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十三屆國際光伏性能建模與仿真監測研討會(PVPMC)在江蘇昆山開幕。本次會議為期兩天,共分為7個專題,重點關注可靠性研究與建模、系統性能分析、光伏系統技術、光儲產品測試與認證等方面,共收錄了42篇高質量專業論文,其中37篇論文將會在研討會中進行呈現。來自海內外的光伏技術專家齊聚昆山,共同對行業前沿進行交流探討。
德國弗朗霍夫系統研究所
Boris Farnung
Boris Farnung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光伏電站的衰減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準確的監測與良好的運維對提升光伏電站發電量和降低損耗十分關鍵。德國弗朗霍夫系統研究所對一個從2009年開始運行的光伏系統進行了研究,數據顯示,經過10年的運行,光伏組件的功率損耗較小,運行較為穩定可靠,而逆變器故障則對系統級性能損失率影響較大。
Boris Farnung表示,幾乎所有可觀察到到的損失都是可逆的,損失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故障排除的速度。質量保證、運行過程中數值測量、對污染物的測量以及組件清潔是減少光伏系統衰減的關鍵要素。
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Joshua Stein
Joshua Stein指出,目前光伏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政策大環境較為嚴峻,我們需要通過展現光伏產業的價值來推動整個產業發展,通過價格優勢使太陽能取代傳統能源。他表示,提高低成本光伏組件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通過延長光伏系統的使用壽命提升經濟和環境效益是目前光伏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
Joshua Stein進一步指出,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與不同的設計方案對系統壽命有著不同影響,因此需要更多的實驗室和現場研究來對模塊和系統設計進行優化。
隆基樂葉技術總監
王夢松
王夢松在演講中對雙面組件特性及增益模型進行了介紹,并對實證數據和模擬對比進行了詳細分析。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基于視覺因子模型的PVSyst軟件能夠很好的預測雙面組件的發電量增益,但是在地表輻照度不均勻,尤其是沙地、水泥地的情況下進行模擬仍然具有一定缺陷。模擬結果和實測結果顯示,隨著地表反射率和安裝高度的提高,雙面組件增益也相應提高,實測結果顯示雙面組件增益與散射光比例有著重要的關系。
王夢松進一步指出,雙面電站每個場景都有差異性,需要在設計早期進行詳細勘察,了解場地的情況、地標輻照情況,對設計安裝方式、安全高度來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軟件模擬進行修整分析。
江蘇中信博CTO
王士濤
王士濤在演講中介紹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雙面組件跟蹤系統及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王士濤指出,人工智能驅動的處理器對光伏系統數據進行處理收集之后,跟蹤器能夠在系統中準確跟蹤,達成高效通信協議,這一過程極大增加了系統數據的可行性。
王士濤表示,人工智能是未來跟蹤器算法的大勢所趨,通過建立數據庫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物料成本。另外,基于AI的自我學習與培訓機制,整個系統將更加自動化。同時,網絡技術和感應器能夠在整個發電站進行信息收集,使系統更加高效。
華矩檢測技術總監
陳思銘
陳思銘對基于室外試驗的雙面光伏組件輸出特性仿真與優化研究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東西垂直安裝的雙面組件與最佳傾角安裝的單面組件相比,其輸出特性的“雙峰”形態在特定場景中更具有應用優勢,雙面組件的最佳安裝傾角大于常規組件的最佳安裝傾角。
除了調整傾角,在設計時還需要關注逆變器的配置參數是否能夠滿足組件的輸出。基于PVsyst當前版本,垂直安裝模型仍在不斷更新。根據模擬數據顯示,朝南傾斜安裝情境下IAM損失中以散射輻射損失為主,而垂直安裝情況下IAM損失達到4%~10%,且以直射輻射的損失為主。
CTC國檢集團市場總監
李孟蕾
李孟蕾在演講中分析了工信部濕熱環境組件企業年衰減率結果,并詳細講解了雙面雙玻戶外的實證測試與研究。李孟蕾介紹,為了研究國內典型氣候下組件和系統應用的評估分析方法體系,對綜合性能進行對比并形成動態數據庫和產品質量報告,2015年起,依托工信部發展基金,CTC開展了抽查工作。通過進行隨機抽樣,最大限度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海南實證基地是CTC的測試平臺,通過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對環境績效參數和光伏發電參數的全監控,隨機選取任何一家都可以實時看到包括溫度在內的全部情況。
阿特斯首席工程師
趙長瑞
趙長瑞對雙向HSAT系統的陰影因子和失配損失進行了分析,對于陰影因子,阿特斯采用了背面追蹤技術。他指出,通過使用PVSyst可以直接計算出陰影因子,基于一些模擬,阿特斯進行了第二代的開發,通過將一些輻射度的數值和一個背面光線追蹤技術進行結合,來進行每小時的失配損失的分析。趙長瑞進一步指出,這個失配損失的分析并不等于PVSyst的失配分析技術,而是一個電子的失配損失,是建模的一個功率損耗。
