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海洋環境污染評價與生態修復保護,主要研究探索在人類干擾行為下,沿岸及近海海洋環境中營養元素的物質循環途徑及遷移轉化規律,從而找出富營養化、赤潮等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2017年入選廣東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庫,為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首批35名環保專家組成員之一。2018年入選廣州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濕地資源評估、濕地保護與修復等工作提供咨詢意見。
廣東海洋風力資源豐富,發展海上風電具備獨特優勢。《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
作為廣東早期海上風電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副研究員岳維忠博士在收集并研究大量國內外風電場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發現風電場樁基有魚類聚集現象,于是在2017年11月萌生了一個大膽構想:能否結合廣東的海洋牧場建設、人工魚礁投放規劃,在風電場海域構建海洋牧場?
一年來,這個構想陸陸續續與一些海洋牧場研究專家不謀而合,山東省甚至開啟了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研究試點項目。目前,岳維忠正與一些風電場項目的業主、風電工程設計單位、海洋牧場設計單位、水下人工智能監測單位接觸,進行該構想的技術討論、對接和可行性論證。就“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是否具備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海洋與漁業》記者采訪了岳維忠博士。
理 論
風機樁基類似“人工魚礁”
“‘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在國內尚未有具體的論文研究,但目前已經有專家意識到這個概念。”岳維忠說,其實歐洲由于傳統能源相對缺乏,海上風電發展較早,查閱了相關研究文獻發現,法國的一些風機樁基下能聚集鱈魚、馬鯖魚等魚類。
岳維忠表示,從科學的角度講,海上風電投入運行后,樁基實際上起到了類似人工魚礁聚集魚類的作用。這可以從風電場區水文動力、營養鹽集聚效應初級生產力提升水平等幾個方面綜合得到驗證。海上風電場使海水水質因子,特別是營養鹽的分布特征受水動力、吸附解析、氧化還原、浮游植物的消耗等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過程的影響,水流流經樁基和半潛式平臺時,迎流面會產生上升流,隨上升流上涌的底層營養鹽與表層海水充分交換,營養鹽明顯得到提高,如硝氮、氨氮、化學需氧量、磷酸鹽、總磷等。這將促進各種浮游植物的生長、提高海域初級生產力,從而誘集浮游動物、游泳生物和魚類前來索餌,另外,還會吸引海鳥等獵捕型生物,形成一條高度復雜的食物鏈。
岳維忠指出,背流面會產生背渦流,多數魚類喜歡棲息于流速緩慢的渦流區,特別是在躲避強潮流時。此外,渦流還可造成浮游生物、甲殼類和魚類的物理性聚集。“因此海上風電樁基的結構與功能可以為海洋生物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庇護和產卵場所,相當于一個‘人工魚礁’。”岳維忠說。
優 勢
使海域資源利用最大化
岳維忠簡述了在風電場區構建海洋牧場的初步思路:利用近海風電場水下樁基做固泊基礎,在此樁基上構建適宜的人工魚礁,形成“新型復合型海洋牧場平臺”,達到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環境等目的,也就是“筑巢引鳳”“構礁引魚”。“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是一種生態修復方案,不僅可以使風電場生產出清潔電能,而且風電場區下層海域將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
海上風電是否會影響海洋牧場中生物的生存、棲息和繁殖?對此,岳維忠表示,尚未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不好下定論,“目前能想到的主要影響是風機旋轉時的噪音、振動以及海底電纜的電磁輻射,但是每片海域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譬如南海,本來就風大浪大,一定程度的水深也會屏蔽一部分的噪音,也許海上風電產生的噪音到達海底時已接近自然風聲,對于棲息于海底的海洋生物而言是在可忍受的范圍內。”
“從科學用海、文明用海、生態用海、變廢為寶的宗旨出發,海上風電融合海洋牧場建設,可以減少海域開發使用對海洋生態和漁業資源的影響,同時使海域資源利用程度最大化。”岳維忠表示,“確權開發海上風電的海域,在整個風電場區范圍內具有排他性,應積極探索海域資源的立體利用。國家鼓勵資源利用最大化,立體空間用海,‘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設想與這一大方向是吻合的。”
途 徑
“政產學研經”聯合試點研究
