金支付方式和程序,對光伏電站,由電網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或招標確定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與發電企業按月全額結算;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電應用。
3、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機制。
在這三點上,財政部做得確實如巡視組所說“不夠強”:
首先補貼沒有及時發放,與國務院文件精神違背。文件中明確規定,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這說明補貼資金并不是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附加的。但是財政部長期以補貼不足為由,不足額發放,從未主動拿出補助資金。
其次,根據以前Solarbe索比光伏網計算,每年600多億補貼實際到賬只有400億,每年少收取1/3,流失200億,五年下來正好缺少1000億,造成現在的欠補局面。同時對于光伏企業提出的“如果依照現有的收取比例,那么就是當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的請求置之不理。
最后,無端指責發改委引導光伏發展超規模,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鼓勵發展目標,是通過政府與企業各界多方努力要達到的目的,并不是設立“天花板”。歷史上四次調整光伏發展目標已經證明了我們在朝著平價上網這一理想順利邁進,嚴格限制死發展規模而沒有及時調整額度和增加補貼,是導致缺口越來越大的主因。啃改革“硬骨頭”終是流于口號,選擇了最沒有反抗能力的光伏企業做為解決問題的出路。
中國應重新制定規劃目標,保持50GW/年的光伏市場規模
有光伏專家對筆者表示:前兩次危機我們不在生產環節,所以是很淡定的看待,但現在我很緊張。但他同時表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新能源的浪潮,不是任何一方勢力,任何一個文件能夠阻擋的,政府應該作為新能源的倡導者,而不是阻礙者,更不是通過政策打擊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狙擊者”。
6月11日能源局的發言透露了一些緩和的氣息:未來幾天戶用市場可能“網開一面”,第四批領跑者項目也會盡早下發。筆者建議:此次能源局在調整政策時不妨將未來幾年的光伏裝機發展目標定在45GW-50GW的規模。任何技術都需要規模效應,行業人士做過統計,裝機量每擴大一倍,成本下降23%。2018年中國光伏裝機如果還定義為30GW,一下子縮水23GW,不僅會帶來成本上升,不利于平價進程,同時對于融資成本、供應鏈協作都帶來非常大的問題。
同時,要正視能源局這幾年的工作成果,不能妄自菲薄。第三批領跑者項目中,每個項目中標電價都比標桿電價低2毛錢以上,遠低于這次調整的5分錢電價。所以政府要順應潮流,相信市場的力量自我調節。
而在光伏實現平價上網之后,不需要補貼的光伏產業可以進一步放開限制,每年市場可以視電網消納能力和儲能技術的發展,增值100GW以上。
“832號文件”后續將給光伏行業帶來最嚴重的第三次危機
關于三次危機的解讀(參見原文)行業專家和光伏專業人士有不同意見。
他們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是金融企業對于光伏這樣一個新興市場判斷不明朗,對光伏企業和光伏項目投資縮水,金融“出逃”造成市場大幅下滑。但這對光伏產業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傷害,而且硅料被國外壟斷擭取暴利的時代結束,國外一大批光伏企業率先破產,而中國由于有完整的配套產業,不僅沒有下滑還有增長,同時技術與規模不斷提升,使得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這也導致了第二次危機——2011-2012年歐美的雙反到來,中國光伏企業崛起擠壓了歐美日等國家光伏企業的生產空間,引發了歐美等國對中國企業進行聯手打壓,但中國政府和歐盟達成協議,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征稅政策通過在海外建廠等策略規避,而且雖然在這次光伏寒冬中中國光伏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但總體光伏市場仍然在不斷增長。隨著2013年中國《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能源局制定了光伏上網標桿電價,國內光伏市場快速啟動。中國光伏的2020年發展規劃進行了四次調整:2007版的2020年規劃目標為180萬千瓦,后來又調整到500萬千瓦、1500萬千瓦和5000萬千瓦,到十三五開局之年,規劃又將2020年的裝機目標調整為1.1億千瓦以上。
與此同時,光伏領跑者計劃推動了光伏產品成本進一步下降,效率進一步提升 ,產業看到了平價上網的曙光。這兩三年,在中國的引領下,全球光伏和清潔能源市場迅速擴大。這也是中國對全球能源轉型做出的巨大貢獻。
以1997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的“百萬屋頂計劃”,從提出到現在20年時間,如果沒有中國光伏企業的貢獻,迄今都不可能完成。2017年,美國裝機量達到了2700萬千瓦。
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第三次危機比前兩次更可怕。自2000年以來,全球光伏產業出現17年來的首次下降。如果“823號”文件不加以調整,將首次導致中國光伏產業出現實質性損傷,產能下降,缺少資金用于技術進步,金融喪失信心帶來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進而提升成本等一系列惡性問題循環,帶來全球光伏市場萎縮。這對光伏產業傷害乃至對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傷害都是難以估量的,同時使得有希望的一批企業倒在平價上網的“臨門一腳”之時。
“杠精”歷年誹謗光伏合輯
1、光伏產業發展初期,賺外國市場的錢,造中國自己的首富,被評為“兩頭在外”,浪費能源。筆者點評:其實除了“雙高”不能認同,其它還是比較認可的。
兩頭在外——你吃蘋果我吃渣
2010年12月17日,某專家指出:我國新能源領域出現了高碳發展模式的苗頭。“例如在光伏產業中,我國的硅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0%多,而我國生產的硅95%用于出口。硅在生產過程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但使用時卻是清潔能源。因此,我國為世界低碳作出了貢獻,但自身卻并沒有實現低碳發展。”他說。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兩頭在外’,95%的原材料需要進口,95%的太陽能電池則是出口。”另一位專家指出:多晶硅產業成了典型的“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即制造環節在國內,使用環節在國外
2、還有專家批評:我國太陽能電池98%以上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的能源。因此我們在承擔光伏電池的環境及能源成本之時,幾乎并沒有享受到光伏發電的綠色和便捷。
3、當中國由協鑫、通威、特變電工等企業解決了多晶硅提純等問題,保利協鑫更是成為全球最大多晶硅企業(而且代表最高純度需求——“11N”半導體級多晶硅日前量產。),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市場,完美解決了兩頭在外難題的時候,這些人又來了。
但是實際上光伏既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低碳,那么清潔,也沒有所謂的低成本優勢。下游光伏電站發電看似環保,但是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卻是不擇不扣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在整個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大量的消耗水、能源,還有大氣排放物,即使技術上有相對環保路線,但你覺得這種地方納稅大戶,早些年,環保局敢有意見么?很多事情,不但要看牌面上的標準,還要看最后的落地執行。從整體來看,光伏發電的環保,是個偽命題,考慮進環境影響后的光伏產業的發電社會成本只會更高。
2016年,某媒體為了打造爆款文章,又攢了篇《也許,光伏就是一場騙局》:
光伏產業還真的就給這些這些分不清金屬硅與多晶硅差別的人解釋什么是冷氫化,為什么光伏能量回收周期只有2年了!(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所2016年4月22日最新的《德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報告》也指出,在德國這個光照條件一般的國家,光伏電站僅需不到2年即可回收光伏組件全產業鏈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電力。每瓦光伏組件安裝后,至少可以發出比制造它多10倍多的電。說光伏“高耗能”,是非常荒謬的。)
4、現在,但當這些疑問都已不在,中國成為技術、生產、市場三方面無可爭議的光伏領袖時,又出現類似“你們發展的太快”這樣的聲音。
你們消停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