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為期4個月的供暖季結束,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首創的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簡稱“干熱巖”)供熱技術,讓整個轄區內13萬戶家庭實現了清潔取暖,實現了溫暖過冬和藍天白云的兩者雙得。
“截至目前,我們灃西新城干熱巖供熱項目已覆蓋轄區9個小區,總供熱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總戶數13萬戶。” 灃西新城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解振濤表示,“一個采暖季相當于減少標煤燃煤約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4萬噸。”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何英 通訊員傅堯 劉洪濤)
可規模化復制推廣
“向霧霾亮劍,出重拳治污。”在推動清潔取暖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環境工程中,各種技術路線紛紛涌現,涵蓋煤改氣、煤改電、冷熱電三聯供、地熱能利用等多種供熱途徑。但了解干熱巖供熱的并不多?
▲中深層地熱供熱機房
那么,何謂干熱巖供熱?地熱能供熱是通過各種方式將地下熱能取出,用于建筑供熱的方式。按取熱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水熱型地熱能供熱和無干擾地熱供熱,即干熱巖供熱。干熱巖供熱作為一種新型供熱技術,其原理是通過鉆機向地下2500米深處的地層鉆孔,在鉆孔中安裝一種密閉的金屬換熱器,通過換熱器中介質的循環流動將地下熱能導出來,然后通過水循環專業設備向地面建筑物供熱。
業內專家表示,這種技術對地下2000米至3000米、溫度70℃至120℃的地層“取熱不取水”的無干擾換熱,具有取熱持續穩定、地溫恢復快、環境影響低的特點,適宜作為建筑清潔供熱的熱源。同時,天然規避淺層地熱所面臨的回灌技術難題。
四年磨一劍
西咸新區干熱巖供熱的探索始于4年前,這一路線的確定并非偶然。
彼時,面對霧霾圍城困境,剛升級為國家級新區的西咸新區,為構建高效、低碳、穩定、可靠的城市能源網絡,積極尋找清潔經濟便捷的供熱方式,先后深入調研對比了燃煤集中供熱、燃氣鍋爐供熱、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電廠余熱遠距離輸送供熱、淺層地源熱泵和中深層地熱能供熱等技術方案。
最終在綜合考慮城市發展低碳化、環境效益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持續化后確定了干熱巖供熱技術為主的清潔供熱新方向。
▲中深層地熱技術施工現場
2015年,灃西新城同德佳苑項目成首個實驗區,創新實現了全國首個干熱巖供熱PPP項目,供熱面積5.6萬平方米。小區近700戶居民,連續4年冬季室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0-23度。“在同德佳苑項目成功實施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擴大這項技術的應用范圍,去年邀請了江億等5位院士論證大規模推廣的可行性,權威專家的肯定為我們后面的大規模應用鼓足了信心。” 解振濤說,“灃西新城干熱巖供熱,為全球突破低品位能源的開發利用難題提供了研究樣本。”
經此一役,干熱巖供熱技術一炮而紅,也為今后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已建成和在建的應用規模達650萬平方米。2018年11月,《西咸新區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修訂版)》正式發布,“干熱巖”“中深層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被明確寫入。根據方案,預計到2020年,當地干熱巖項目覆蓋面積累計達到1000萬平方米以上,在西北地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咸經驗”。
樹立西咸模式
干熱巖供熱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只提取地下熱量,不抽采地下水、不污染地下水;利用干熱巖采暖供熱,環境友好且無任何污染物排放;成本低且收益高;能有效節約能源、降低霧霾災害、減輕溫室效應、改善大氣質量,正在逐漸成為清潔取暖和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與傳統供熱相比,我國干熱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城鄉均可開發利用。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均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市場空間巨大。
迄今,西咸新區通過推進干熱巖供熱技術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讓新區在生態治污、科技降霾、凈化空氣方面,收效顯著,蹚出一條摒棄燃煤的綠色能源道路。
除發力干熱巖供熱技術外,西咸新區也在探索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綜合能源示范工程,并加大技術成果轉化、構建智慧能源體系,著力打造綠色之區、生態之區,因地制宜地全面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為全國的綠色發展提供“西咸樣本”。
據統計,僅今年1-3月中旬,西咸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明顯,空氣質量變好。
“截至目前,我們灃西新城干熱巖供熱項目已覆蓋轄區9個小區,總供熱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總戶數13萬戶。” 灃西新城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解振濤表示,“一個采暖季相當于減少標煤燃煤約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4萬噸。”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何英 通訊員傅堯 劉洪濤)
可規模化復制推廣
“向霧霾亮劍,出重拳治污。”在推動清潔取暖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環境工程中,各種技術路線紛紛涌現,涵蓋煤改氣、煤改電、冷熱電三聯供、地熱能利用等多種供熱途徑。但了解干熱巖供熱的并不多?
