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根據行業發展實際,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在國家未下發文件啟動普通電站建設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要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建設。
而此前的5月3日,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我國光伏制造產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業內分析,新政頻出,將倒逼光伏產業告別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向以“技術升級”“智能制造”“光伏+”等為重點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我省擁有以英利、晶龍為代表的光伏企業,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這些龍頭企業有哪些探索實踐,又面臨哪些挑戰?
新一輪光伏技術革新正在開啟
6月的大同,天高云淡。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作為全國首批光伏領跑基地,其驗收成績十分亮眼。2017年5月的《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整體驗收報告》顯示:單晶組件轉換效率最高達17.93%,最低17%,多晶組件轉換效率最高達17.24%,最低16.5%,逆變器效率達99%以上。這組數據在當時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
大同示范基地項目能刷新我國光伏發電新紀錄,與全國13家參與基地建設的企業不斷追求發電效率提升的努力分不開,這其中包括我省的英利集團和晶龍集團。
自2015年起,國家能源局每年實行“光伏領跑者”計劃,旨在促進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針對入選項目提出建設標準、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目標等要求。
技術升級正在成為光伏行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新一輪光伏技術革新戰正在開啟。
技術升級的關鍵之一,就是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的提升。據測算,光伏組件轉換效率每提升1%,單塊組件發電量將提高約6%。
以英利、晶龍為代表的我省光伏企業,在光伏組件技術研發領域一直持續發力。
目前在光伏組件領域,有PERC技術、N型雙面、黑硅等多項技術。晶龍很早就瞄準了PERC技術開展專項創新。
“我們是國內最早、最大規模應用PERC技術的企業,在PERC雙面發電技術上擁有完全自主的核心知識產權,單片組件功率比行業主流水平高出10至15瓦,這對降低度電成本、推動平價上網具有重要意義。”晶龍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靳保芳對媒體說。
最近,晶龍集團旗下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新開發的60型單晶PERC組件,經由權威檢測機構TüV南德實驗室驗證,達到326.67瓦,這是目前全球60型單晶PERC組件的最高功率。
晶龍的PERC技術在國內外均有應用。
2017年初,晶澳太陽能實現PERC雙面雙玻組件量產,并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應用PERC雙面雙玻組件的光伏項目——青海黃河水電共和晨陽光伏項目供貨。
2017年12月,晶龍集團在海外首個應用PERC雙面雙玻組件的光伏項目——位于非洲的Boston70千瓦屋頂光伏項目投入運營,數據顯示,PERC組件相比于常規多晶組件項目,發電量增益超過14%。
英利集團則一直保持著在N型雙面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專利。如今被業內廣為熟知的“熊貓”,便是這項技術多年持續創新形成的品牌。
早在2010年,英利自主研發的“熊貓”N型高效太陽能電池,便榮獲中國能源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幾年的產品技術升級,目前“熊貓”電池規模化生產效率達到24.6%,發電量比常規組件高出10%至30%。
英利在大同示范基地建成的全球最大50兆瓦“熊貓”雙面發電電站,運行2年來,發電約1.4億度,年發電量高出常規電站20%左右。
目前,英利“熊貓”已成為全球首個具有鑒衡認證、美國UL、德國TüV萊茵三大知名認證機構雙面認證的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在技術方面,我國光伏技術已具備自發更新迭代發展的能力,技術升級和成本下降會持續進行。
智慧工廠與創新工場“兩條腿”走路
5月3日,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
根據計劃,到2020年,智能光伏工廠建設成效顯著,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這對我國光伏制造產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為促進光伏企業向高精尖技術水平轉型發展定下了新的發展基調。
在這一行業發展新趨勢下,我省光伏龍頭企業英利、晶龍,正在加快從“制造”邁向“智造”。
6月25日,邢臺經濟開發區,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1500兆瓦組件的智能生產車間里,多種世界領先的智能制造設備有序地運轉,呈現出“智能制造”在光伏領域應用的現實圖景。