岳維忠認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可以由政府牽頭,形成一個試點研究項目,可先在粵東地區或者陽江地區近岸海域風電場集中的區域做試點,并開展長期跟蹤監測與研究,確定有效果之后,再與休閑漁業、海上旅游業結合起來。“‘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試點需要連片的風電場,因為面積足夠大,才比較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抗外界干擾能力強,有利于其系統內部的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也便于后期的開發管理,在技術上最好實現統一監測、統一管理、連片研究。”岳維忠說。
岳維忠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項目,而且由政府牽頭也最為合適,“因為企業有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從事環境研究的學者或科研人員,更多考慮的是環境效益,而對于政府,則一定會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做好平衡與兼顧。”同時,該項研究涉及領域眾多,如海洋生物、海洋環境、海洋聲學、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想要啟動這個研究項目,需要多方的共鳴、參與和合作。
對于該項目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岳維忠指出,“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在銜接上是個問題,“海洋牧場項目管理目前屬于省農業農村廳,海上風電海域審批權在省自然資源廳,最后是否可以實施得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的評估。”
前 景
引入市場資本發展休閑漁業
“項目后期可發展休閑漁業,撬動民間金融資本的加入。”岳維忠表示,就像山東的海洋牧場建設,可以吸引企業來構建海上觀光平臺,一方面開展增殖放流、資源環境監測,另一方面開展休閑垂釣或潛水觀光,“廣東因為極端天氣較多,不適合做固定式旅游平臺,但可以因海制宜,探索其他開發模式”。
岳維忠強調,在后期的開發過程中,還要把握好開發強度和環保問題,譬如在旅客數量上進行控制,加大環保管控措施,不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違背了建設海洋牧場的本意。“我們不能忽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相信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十分有前景的,天更藍、水更清、魚更肥、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岳維忠向記者描繪了一幅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的美好藍圖。
廣東海洋風力資源豐富,發展海上風電具備獨特優勢。《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
作為廣東早期海上風電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副研究員岳維忠博士在收集并研究大量國內外風電場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發現風電場樁基有魚類聚集現象,于是在2017年11月萌生了一個大膽構想:能否結合廣東的海洋牧場建設、人工魚礁投放規劃,在風電場海域構建海洋牧場?
一年來,這個構想陸陸續續與一些海洋牧場研究專家不謀而合,山東省甚至開啟了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研究試點項目。目前,岳維忠正與一些風電場項目的業主、風電工程設計單位、海洋牧場設計單位、水下人工智能監測單位接觸,進行該構想的技術討論、對接和可行性論證。就“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是否具備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海洋與漁業》記者采訪了岳維忠博士。
理 論
風機樁基類似“人工魚礁”
“‘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在國內尚未有具體的論文研究,但目前已經有專家意識到這個概念。”岳維忠說,其實歐洲由于傳統能源相對缺乏,海上風電發展較早,查閱了相關研究文獻發現,法國的一些風機樁基下能聚集鱈魚、馬鯖魚等魚類。
岳維忠表示,從科學的角度講,海上風電投入運行后,樁基實際上起到了類似人工魚礁聚集魚類的作用。這可以從風電場區水文動力、營養鹽集聚效應初級生產力提升水平等幾個方面綜合得到驗證。海上風電場使海水水質因子,特別是營養鹽的分布特征受水動力、吸附解析、氧化還原、浮游植物的消耗等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過程的影響,水流流經樁基和半潛式平臺時,迎流面會產生上升流,隨上升流上涌的底層營養鹽與表層海水充分交換,營養鹽明顯得到提高,如硝氮、氨氮、化學需氧量、磷酸鹽、總磷等。這將促進各種浮游植物的生長、提高海域初級生產力,從而誘集浮游動物、游泳生物和魚類前來索餌,另外,還會吸引海鳥等獵捕型生物,形成一條高度復雜的食物鏈。