▲中深層地熱供熱機房
那么,何謂干熱巖供熱?地熱能供熱是通過各種方式將地下熱能取出,用于建筑供熱的方式。按取熱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水熱型地熱能供熱和無干擾地熱供熱,即干熱巖供熱。干熱巖供熱作為一種新型供熱技術,其原理是通過鉆機向地下2500米深處的地層鉆孔,在鉆孔中安裝一種密閉的金屬換熱器,通過換熱器中介質的循環流動將地下熱能導出來,然后通過水循環專業設備向地面建筑物供熱。
業內專家表示,這種技術對地下2000米至3000米、溫度70℃至120℃的地層“取熱不取水”的無干擾換熱,具有取熱持續穩定、地溫恢復快、環境影響低的特點,適宜作為建筑清潔供熱的熱源。同時,天然規避淺層地熱所面臨的回灌技術難題。
四年磨一劍
西咸新區干熱巖供熱的探索始于4年前,這一路線的確定并非偶然。
彼時,面對霧霾圍城困境,剛升級為國家級新區的西咸新區,為構建高效、低碳、穩定、可靠的城市能源網絡,積極尋找清潔經濟便捷的供熱方式,先后深入調研對比了燃煤集中供熱、燃氣鍋爐供熱、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電廠余熱遠距離輸送供熱、淺層地源熱泵和中深層地熱能供熱等技術方案。
最終在綜合考慮城市發展低碳化、環境效益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持續化后確定了干熱巖供熱技術為主的清潔供熱新方向。
▲中深層地熱技術施工現場
2015年,灃西新城同德佳苑項目成首個實驗區,創新實現了全國首個干熱巖供熱PPP項目,供熱面積5.6萬平方米。小區近700戶居民,連續4年冬季室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0-23度。“在同德佳苑項目成功實施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擴大這項技術的應用范圍,去年邀請了江億等5位院士論證大規模推廣的可行性,權威專家的肯定為我們后面的大規模應用鼓足了信心。” 解振濤說,“灃西新城干熱巖供熱,為全球突破低品位能源的開發利用難題提供了研究樣本。”
經此一役,干熱巖供熱技術一炮而紅,也為今后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已建成和在建的應用規模達650萬平方米。2018年11月,《西咸新區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修訂版)》正式發布,“干熱巖”“中深層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被明確寫入。根據方案,預計到2020年,當地干熱巖項目覆蓋面積累計達到1000萬平方米以上,在西北地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咸經驗”。
樹立西咸模式
干熱巖供熱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只提取地下熱量,不抽采地下水、不污染地下水;利用干熱巖采暖供熱,環境友好且無任何污染物排放;成本低且收益高;能有效節約能源、降低霧霾災害、減輕溫室效應、改善大氣質量,正在逐漸成為清潔取暖和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與傳統供熱相比,我國干熱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城鄉均可開發利用。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均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市場空間巨大。
迄今,西咸新區通過推進干熱巖供熱技術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讓新區在生態治污、科技降霾、凈化空氣方面,收效顯著,蹚出一條摒棄燃煤的綠色能源道路。
除發力干熱巖供熱技術外,西咸新區也在探索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綜合能源示范工程,并加大技術成果轉化、構建智慧能源體系,著力打造綠色之區、生態之區,因地制宜地全面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為全國的綠色發展提供“西咸樣本”。
據統計,僅今年1-3月中旬,西咸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明顯,空氣質量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