在焊接工序環節,全自動雙軌高速串焊機正在完成電池片到電池串的全自動高速焊接;敷設工序環節,全自動排版機的進料、抓取、定位、擺放等步驟全部自動完成;層壓工序中,雙腔層壓機不僅增加了一個工藝反應腔體,而且節約了占地面積和層壓時間;裝框工序中的全自動裝框一體機,進料、打膠、移載、裝框等動作全部自動完成……
在光伏行業,推進智能制造的需求十分迫切。
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生產部高級經理許光告訴記者:“市場對光伏組件的制作精度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有一共性問題,就是生產一線上的技術人才欠缺,導致制造出來的產品合格率不高。”
依靠人工無法達到的高精度,采用智能制造完全可以解決。而且,智能制造直接帶來人工成本的降低。
以目前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1500兆瓦組件生產車間為例,如果采用手工生產線,需要5000名員工。使用了全智能化生產流水線后,用工控制在700人左右即可,且年人均生產量達到2兆瓦,產品穩定性明顯提高。
許光介紹,智慧工廠實時采集的生產現場信息,已經可以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MES)實現無縫數據銜接,這為下一步企業實現計算機精細化管理創造了可能。而且,該基地還將在現有智能生產線基礎上加大軟件方面投入,進一步實現生產過程中機器人的自我分析,根據生產線進度優化排產。
盡管智慧工廠加速了機器對人工的取代,但英利和晶龍都十分清楚,在實體智慧工廠運轉的背后,離不開人的因素。光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創新工場中人才團隊發揮著關鍵作用。
英利集團是目前行業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標準基地(光伏)”三個國家級實驗室的企業。
在英利集團,有一支依托國家級研發平臺和設在英利的河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組建的大技術團隊,參與者有高級工程師,也有一線技術人員,目的是實現前瞻性研發、實驗室技術創新和一線設備工藝創新。
為了倡導全員參與、鼓勵“草根創新”,英利集團建立“創客公社”,舉辦技術創新博覽會、英利工匠評選,展示創新成果。近幾年涌現出的韓偉、馬帥、耿亞飛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初都是通過集團內部的工匠評選嶄露頭角的。
據統計,在英利近6000項創新成果里面,80%的創新成果出自一線員工之手。
迄今為止,英利共申請PCT國際專利13項,中國專利2260項,專利授權1976項。2012年至2017年,連續6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國內光伏行業第一。
晶龍則在產學研融合上不斷探索。
晶龍與上海電力學院開展校企長期戰略合作,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定向培養專業光伏人才。企業與澳大利亞、美國、荷蘭等國家重點能源研究機構展開合作,第一時間掌握國內外光伏產業前沿技術動向,促進最新技術成果轉化。
“光伏+”打開新的思路和市場
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光伏產品的應用領域,遠遠比我們所能想到的更為廣闊。而開拓產品領域、拓寬市場廣度,也成為光伏企業打開思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倒逼企業將技術向多個領域延伸。目前在戶用光伏、“光伏+建筑”、“光伏+取暖”等多個新興領域都有所發展。
2017年,被視為我國戶用光伏發展元年,并網戶數達50萬套,裝機量超2GW,年增長率近400%,戶用光伏一躍成為GW級光伏市場。
但是,大量光伏企業搶占戶用光伏市場“蛋糕”的同時,后續服務和運維能力卻參差不齊。
為此,英利和晶龍分別推出了自己的戶用光伏系統品牌“因能”和“晶澳”,推動戶用光伏的品牌化發展和系統性服務升級。
戶用光伏產品的壽命通常在25年左右,因此更加考驗光伏企業的后續服務能力。專業、完備的系統性服務,是戶用光伏長遠發展的基礎。
英利的“因能”品牌于2016年推出,是當時業內首個戶用光伏系統品牌。
因能副總經理任曉坤介紹,“因能”在業內首推全流程36項檢驗標準,同時推出24小時響應,48小時解決的服務標準,確保電站安裝后的運維服務。
晶澳商用戶用事業部總經理閆宗輝介紹,晶澳戶用光伏產品推出后,在市場出現仿冒品,為便于用戶鑒別真偽,每個組件產品設置了獨立編號,可以借此追溯生產全過程。而且,向用戶提供3年系統整機質保、5年逆變器質保、10年組件質保、25年功率保證和售后服務、保險服務。
在“光伏+建筑”領域,英利正在打開新的思路和市場。
從全球第一座會呼吸的五星級酒店,到高檔商務場所會彎曲、可防火的幕墻,從能隔音的發電廠,到節能實驗室、城市低碳公園、會發電的居民樓……為實現建筑節能改造、節能減排,英利從2005年就開始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研發及工程建設。
經過10余年的探索,英利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已經發展到第八代,獲得國家授權的專利47項,參加編制相關標準9項,其中5項已正式發布。
今年4月,英利集團研發了國內首個“光伏+取暖”系統,并先后完成阜平縣城南莊、安新縣馬村兩個示范項目。
兩個示范項目的數據監測顯示,從今年2月5日到3月1日將近一個月的測試期,設備運行正常,室內平均溫度在18℃左右。與傳統取暖方式相比,“光伏+取暖”系統運行費用更低,以20年生命周期計算,經濟性強,供熱效率遠高于普通電采暖和燃氣采暖。
