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攥在手里的資源暫時不開發還可以申請延期,以后想都別想。再砸手上,什么黃花菜都涼了”——這是平價進程之下,一些風電投資者內心的寫照。
受2021年起陸上風電補貼全面退坡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風電行業感受到了強勁的搶裝之勢。但也有部分開發企業向記者坦言,“緊張情緒”不僅來自于搶裝保電價,今年還面臨著搶風機、搶葉片的壓力:由于上游部分原材料短缺、整機商供貨壓力增大,風電產業鏈正在持續承壓。
如何平穩度過“搶裝”年,同時更科學、理性地迎接風電平價,是眼下需要各方協同應對的急迫問題。
搶裝潮發酵,今年風電新增裝機至少2500萬?
根據國家發改委5月印發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其實早在1年多前,政策就陸續放風出來,給了大家相對較長的準備時間。但不同于前幾輪調整,這次陸上風電補貼一降到底,2021年之后就徹底沒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我國風電管理長期通過補貼進行規模控制,每年新增裝機基本保持在20GW左右。如今“生死線”明確、搶裝形勢加劇,預計今明兩年均將保持較高的裝機水平,“這是繼2015年630創下當年新增并網30GW之后,風電行業搶裝的又一波高潮”。
以上半年為節點,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1-6月,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909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40萬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14.5%,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93億千瓦。在此基礎上,不同機構預測結果雖有差異,但主流觀點認為,全年新增并網裝機將在25-28GW,到2020年其規模有望超30GW。
上述未具名人士指出,光是年初,陸上風電已核準未建項目就有46GW。隨后,2019年第一批風電、光伏平價上網項目名單,又包含56個風電平價項目,共計451萬千瓦。“明年新增平價項目,減去今明兩年陸續作廢的項目,剩下若都具備建設并網條件,每年將有25GW左右新增空間。這個數字,與電網每年‘雙控’目標也基本吻合。”
產業鏈保供壓力巨大,慌亂應對或埋下隱患
得益于搶裝形勢,產業鏈各方從中獲利。據悉,風機價格一改去年的低位運行,已由最低逼近3000元/千瓦增至3500-3700元/千瓦。即便如此,“一機難求”的狀況仍在發生。
面對這樣的緊俏市場,產業鏈上游卻高興不起來。“別想著30GW了,從產業鏈供應能力看,全行業今年能保住24GW,我認為就很不錯。”某設備企業人士表達了不同觀點。其理由在于,今年風機上游供應出現史無前例的緊張,葉片、鑄件、軸承等紛紛告急。“比如鑄件,全球超過90%的產量來自中國。搶裝不止是國內市場,鑒于北美等地需求量存在上升40%的可能性,今年光是全球鑄件缺口預計就有10萬噸左右。再如用作葉片原料的巴沙木,南美的產量銳減,供不應求,價格較去年翻了一倍卻仍供應不足。”
方正證券分析師于化鵬也稱,葉片是零部件供應最緊張的環節。“葉片環節已轉為賣方市場,部分型號發生實質性漲價。預計供應緊張將持續全年,且下半年還有加劇的可能。”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供給端以115、121、131這些常規葉型為主,141米大葉片的需求快速上升,供不應求。是由于葉片生產和市場需求的結構性錯配——葉片長度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市場的需求增速。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有整機商為保“大單”,主動退出一些小項目,或者已經簽訂的訂單半路毀約,開發商心急如焚,只能再找靠譜的主機廠。時間緊任務重,“不能保證供應使項目如期并網的合同都是耍流氓”。
有開發商甚至為搶裝而降低門檻。“比如過去非頭部設備商不選,現在一些中小風機設備商只要有產能也可以。我們非常擔心,這波搶裝潮,把那些質量和技術落后的風機又迎回來,為今后風電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提高發電效率比“撿到筐里就是菜”更重要
上游供應鏈掐脖子,下游開發商帶補貼項目并網倒計時。結合當前形勢,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出呼吁——不要因為短期的供求波動,而不顧一切失去理性。
“由于政策變化,搶裝行為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積極性也值得鼓勵。但是要看到,平價之后,意味著風電市場化空間真正打開,行業發展上了新臺階,要求各家企業的本事更大。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大家盲目擴大產能,提高質量與性能,想辦法把短板補上去才是根本。”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理事長楊校生指出,面對平價,行業更期待高性價比、高質價比和高智價比的產品。
他表示,搶裝也要以推動和支持技術進步為前提。風電發展堅持技術進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長期運維成本,整合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迎接風電產業新的成長周期。平價時代,風電發電量的影響更加明顯,所以行業發力重心是在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發電量,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自亂陣腳。
技術進步帶來電量提升7%-8%、利用小時數增加150-200小時,相當于單位千瓦造價降低500元/千瓦。如果電量進一步提升25%、利用小時數增加500-600小時,相當于造價降低2000元/千瓦。“想要實現風機降價2000元絕無可能,但通過技術進步提升電量完全可行。后補貼時代,提升發電量是行業發力的重心。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提高全生命周期的性價比,遠比單純的風機降價更有效。”
這一說法,得到上述未具名專家的贊同。他指出,平價上網對項目開發的邊界條件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更需堅持發電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底線。“雖然技術進步還在繼續,但風資源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有3000小時的技術,卻還在插2000小時的風機,資源就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從長遠來看,風電的理性、健康發展格外重要。”
龍源電力總經理賈彥兵指出,產業鏈各方相互關聯,任何環節的企業出現問題,均有可能波及整個風電行業。各方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有序發展。“風電技術發展非常快,其中不乏一些跨越式發展。但有些技術未經過時間的充分驗證,還有一些技術難題仍待攻克,對此還需由整個行業共同認識到技術進步的重要性,促進發展。”
受2021年起陸上風電補貼全面退坡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風電行業感受到了強勁的搶裝之勢。但也有部分開發企業向記者坦言,“緊張情緒”不僅來自于搶裝保電價,今年還面臨著搶風機、搶葉片的壓力:由于上游部分原材料短缺、整機商供貨壓力增大,風電產業鏈正在持續承壓。
如何平穩度過“搶裝”年,同時更科學、理性地迎接風電平價,是眼下需要各方協同應對的急迫問題。
搶裝潮發酵,今年風電新增裝機至少2500萬?
