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這句俗語道出了降水的不確定性。在長期從事洪水風險管理研究的《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看來,年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幅很大的基本特征,是我國水旱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人們對于防洪、供水等水安全相關保障有著更為強烈的現實需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國紀念2019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
“為保障水安全,不僅迫切需要不斷增強水資源時空調控的能力,在調控過程中如何應對區域間、用水目標間的利害沖突,以及化解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決策風險,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程曉陶2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所謂水資源時空調控,指的是通過修建水利工程和采取相應的運行管理等措施,對天然來水在一定時間或不同地域間進行重新分配,以達到趨利避害、以豐補缺的效果。
事實上,水資源時空調控的理念和實踐古已有之。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對水資源進行時空調控的能力也不斷增強。以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為代表的重大水利工程,在強化水旱災害防治、優化水資源配置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引江濟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已經陸續開工建設。不只是國家層面,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推進包括引調水在內的水利工程建設。
“從先天缺水的北方,到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南方,幾乎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缺水的瓶頸,也都在考慮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水活動,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程曉陶分析道,北方地區糧食產量在全國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季節性的農業用水量大;南方地區城鎮化發展更快,工業、生活用水的保障需求每年都在提升。
由此可見,采取更強有力的工程措施,增強對水資源的時空調控能力,無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工程論證、建設和后期管理運維,都需要充分考慮和平衡區域間、用水目標間的利害沖突。
“正常年景,區域間的用水矛盾不明顯,一旦供水方也遭遇干旱怎么辦?”程曉陶指出,為避免因調水產生區域間的矛盾,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評估調水對供水方乃至流域的生態、經濟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調水合理公平,工程建設只是其中的一環,需要從科技、經濟、法律等層面加以綜合考量。
實地調研中,程曉陶了解到,即使同一個地方,它的治水需求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巢湖歷史上是通江湖泊,受長江水位大漲大落的影響顯著,或汪洋一片,或干涸見底。上世紀60年代后相繼建成的巢湖閘、裕溪閘,將湖水位的變幅從約8.5米減小到1.5米左右,在有利于防洪、灌溉的同時,也顯著降低了湖泊環境的自凈化能力。
“因此,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手段在防治水旱災害的同時,適時適度增大巢湖水位變幅,以利于增加湖泊的自凈化能力,就成了新的需求。”程曉陶認為,巢湖治理遇到的變化并非個案,如何增強水利工程的調控能力,通過更為精細化調控,發揮綜合治水的效益,是擺在治水者面前的新問題。
與此同時,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人們對于防洪、供水等水安全相關保障有著更為強烈的現實需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國紀念2019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
“為保障水安全,不僅迫切需要不斷增強水資源時空調控的能力,在調控過程中如何應對區域間、用水目標間的利害沖突,以及化解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決策風險,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程曉陶2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所謂水資源時空調控,指的是通過修建水利工程和采取相應的運行管理等措施,對天然來水在一定時間或不同地域間進行重新分配,以達到趨利避害、以豐補缺的效果。
事實上,水資源時空調控的理念和實踐古已有之。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對水資源進行時空調控的能力也不斷增強。以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為代表的重大水利工程,在強化水旱災害防治、優化水資源配置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引江濟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已經陸續開工建設。不只是國家層面,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推進包括引調水在內的水利工程建設。
“從先天缺水的北方,到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南方,幾乎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缺水的瓶頸,也都在考慮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水活動,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程曉陶分析道,北方地區糧食產量在全國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季節性的農業用水量大;南方地區城鎮化發展更快,工業、生活用水的保障需求每年都在提升。
由此可見,采取更強有力的工程措施,增強對水資源的時空調控能力,無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工程論證、建設和后期管理運維,都需要充分考慮和平衡區域間、用水目標間的利害沖突。
“正常年景,區域間的用水矛盾不明顯,一旦供水方也遭遇干旱怎么辦?”程曉陶指出,為避免因調水產生區域間的矛盾,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評估調水對供水方乃至流域的生態、經濟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調水合理公平,工程建設只是其中的一環,需要從科技、經濟、法律等層面加以綜合考量。
實地調研中,程曉陶了解到,即使同一個地方,它的治水需求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巢湖歷史上是通江湖泊,受長江水位大漲大落的影響顯著,或汪洋一片,或干涸見底。上世紀60年代后相繼建成的巢湖閘、裕溪閘,將湖水位的變幅從約8.5米減小到1.5米左右,在有利于防洪、灌溉的同時,也顯著降低了湖泊環境的自凈化能力。
“因此,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手段在防治水旱災害的同時,適時適度增大巢湖水位變幅,以利于增加湖泊的自凈化能力,就成了新的需求。”程曉陶認為,巢湖治理遇到的變化并非個案,如何增強水利工程的調控能力,通過更為精細化調控,發揮綜合治水的效益,是擺在治水者面前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