最近五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成本均下降近一半,這為光伏平價上網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業內人士預計,再有十年左右,我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將能夠實現。當光伏成為一種平價的能源提供形式,光伏產業的市場廣度還將進一步拓展。 (記者李冬云)
■相關
多措并舉為光伏企業減負
6月1日《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后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對通知予以解讀,明確表示相關政策將繼續支持、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并提出后續將采取多項措施,減輕光伏發電企業負擔。
——抓緊研究光伏發電市場化時間表路線圖。統籌考慮非化石能源消費目標、電網消納能力、財政補貼實力,完善“十三五”光伏發展目標和今后幾年發展規模,合理把握發展節奏。
——大力推進分布式市場化交易。目前相關辦法已經印發,各地正在提出試點方案。今后要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和運行模式,使分布式市場化交易成為分布式光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成為新形勢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新突破、新市場。
——推動減輕企業負擔,為光伏企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我國與光伏技術領先國家相比,發電成本的差異主要在非技術成本上。今年,要推動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負擔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相關措施落到實處,真正讓光伏企業輕裝前行。
——抓緊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地實施。目前,相關辦法已完成征求意見工作,正在根據征求意見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預計在年內出臺。這個制度實施后,將進一步強化各地方政府和售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大電力用戶、自備電廠等市場主體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責任,促進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
有關部門表示,將多措并舉擴大消納,進一步減少棄光限電。落實《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的實施方案》明確的各項措施,著力擴大光伏發電消納,抓好重點地區的消納問題,確保實現累計棄光電量和棄光率雙降。
而此前的5月3日,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我國光伏制造產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業內分析,新政頻出,將倒逼光伏產業告別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向以“技術升級”“智能制造”“光伏+”等為重點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我省擁有以英利、晶龍為代表的光伏企業,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這些龍頭企業有哪些探索實踐,又面臨哪些挑戰?
新一輪光伏技術革新正在開啟
晶龍檢測人員正在線監控產品品質。 記者趙永輝攝
6月的大同,天高云淡。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作為全國首批光伏領跑基地,其驗收成績十分亮眼。2017年5月的《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整體驗收報告》顯示:單晶組件轉換效率最高達17.93%,最低17%,多晶組件轉換效率最高達17.24%,最低16.5%,逆變器效率達99%以上。這組數據在當時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
大同示范基地項目能刷新我國光伏發電新紀錄,與全國13家參與基地建設的企業不斷追求發電效率提升的努力分不開,這其中包括我省的英利集團和晶龍集團。
自2015年起,國家能源局每年實行“光伏領跑者”計劃,旨在促進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針對入選項目提出建設標準、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目標等要求。
技術升級正在成為光伏行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新一輪光伏技術革新戰正在開啟。
技術升級的關鍵之一,就是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的提升。據測算,光伏組件轉換效率每提升1%,單塊組件發電量將提高約6%。
以英利、晶龍為代表的我省光伏企業,在光伏組件技術研發領域一直持續發力。
目前在光伏組件領域,有PERC技術、N型雙面、黑硅等多項技術。晶龍很早就瞄準了PERC技術開展專項創新。
