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也是基于科學論證的國家戰略,既是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階段目標,也要求我們為能源低碳轉型做出更扎實、積極的努力。
(文 |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能源轉型的世界觀
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認識能源革命?;茉矗骸⒂汀猓┑陌l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次典型的能源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很大進步。200多年來,工業文明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氣候問題和不可持續性?,F代非化石能源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人類文明形態不斷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其基礎和動力。
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驅動力:能源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是破解資源匱乏困局的必由之路;是治理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實現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世界能源結構轉型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煤炭為主。1913年全球的一次能源中70%是煤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能源結構進入以油、氣為主的第二階段,此時,油、氣占到全球一次能源50%以上;現在正在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轉型,這也是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定位目標。
中國和全球不太一樣。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全球相同,中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但分析表明中國不會有一個油、氣為主的階段。中國的第二個階段,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此消彼長、逐步轉型的階段。中國將通過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轉型,來實現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核心是低碳化。這次習主席宣示的兩個目標,都是圍繞能源低碳轉型的。中國最后也要走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這也是中國能源結構的第三個階段。
能源革命下“十四五”能源規劃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國能效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我國能源結構也有所改善,但還不具有革命性。粗放的增長(產業偏重、能效偏低、結構高碳)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推動了關于轉變發展方式和能源革命的覺醒。
從“能源發展”到“能源革命”:中國經濟由平面擴張型向多維立體質量型轉變,能源面臨“四個革命”。這里就“消費革命”和“生產革命”各說一點。
能源消費革命,概括起來就是由粗放、低效走向節約、高效。能源體系首先追求能效。中國將能源強度列入了考核指標,多年來有所進步,但還不夠。我們現在單位GDP消耗的能源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我們把這個1.3進步到1.0的話,意味著我們可以節約十幾億噸標煤。所以,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是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要素。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節能提效也是減排的主力。
能源生產革命,概括起來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轉向綠色、低碳。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非化石能源為主。可以說,我國“能源革命”任重道遠。
要想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必須打下堅實基礎。我們要以較低的能源彈性系數(≤0.4)滿足每年大約2%的能源增長。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能源轉型也有風險,轉型不力會導致能源系統和技術的落后,社會創新乏力,五大發展理念不落地,低效投資等是主要的方向性風險。
化石能源要盡可能適應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對于煤炭來說,要更大力度高效清潔利用,技術進步和碳約束將使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煤炭消費率先達峰;高效煤電和新能源可以協調互補,逐步轉型;控煤不是控制經濟發展,而是促進經濟和就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積極轉型。對油氣來說,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加強勘探、增加儲備。總的來說,是穩油增氣,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例。值得強調的是考慮到環境約束、經濟約束和碳約束,依靠煤炭實現油、氣自給不現實。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促進低碳轉型,是國內推進能源革命、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融合點,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抓手。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牽引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而自然資源、技術能力(包括儲能)、成本下降支撐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將培育能源的“產消者”,中東部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給,可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河南省蘭考縣以前基本依賴外來煤電。經過三年能源革命試點工作,蘭考已經是自發自用電為主。到2021年,蘭考還要給開封輸送電力,靠的就是可再生能源。
到202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大約達到20%,電力在終端能源的占比將大于30%,非化石電力裝機占比將達到50%,發電量大于40%。這些指標的實現,就涉及到水電、核電和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也涉及到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技術領域以及綜合能源服務,電網向智能電網進步,微網、虛擬電廠這樣的新業態會快速發展。
非水可再生能源原本微不足道,現在舉足輕重,再過若干年必將擔當大任。因此要做好自己,不斷創新,占領新能源的戰略制高點,贏得未來。
從能源轉型看碳中和
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有多種,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而二氧化碳的90%來自化石能源(煤、油和氣)的燃燒。目前全球一次能源的利用當中,84%來自于化石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是342億噸,其次是甲烷和其它溫室氣體。
所謂碳中和要看三個公式,第一個公式:能源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化石能源的占比×單位化石能源排放(需計及多種溫室氣體和多種化石能源)。第二個公式:碳匯=林業等碳匯吸收(CCUS等移除)。第三個碳中和就是:碳排放=碳匯。
從2006年以后,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排放國。2017年的數據,中國排放98.4億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大于美國、歐盟的總和。
從行業來看,碳排放源從何而來?其中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占41%,交通行業占28%,而建筑和工業占31%。
由此,可以得出碳中和三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節能、提效。在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這是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第二個要素是能源替代。既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占比,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使成為高質量能源。第三個要素是移除。也就是增加碳匯(及CCUS)。
在“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別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天然氣也要有一定的增長。為此,在“十四五”期間必須高度重視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強技術進步來節能提效。煤炭消耗不再增長:“煤達峰”甚至“煤過峰”。
而“十五五”期間,隨著非化石能源增長與再電氣化的發展,開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煤碳+石油消耗要盡早達峰。中東部地區率先2030年前碳達峰。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能源電力體系、能源體系,基于這個能源體系的經濟體系將支撐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
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帶來新產業、新增長點、新投資,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