岳維忠指出,背流面會產生背渦流,多數魚類喜歡棲息于流速緩慢的渦流區,特別是在躲避強潮流時。此外,渦流還可造成浮游生物、甲殼類和魚類的物理性聚集。“因此海上風電樁基的結構與功能可以為海洋生物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庇護和產卵場所,相當于一個‘人工魚礁’。”岳維忠說。
優 勢
使海域資源利用最大化
岳維忠簡述了在風電場區構建海洋牧場的初步思路:利用近海風電場水下樁基做固泊基礎,在此樁基上構建適宜的人工魚礁,形成“新型復合型海洋牧場平臺”,達到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環境等目的,也就是“筑巢引鳳”“構礁引魚”。“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是一種生態修復方案,不僅可以使風電場生產出清潔電能,而且風電場區下層海域將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
海上風電是否會影響海洋牧場中生物的生存、棲息和繁殖?對此,岳維忠表示,尚未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不好下定論,“目前能想到的主要影響是風機旋轉時的噪音、振動以及海底電纜的電磁輻射,但是每片海域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譬如南海,本來就風大浪大,一定程度的水深也會屏蔽一部分的噪音,也許海上風電產生的噪音到達海底時已接近自然風聲,對于棲息于海底的海洋生物而言是在可忍受的范圍內。”
“從科學用海、文明用海、生態用海、變廢為寶的宗旨出發,海上風電融合海洋牧場建設,可以減少海域開發使用對海洋生態和漁業資源的影響,同時使海域資源利用程度最大化。”岳維忠表示,“確權開發海上風電的海域,在整個風電場區范圍內具有排他性,應積極探索海域資源的立體利用。國家鼓勵資源利用最大化,立體空間用海,‘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設想與這一大方向是吻合的。”
途 徑
“政產學研經”聯合試點研究
岳維忠認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可以由政府牽頭,形成一個試點研究項目,可先在粵東地區或者陽江地區近岸海域風電場集中的區域做試點,并開展長期跟蹤監測與研究,確定有效果之后,再與休閑漁業、海上旅游業結合起來。“‘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試點需要連片的風電場,因為面積足夠大,才比較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抗外界干擾能力強,有利于其系統內部的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也便于后期的開發管理,在技術上最好實現統一監測、統一管理、連片研究。”岳維忠說。
岳維忠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項目,而且由政府牽頭也最為合適,“因為企業有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從事環境研究的學者或科研人員,更多考慮的是環境效益,而對于政府,則一定會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做好平衡與兼顧。”同時,該項研究涉及領域眾多,如海洋生物、海洋環境、海洋聲學、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想要啟動這個研究項目,需要多方的共鳴、參與和合作。
對于該項目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岳維忠指出,“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在銜接上是個問題,“海洋牧場項目管理目前屬于省農業農村廳,海上風電海域審批權在省自然資源廳,最后是否可以實施得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的評估。”
前 景
引入市場資本發展休閑漁業
“項目后期可發展休閑漁業,撬動民間金融資本的加入。”岳維忠表示,就像山東的海洋牧場建設,可以吸引企業來構建海上觀光平臺,一方面開展增殖放流、資源環境監測,另一方面開展休閑垂釣或潛水觀光,“廣東因為極端天氣較多,不適合做固定式旅游平臺,但可以因海制宜,探索其他開發模式”。
岳維忠強調,在后期的開發過程中,還要把握好開發強度和環保問題,譬如在旅客數量上進行控制,加大環保管控措施,不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違背了建設海洋牧場的本意。“我們不能忽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相信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十分有前景的,天更藍、水更清、魚更肥、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岳維忠向記者描繪了一幅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