根據國家發改委5月印發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其實早在1年多前,政策就陸續放風出來,給了大家相對較長的準備時間。但不同于前幾輪調整,這次陸上風電補貼一降到底,2021年之后就徹底沒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我國風電管理長期通過補貼進行規模控制,每年新增裝機基本保持在20GW左右。如今“生死線”明確、搶裝形勢加劇,預計今明兩年均將保持較高的裝機水平,“這是繼2015年630創下當年新增并網30GW之后,風電行業搶裝的又一波高潮”。
以上半年為節點,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1-6月,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909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40萬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14.5%,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93億千瓦。在此基礎上,不同機構預測結果雖有差異,但主流觀點認為,全年新增并網裝機將在25-28GW,到2020年其規模有望超30GW。
上述未具名人士指出,光是年初,陸上風電已核準未建項目就有46GW。隨后,2019年第一批風電、光伏平價上網項目名單,又包含56個風電平價項目,共計451萬千瓦。“明年新增平價項目,減去今明兩年陸續作廢的項目,剩下若都具備建設并網條件,每年將有25GW左右新增空間。這個數字,與電網每年‘雙控’目標也基本吻合。”
產業鏈保供壓力巨大,慌亂應對或埋下隱患
得益于搶裝形勢,產業鏈各方從中獲利。據悉,風機價格一改去年的低位運行,已由最低逼近3000元/千瓦增至3500-3700元/千瓦。即便如此,“一機難求”的狀況仍在發生。
面對這樣的緊俏市場,產業鏈上游卻高興不起來。“別想著30GW了,從產業鏈供應能力看,全行業今年能保住24GW,我認為就很不錯。”某設備企業人士表達了不同觀點。其理由在于,今年風機上游供應出現史無前例的緊張,葉片、鑄件、軸承等紛紛告急。“比如鑄件,全球超過90%的產量來自中國。搶裝不止是國內市場,鑒于北美等地需求量存在上升40%的可能性,今年光是全球鑄件缺口預計就有10萬噸左右。再如用作葉片原料的巴沙木,南美的產量銳減,供不應求,價格較去年翻了一倍卻仍供應不足。”
方正證券分析師于化鵬也稱,葉片是零部件供應最緊張的環節。“葉片環節已轉為賣方市場,部分型號發生實質性漲價。預計供應緊張將持續全年,且下半年還有加劇的可能。”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供給端以115、121、131這些常規葉型為主,141米大葉片的需求快速上升,供不應求。是由于葉片生產和市場需求的結構性錯配——葉片長度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市場的需求增速。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有整機商為保“大單”,主動退出一些小項目,或者已經簽訂的訂單半路毀約,開發商心急如焚,只能再找靠譜的主機廠。時間緊任務重,“不能保證供應使項目如期并網的合同都是耍流氓”。
有開發商甚至為搶裝而降低門檻。“比如過去非頭部設備商不選,現在一些中小風機設備商只要有產能也可以。我們非常擔心,這波搶裝潮,把那些質量和技術落后的風機又迎回來,為今后風電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提高發電效率比“撿到筐里就是菜”更重要
上游供應鏈掐脖子,下游開發商帶補貼項目并網倒計時。結合當前形勢,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出呼吁——不要因為短期的供求波動,而不顧一切失去理性。
“由于政策變化,搶裝行為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積極性也值得鼓勵。但是要看到,平價之后,意味著風電市場化空間真正打開,行業發展上了新臺階,要求各家企業的本事更大。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大家盲目擴大產能,提高質量與性能,想辦法把短板補上去才是根本。”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理事長楊校生指出,面對平價,行業更期待高性價比、高質價比和高智價比的產品。
他表示,搶裝也要以推動和支持技術進步為前提。風電發展堅持技術進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長期運維成本,整合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迎接風電產業新的成長周期。平價時代,風電發電量的影響更加明顯,所以行業發力重心是在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發電量,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自亂陣腳。
技術進步帶來電量提升7%-8%、利用小時數增加150-200小時,相當于單位千瓦造價降低500元/千瓦。如果電量進一步提升25%、利用小時數增加500-600小時,相當于造價降低2000元/千瓦。“想要實現風機降價2000元絕無可能,但通過技術進步提升電量完全可行。后補貼時代,提升發電量是行業發力的重心。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提高全生命周期的性價比,遠比單純的風機降價更有效。”
這一說法,得到上述未具名專家的贊同。他指出,平價上網對項目開發的邊界條件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更需堅持發電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底線。“雖然技術進步還在繼續,但風資源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有3000小時的技術,卻還在插2000小時的風機,資源就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從長遠來看,風電的理性、健康發展格外重要。”
龍源電力總經理賈彥兵指出,產業鏈各方相互關聯,任何環節的企業出現問題,均有可能波及整個風電行業。各方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有序發展。“風電技術發展非常快,其中不乏一些跨越式發展。但有些技術未經過時間的充分驗證,還有一些技術難題仍待攻克,對此還需由整個行業共同認識到技術進步的重要性,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