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與4家省級黨報聯動,邀請5省(區市)代表委員建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黨報聯動
或許沒有哪段江水,會比“它”更重要。
它是長江上游,長逾4500公里,順流而下依次經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等省區市。這一段蜿蜒的“母親河”,在國家經濟和生態安全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沿途各省區市要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須合力解決哪些問題?全國兩會期間,四川日報與重慶日報、云南日報、西藏日報、青海日報聯動,邀請5省(區市)代表委員就此建言獻策。
怎么解決“要發展又要保護”?
要靠環保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眼中,發展和保護是一對“冤家”。
3月5日,張洪談起他眼中長江上游的“發展壓力”——梯級水電開發改變江河河勢,中斷水生生物生活路線;盲目開墾及超強度放牧導致濕地退化和面積大為減少;資源過度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鄰近的四川,也面臨同樣課題:境內岷江沱江流域是四川省經濟發達區域,僅占全省面積的30%左右,卻涵養和支撐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污染負荷重,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很突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坦言。
對人口相對稠密和欠發達地區而言,該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這幾天,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副市長金花一直在準備《關于加快建設海西州新能源產業和外送通道的提案》。她希望國家層面能全力支持海西州國家級零碳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國家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在容量分配中向海西州傾斜,推動當地清潔能源產業崛起。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積極發展清潔載能產業和高原特色農業,推進水電鋁材、水電硅材一體化發展,努力把金沙江流域建設成為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載能產業基地和綠色產業開發帶。
于會文認為,從根本來看,矛盾的解決還是靠新舊動能轉換,靠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他介紹,四川在探索進行長江上游戰略環評,通過“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來倒逼沿岸經濟轉型升級。
怎么解決“我保護你不保護”?
建生態補償機制調動治理積極性
各省區市之間如何協調,也是一大問題。
“從上游來的水是四類,流經下游某地就變五類水,這對上下游來說都不公平——你一味污染、享受成果,我們卻要費力保護,承擔成本。”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一現象在城市與城市、省與省之間都存在。
張洪也提到了這一現象:長江上游一些地方,長期以來對濕地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重索取,輕投入;使得沿岸濕地資源不堪重負,導致長江上游濕地喪失及功能退化,順應自然規律的天然水資源分配模式被打破。
代表委員們認為,這并非一省一市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沿岸各省區市共同謀劃、從全流域層面協同解決。
張洪建議,應盡快啟動長江全域濕地保護行動,在長江上游建立濕地聯盟,啟動濕地重大修復與濕地恢復,樹立“山河湖海”流域一體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制定長江上游流域濕地分區、分類、分級保護和綠色發展戰略。同時要實施流域區際間濕地生態補償,有效調動長江上游省區市流域相關治理積極性。
“能否由國家層面出手,建立跨省的水環境補償機制。”于會文的建議得到眾多代表委員認可。于會文認為,可先以一條支流如嘉陵江進行試點,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簡單說就是誰改善(水質)誰受益,誰污染誰賠償”。作為配套措施,他認為應實現相關省區市信息互聯互通、監測數據共享、重大項目會商。
怎么解決“‘嚴打’一過就反彈”?
壓實責任促落實,治標治本兩手抓
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如何形成長效保護機制,是繞不開的話題。“有時只要一‘嚴打’,上游污染就減輕。‘嚴打’一過,立馬反彈。”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于會文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嚴打”就不需要。治標、治本應兩手抓。
治標上要雷厲風行。關鍵做好頂層設計、科技支撐、執法監管三件事。頂層設計上,四川從全省層面出臺了兩條江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避免各市扯皮推諉,同時出臺超低排放限制;科技支撐上,借助頂尖專家和技術,精準找出不同時期、不同斷面的污染主因,以此來精準治理;執法監管上,借鑒大氣污染治理的經驗,長時間、不間斷地明察暗訪。
治本上要久久為功。除了前面提到的經濟發展轉型外,他認為在壓實責任、推動部署落實落地上,也要建立起長效機制,如細化分工責任、加大環保在各地各部門績效考核中占比等。
郭大進認為,要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以“河長制”的實施來統領和帶動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對部分地區來說,唯一選擇是“發展讓位于生態”。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表示,長江源頭還存在人口分布不合理、生態功能區承載能力脆弱等問題,需進一步擴大長江源頭的生態保護。
長江源頭80%的水來自青藏交界的格拉丹東冰川,而當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冰川附近原野上,幾年前車輪印跡現在還留在那兒,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全國政協委員、西藏那曲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敖劉全介紹,為了切實加大格拉丹東冰川保護,當地至今沒有建設一條正規的路,就是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干擾。
黨報聯動
或許沒有哪段江水,會比“它”更重要。
它是長江上游,長逾4500公里,順流而下依次經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等省區市。這一段蜿蜒的“母親河”,在國家經濟和生態安全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沿途各省區市要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須合力解決哪些問題?全國兩會期間,四川日報與重慶日報、云南日報、西藏日報、青海日報聯動,邀請5省(區市)代表委員就此建言獻策。
怎么解決“要發展又要保護”?