本文選自杜祥琬在2020能源年會暨第12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的講話
(文 |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能源轉型的世界觀
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認識能源革命?;茉矗骸⒂汀猓┑陌l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次典型的能源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很大進步。200多年來,工業文明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氣候問題和不可持續性?,F代非化石能源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人類文明形態不斷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其基礎和動力。
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驅動力:能源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是破解資源匱乏困局的必由之路;是治理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實現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世界能源結構轉型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煤炭為主。1913年全球的一次能源中70%是煤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能源結構進入以油、氣為主的第二階段,此時,油、氣占到全球一次能源50%以上;現在正在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轉型,這也是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定位目標。
中國和全球不太一樣。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全球相同,中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但分析表明中國不會有一個油、氣為主的階段。中國的第二個階段,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此消彼長、逐步轉型的階段。中國將通過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轉型,來實現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核心是低碳化。這次習主席宣示的兩個目標,都是圍繞能源低碳轉型的。中國最后也要走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這也是中國能源結構的第三個階段。
能源革命下“十四五”能源規劃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國能效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我國能源結構也有所改善,但還不具有革命性。粗放的增長(產業偏重、能效偏低、結構高碳)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推動了關于轉變發展方式和能源革命的覺醒。
從“能源發展”到“能源革命”:中國經濟由平面擴張型向多維立體質量型轉變,能源面臨“四個革命”。這里就“消費革命”和“生產革命”各說一點。
能源消費革命,概括起來就是由粗放、低效走向節約、高效。能源體系首先追求能效。中國將能源強度列入了考核指標,多年來有所進步,但還不夠。我們現在單位GDP消耗的能源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我們把這個1.3進步到1.0的話,意味著我們可以節約十幾億噸標煤。所以,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是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要素。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節能提效也是減排的主力。
能源生產革命,概括起來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轉向綠色、低碳。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非化石能源為主。可以說,我國“能源革命”任重道遠。
要想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必須打下堅實基礎。我們要以較低的能源彈性系數(≤0.4)滿足每年大約2%的能源增長。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能源轉型也有風險,轉型不力會導致能源系統和技術的落后,社會創新乏力,五大發展理念不落地,低效投資等是主要的方向性風險。
化石能源要盡可能適應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對于煤炭來說,要更大力度高效清潔利用,技術進步和碳約束將使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煤炭消費率先達峰;高效煤電和新能源可以協調互補,逐步轉型;控煤不是控制經濟發展,而是促進經濟和就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積極轉型。對油氣來說,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加強勘探、增加儲備。總的來說,是穩油增氣,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例。值得強調的是考慮到環境約束、經濟約束和碳約束,依靠煤炭實現油、氣自給不現實。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促進低碳轉型,是國內推進能源革命、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融合點,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抓手。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牽引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而自然資源、技術能力(包括儲能)、成本下降支撐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將培育能源的“產消者”,中東部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給,可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河南省蘭考縣以前基本依賴外來煤電。經過三年能源革命試點工作,蘭考已經是自發自用電為主。到2021年,蘭考還要給開封輸送電力,靠的就是可再生能源。
到202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大約達到20%,電力在終端能源的占比將大于30%,非化石電力裝機占比將達到50%,發電量大于40%。這些指標的實現,就涉及到水電、核電和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也涉及到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技術領域以及綜合能源服務,電網向智能電網進步,微網、虛擬電廠這樣的新業態會快速發展。
非水可再生能源原本微不足道,現在舉足輕重,再過若干年必將擔當大任。因此要做好自己,不斷創新,占領新能源的戰略制高點,贏得未來。
從能源轉型看碳中和
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有多種,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而二氧化碳的90%來自化石能源(煤、油和氣)的燃燒。目前全球一次能源的利用當中,84%來自于化石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是342億噸,其次是甲烷和其它溫室氣體。
所謂碳中和要看三個公式,第一個公式:能源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化石能源的占比×單位化石能源排放(需計及多種溫室氣體和多種化石能源)。第二個公式:碳匯=林業等碳匯吸收(CCUS等移除)。第三個碳中和就是:碳排放=碳匯。
從2006年以后,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排放國。2017年的數據,中國排放98.4億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大于美國、歐盟的總和。
從行業來看,碳排放源從何而來?其中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占41%,交通行業占28%,而建筑和工業占31%。
由此,可以得出碳中和三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節能、提效。在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這是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第二個要素是能源替代。既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占比,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使成為高質量能源。第三個要素是移除。也就是增加碳匯(及CCUS)。
在“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別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天然氣也要有一定的增長。為此,在“十四五”期間必須高度重視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強技術進步來節能提效。煤炭消耗不再增長:“煤達峰”甚至“煤過峰”。
而“十五五”期間,隨著非化石能源增長與再電氣化的發展,開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煤碳+石油消耗要盡早達峰。中東部地區率先2030年前碳達峰。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能源電力體系、能源體系,基于這個能源體系的經濟體系將支撐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
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帶來新產業、新增長點、新投資,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
本文選自杜祥琬在2020能源年會暨第12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