“我們是國內最早、最大規模應用PERC技術的企業,在PERC雙面發電技術上擁有完全自主的核心知識產權,單片組件功率比行業主流水平高出10至15瓦,這對降低度電成本、推動平價上網具有重要意義。”晶龍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靳保芳對媒體說。
最近,晶龍集團旗下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新開發的60型單晶PERC組件,經由權威檢測機構TüV南德實驗室驗證,達到326.67瓦,這是目前全球60型單晶PERC組件的最高功率。
晶龍的PERC技術在國內外均有應用。
2017年初,晶澳太陽能實現PERC雙面雙玻組件量產,并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應用PERC雙面雙玻組件的光伏項目——青海黃河水電共和晨陽光伏項目供貨。
2017年12月,晶龍集團在海外首個應用PERC雙面雙玻組件的光伏項目——位于非洲的Boston70千瓦屋頂光伏項目投入運營,數據顯示,PERC組件相比于常規多晶組件項目,發電量增益超過14%。
英利集團則一直保持著在N型雙面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專利。如今被業內廣為熟知的“熊貓”,便是這項技術多年持續創新形成的品牌。
早在2010年,英利自主研發的“熊貓”N型高效太陽能電池,便榮獲中國能源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幾年的產品技術升級,目前“熊貓”電池規模化生產效率達到24.6%,發電量比常規組件高出10%至30%。
英利在大同示范基地建成的全球最大50兆瓦“熊貓”雙面發電電站,運行2年來,發電約1.4億度,年發電量高出常規電站20%左右。
目前,英利“熊貓”已成為全球首個具有鑒衡認證、美國UL、德國TüV萊茵三大知名認證機構雙面認證的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在技術方面,我國光伏技術已具備自發更新迭代發展的能力,技術升級和成本下降會持續進行。
智慧工廠與創新工場“兩條腿”走路
5月3日,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
根據計劃,到2020年,智能光伏工廠建設成效顯著,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這對我國光伏制造產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為促進光伏企業向高精尖技術水平轉型發展定下了新的發展基調。
在這一行業發展新趨勢下,我省光伏龍頭企業英利、晶龍,正在加快從“制造”邁向“智造”。
6月25日,邢臺經濟開發區,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1500兆瓦組件的智能生產車間里,多種世界領先的智能制造設備有序地運轉,呈現出“智能制造”在光伏領域應用的現實圖景。
在焊接工序環節,全自動雙軌高速串焊機正在完成電池片到電池串的全自動高速焊接;敷設工序環節,全自動排版機的進料、抓取、定位、擺放等步驟全部自動完成;層壓工序中,雙腔層壓機不僅增加了一個工藝反應腔體,而且節約了占地面積和層壓時間;裝框工序中的全自動裝框一體機,進料、打膠、移載、裝框等動作全部自動完成……
在光伏行業,推進智能制造的需求十分迫切。
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生產部高級經理許光告訴記者:“市場對光伏組件的制作精度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有一共性問題,就是生產一線上的技術人才欠缺,導致制造出來的產品合格率不高。”
依靠人工無法達到的高精度,采用智能制造完全可以解決。而且,智能制造直接帶來人工成本的降低。
以目前晶澳太陽能邢臺基地1500兆瓦組件生產車間為例,如果采用手工生產線,需要5000名員工。使用了全智能化生產流水線后,用工控制在700人左右即可,且年人均生產量達到2兆瓦,產品穩定性明顯提高。
許光介紹,智慧工廠實時采集的生產現場信息,已經可以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MES)實現無縫數據銜接,這為下一步企業實現計算機精細化管理創造了可能。而且,該基地還將在現有智能生產線基礎上加大軟件方面投入,進一步實現生產過程中機器人的自我分析,根據生產線進度優化排產。
盡管智慧工廠加速了機器對人工的取代,但英利和晶龍都十分清楚,在實體智慧工廠運轉的背后,離不開人的因素。光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創新工場中人才團隊發揮著關鍵作用。
英利集團是目前行業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標準基地(光伏)”三個國家級實驗室的企業。
在英利集團,有一支依托國家級研發平臺和設在英利的河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組建的大技術團隊,參與者有高級工程師,也有一線技術人員,目的是實現前瞻性研發、實驗室技術創新和一線設備工藝創新。
為了倡導全員參與、鼓勵“草根創新”,英利集團建立“創客公社”,舉辦技術創新博覽會、英利工匠評選,展示創新成果。近幾年涌現出的韓偉、馬帥、耿亞飛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初都是通過集團內部的工匠評選嶄露頭角的。
據統計,在英利近6000項創新成果里面,80%的創新成果出自一線員工之手。
迄今為止,英利共申請PCT國際專利13項,中國專利2260項,專利授權1976項。2012年至2017年,連續6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國內光伏行業第一。
晶龍則在產學研融合上不斷探索。
晶龍與上海電力學院開展校企長期戰略合作,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定向培養專業光伏人才。企業與澳大利亞、美國、荷蘭等國家重點能源研究機構展開合作,第一時間掌握國內外光伏產業前沿技術動向,促進最新技術成果轉化。