要靠環保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眼中,發展和保護是一對“冤家”。
3月5日,張洪談起他眼中長江上游的“發展壓力”——梯級水電開發改變江河河勢,中斷水生生物生活路線;盲目開墾及超強度放牧導致濕地退化和面積大為減少;資源過度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鄰近的四川,也面臨同樣課題:境內岷江沱江流域是四川省經濟發達區域,僅占全省面積的30%左右,卻涵養和支撐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污染負荷重,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很突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坦言。
對人口相對稠密和欠發達地區而言,該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這幾天,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副市長金花一直在準備《關于加快建設海西州新能源產業和外送通道的提案》。她希望國家層面能全力支持海西州國家級零碳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國家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在容量分配中向海西州傾斜,推動當地清潔能源產業崛起。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積極發展清潔載能產業和高原特色農業,推進水電鋁材、水電硅材一體化發展,努力把金沙江流域建設成為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載能產業基地和綠色產業開發帶。
于會文認為,從根本來看,矛盾的解決還是靠新舊動能轉換,靠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他介紹,四川在探索進行長江上游戰略環評,通過“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來倒逼沿岸經濟轉型升級。
怎么解決“我保護你不保護”?
建生態補償機制調動治理積極性
各省區市之間如何協調,也是一大問題。
“從上游來的水是四類,流經下游某地就變五類水,這對上下游來說都不公平——你一味污染、享受成果,我們卻要費力保護,承擔成本。”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一現象在城市與城市、省與省之間都存在。
張洪也提到了這一現象:長江上游一些地方,長期以來對濕地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重索取,輕投入;使得沿岸濕地資源不堪重負,導致長江上游濕地喪失及功能退化,順應自然規律的天然水資源分配模式被打破。
代表委員們認為,這并非一省一市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沿岸各省區市共同謀劃、從全流域層面協同解決。
張洪建議,應盡快啟動長江全域濕地保護行動,在長江上游建立濕地聯盟,啟動濕地重大修復與濕地恢復,樹立“山河湖海”流域一體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制定長江上游流域濕地分區、分類、分級保護和綠色發展戰略。同時要實施流域區際間濕地生態補償,有效調動長江上游省區市流域相關治理積極性。
“能否由國家層面出手,建立跨省的水環境補償機制。”于會文的建議得到眾多代表委員認可。于會文認為,可先以一條支流如嘉陵江進行試點,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簡單說就是誰改善(水質)誰受益,誰污染誰賠償”。作為配套措施,他認為應實現相關省區市信息互聯互通、監測數據共享、重大項目會商。
怎么解決“‘嚴打’一過就反彈”?
壓實責任促落實,治標治本兩手抓
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如何形成長效保護機制,是繞不開的話題。“有時只要一‘嚴打’,上游污染就減輕。‘嚴打’一過,立馬反彈。”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于會文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嚴打”就不需要。治標、治本應兩手抓。
治標上要雷厲風行。關鍵做好頂層設計、科技支撐、執法監管三件事。頂層設計上,四川從全省層面出臺了兩條江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避免各市扯皮推諉,同時出臺超低排放限制;科技支撐上,借助頂尖專家和技術,精準找出不同時期、不同斷面的污染主因,以此來精準治理;執法監管上,借鑒大氣污染治理的經驗,長時間、不間斷地明察暗訪。
治本上要久久為功。除了前面提到的經濟發展轉型外,他認為在壓實責任、推動部署落實落地上,也要建立起長效機制,如細化分工責任、加大環保在各地各部門績效考核中占比等。
郭大進認為,要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以“河長制”的實施來統領和帶動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對部分地區來說,唯一選擇是“發展讓位于生態”。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表示,長江源頭還存在人口分布不合理、生態功能區承載能力脆弱等問題,需進一步擴大長江源頭的生態保護。
長江源頭80%的水來自青藏交界的格拉丹東冰川,而當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冰川附近原野上,幾年前車輪印跡現在還留在那兒,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全國政協委員、西藏那曲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敖劉全介紹,為了切實加大格拉丹東冰川保護,當地至今沒有建設一條正規的路,就是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