德國弗朗霍夫系統研究所
Boris Farnung
Boris Farnung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光伏電站的衰減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準確的監測與良好的運維對提升光伏電站發電量和降低損耗十分關鍵。德國弗朗霍夫系統研究所對一個從2009年開始運行的光伏系統進行了研究,數據顯示,經過10年的運行,光伏組件的功率損耗較小,運行較為穩定可靠,而逆變器故障則對系統級性能損失率影響較大。
Boris Farnung表示,幾乎所有可觀察到到的損失都是可逆的,損失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故障排除的速度。質量保證、運行過程中數值測量、對污染物的測量以及組件清潔是減少光伏系統衰減的關鍵要素。
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Joshua Stein
Joshua Stein指出,目前光伏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政策大環境較為嚴峻,我們需要通過展現光伏產業的價值來推動整個產業發展,通過價格優勢使太陽能取代傳統能源。他表示,提高低成本光伏組件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通過延長光伏系統的使用壽命提升經濟和環境效益是目前光伏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
Joshua Stein進一步指出,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與不同的設計方案對系統壽命有著不同影響,因此需要更多的實驗室和現場研究來對模塊和系統設計進行優化。
隆基樂葉技術總監
王夢松
王夢松在演講中對雙面組件特性及增益模型進行了介紹,并對實證數據和模擬對比進行了詳細分析。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基于視覺因子模型的PVSyst軟件能夠很好的預測雙面組件的發電量增益,但是在地表輻照度不均勻,尤其是沙地、水泥地的情況下進行模擬仍然具有一定缺陷。模擬結果和實測結果顯示,隨著地表反射率和安裝高度的提高,雙面組件增益也相應提高,實測結果顯示雙面組件增益與散射光比例有著重要的關系。
王夢松進一步指出,雙面電站每個場景都有差異性,需要在設計早期進行詳細勘察,了解場地的情況、地標輻照情況,對設計安裝方式、安全高度來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軟件模擬進行修整分析。
江蘇中信博CTO
王士濤
王士濤在演講中介紹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雙面組件跟蹤系統及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王士濤指出,人工智能驅動的處理器對光伏系統數據進行處理收集之后,跟蹤器能夠在系統中準確跟蹤,達成高效通信協議,這一過程極大增加了系統數據的可行性。
王士濤表示,人工智能是未來跟蹤器算法的大勢所趨,通過建立數據庫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物料成本。另外,基于AI的自我學習與培訓機制,整個系統將更加自動化。同時,網絡技術和感應器能夠在整個發電站進行信息收集,使系統更加高效。
華矩檢測技術總監
陳思銘
陳思銘對基于室外試驗的雙面光伏組件輸出特性仿真與優化研究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東西垂直安裝的雙面組件與最佳傾角安裝的單面組件相比,其輸出特性的“雙峰”形態在特定場景中更具有應用優勢,雙面組件的最佳安裝傾角大于常規組件的最佳安裝傾角。
除了調整傾角,在設計時還需要關注逆變器的配置參數是否能夠滿足組件的輸出。基于PVsyst當前版本,垂直安裝模型仍在不斷更新。根據模擬數據顯示,朝南傾斜安裝情境下IAM損失中以散射輻射損失為主,而垂直安裝情況下IAM損失達到4%~10%,且以直射輻射的損失為主。
CTC國檢集團市場總監
李孟蕾
李孟蕾在演講中分析了工信部濕熱環境組件企業年衰減率結果,并詳細講解了雙面雙玻戶外的實證測試與研究。李孟蕾介紹,為了研究國內典型氣候下組件和系統應用的評估分析方法體系,對綜合性能進行對比并形成動態數據庫和產品質量報告,2015年起,依托工信部發展基金,CTC開展了抽查工作。通過進行隨機抽樣,最大限度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海南實證基地是CTC的測試平臺,通過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對環境績效參數和光伏發電參數的全監控,隨機選取任何一家都可以實時看到包括溫度在內的全部情況。
阿特斯首席工程師
趙長瑞
趙長瑞對雙向HSAT系統的陰影因子和失配損失進行了分析,對于陰影因子,阿特斯采用了背面追蹤技術。他指出,通過使用PVSyst可以直接計算出陰影因子,基于一些模擬,阿特斯進行了第二代的開發,通過將一些輻射度的數值和一個背面光線追蹤技術進行結合,來進行每小時的失配損失的分析。趙長瑞進一步指出,這個失配損失的分析并不等于PVSyst的失配分析技術,而是一個電子的失配損失,是建模的一個功率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