“光伏+”打開新的思路和市場
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光伏產品的應用領域,遠遠比我們所能想到的更為廣闊。而開拓產品領域、拓寬市場廣度,也成為光伏企業打開思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倒逼企業將技術向多個領域延伸。目前在戶用光伏、“光伏+建筑”、“光伏+取暖”等多個新興領域都有所發展。
2017年,被視為我國戶用光伏發展元年,并網戶數達50萬套,裝機量超2GW,年增長率近400%,戶用光伏一躍成為GW級光伏市場。
但是,大量光伏企業搶占戶用光伏市場“蛋糕”的同時,后續服務和運維能力卻參差不齊。
為此,英利和晶龍分別推出了自己的戶用光伏系統品牌“因能”和“晶澳”,推動戶用光伏的品牌化發展和系統性服務升級。
戶用光伏產品的壽命通常在25年左右,因此更加考驗光伏企業的后續服務能力。專業、完備的系統性服務,是戶用光伏長遠發展的基礎。
英利的“因能”品牌于2016年推出,是當時業內首個戶用光伏系統品牌。
因能副總經理任曉坤介紹,“因能”在業內首推全流程36項檢驗標準,同時推出24小時響應,48小時解決的服務標準,確保電站安裝后的運維服務。
晶澳商用戶用事業部總經理閆宗輝介紹,晶澳戶用光伏產品推出后,在市場出現仿冒品,為便于用戶鑒別真偽,每個組件產品設置了獨立編號,可以借此追溯生產全過程。而且,向用戶提供3年系統整機質保、5年逆變器質保、10年組件質保、25年功率保證和售后服務、保險服務。
在“光伏+建筑”領域,英利正在打開新的思路和市場。
從全球第一座會呼吸的五星級酒店,到高檔商務場所會彎曲、可防火的幕墻,從能隔音的發電廠,到節能實驗室、城市低碳公園、會發電的居民樓……為實現建筑節能改造、節能減排,英利從2005年就開始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研發及工程建設。
經過10余年的探索,英利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已經發展到第八代,獲得國家授權的專利47項,參加編制相關標準9項,其中5項已正式發布。
今年4月,英利集團研發了國內首個“光伏+取暖”系統,并先后完成阜平縣城南莊、安新縣馬村兩個示范項目。
兩個示范項目的數據監測顯示,從今年2月5日到3月1日將近一個月的測試期,設備運行正常,室內平均溫度在18℃左右。與傳統取暖方式相比,“光伏+取暖”系統運行費用更低,以20年生命周期計算,經濟性強,供熱效率遠高于普通電采暖和燃氣采暖。
最近五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成本均下降近一半,這為光伏平價上網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業內人士預計,再有十年左右,我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將能夠實現。當光伏成為一種平價的能源提供形式,光伏產業的市場廣度還將進一步拓展。 (記者李冬云)
■相關
多措并舉為光伏企業減負
6月1日《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后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對通知予以解讀,明確表示相關政策將繼續支持、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并提出后續將采取多項措施,減輕光伏發電企業負擔。
——抓緊研究光伏發電市場化時間表路線圖。統籌考慮非化石能源消費目標、電網消納能力、財政補貼實力,完善“十三五”光伏發展目標和今后幾年發展規模,合理把握發展節奏。
——大力推進分布式市場化交易。目前相關辦法已經印發,各地正在提出試點方案。今后要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和運行模式,使分布式市場化交易成為分布式光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成為新形勢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新突破、新市場。
——推動減輕企業負擔,為光伏企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我國與光伏技術領先國家相比,發電成本的差異主要在非技術成本上。今年,要推動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負擔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相關措施落到實處,真正讓光伏企業輕裝前行。
——抓緊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地實施。目前,相關辦法已完成征求意見工作,正在根據征求意見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預計在年內出臺。這個制度實施后,將進一步強化各地方政府和售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大電力用戶、自備電廠等市場主體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責任,促進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
有關部門表示,將多措并舉擴大消納,進一步減少棄光限電。落實《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的實施方案》明確的各項措施,著力擴大光伏發電消納,抓好重點地區的消納問題,確保實現累計棄光電量和棄光率雙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