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疫情,對風電行業影響更大的仍然是補貼退坡政策。
疫情之下,風電行業按下了暫停鍵。
一位風電整機廠的從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大多風電公司在生產上尚未實際復工,用工、工期,還有零部件供應運輸,全部都受到影響,其中運輸問題影響較大,“我們現在是有運輸車輛的,但是車輛到了沒有用,政策要求司機也要隔離14天,所以運輸問題很大。”
依靠運輸的供應鏈也受到相應的影響。該從業人士表示,例如軸承等零部件,由于國外風電也在搶裝,所以許多國際供應商的零部件都售往國外,現在很多風電企業都在使用國產零部件,這部分零部件由于產地不一,在疫情管控下的運輸途中關卡重重。
而整個行業復工進度較慢,少部分想要自己復工的企業也無法獨立完成生產。“我們的很多業主方明確發函告知他們還沒有開工,所以要求我們暫時不要供貨。”該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項目和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再加上疫情分布的地域因素,導致南方地區搶裝項目(多為低風速項目)的工期影響較大。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疫情造成的影響較為短暫,不會對全年的風電裝機并網量造成太大影響,由于2021年之后,陸上和海上風電將不再享有國家補貼,2020-2021年風電搶裝的積極性是可以確定的,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在于補貼政策和供應鏈問題。“疫情的影響范圍應該在一個月到兩個月的工期,而且原本冬季施工就比較慢,這種影響程度,搶一搶是可以搶回來的。”
能源研究與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則預測,由于新冠病毒的爆發導致的生產延遲,可能會導致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量減少10%-50%。
該分析機構表示,近幾周,新冠病毒的爆發已使中國許多風機部件的生產陷入停滯。盡管湖北省的生產能力有限,但檢疫措施和旅行限制將影響本已緊張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形勢。這對中國和美國等關鍵風電市場來說是個壞消息,這些市場的開發商正趕在年底前完成項目,以確保獲得政府補貼的資格。
伍德麥肯茲高級顧問李曉陽表示,由于病毒爆發之前,渦輪葉片和主軸承等關鍵部件的供應已經很緊張,第一季度的生產延遲已經使這些部件的年產量減少了約10%。
李曉陽補充道,如果疫情在未來幾個月內得到控制,發電機和變流器等此前不存在供應問題的部件應該能夠從第一季度的延誤中恢復過來。在最佳情況下,疫情得到控制,3月底可以恢復生產。反之,這種流行病可能會繼續影響供應鏈,直到今年年中。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認為,比起疫情,對風電行業影響更大的仍然是1月20日發布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要以收定支、合理確定新增補貼項目規模,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全面推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持續推動陸上風電、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價格退坡。
“該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有很多的搶裝項目,其實是要做不下去的。”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補貼降低的政策對國企項目的影響可能有限,但民企一定會重新考慮和評判正在做的項目到底有沒有問題,而疫情只是會加重這一種影響。
該業內人士進而表示,在疫情發生后,行業內各企業應當已經開始預演項目推進過程中各種問題,以便在疫情影響減弱后盡快恢復產能、推進工期。此外,地方政府在疫情后也應當會提高審批和服務上的一些工作流程和效率。最重要的則是在疫情和政策的雙重影響之下,企業必須要梳理清楚,哪些項目是真正值得做的,哪些項目是不值得做的,“因為后面沒有補貼,項目會賠錢還是賺錢,都是非常確定的。”該業內人士說道。
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2.1億千瓦,并網風電比2018年增長10.9%。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數據,受補貼退坡刺激及海上風電發展提速的雙重影響,中國風電市場新增吊裝容量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2019年中國新增吊裝容量高達28.9GW,相較于2018年增長37%。其中,陸上風電新增26.2GW,增速為36%,海上風電新增2.7GW,增速高達57%。
進入2020年,風電行業的布局依然。2月13日,中國電建發布公告,其下屬控股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江蘇華威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同時簽訂了江蘇啟東海上風電H1、H2、H3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合計125.28億元,規劃裝機容量分別為250MW、250MW、300MW。在疫情期間,這一筆大訂單的達成,或許可以一窺風電行業對發展的預期。
彭博新能源預測,由于2020年中國和美國風電市場會迎來大爆發,2020年的新增裝機會達到75GW,比2019年增長24%。同時,海上風電從2020年開始將進入加速增長期,各大整機商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預計到2030年每年的新增并網容量將達到10GW。
疫情之下,風電行業按下了暫停鍵。
一位風電整機廠的從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大多風電公司在生產上尚未實際復工,用工、工期,還有零部件供應運輸,全部都受到影響,其中運輸問題影響較大,“我們現在是有運輸車輛的,但是車輛到了沒有用,政策要求司機也要隔離14天,所以運輸問題很大。”
依靠運輸的供應鏈也受到相應的影響。該從業人士表示,例如軸承等零部件,由于國外風電也在搶裝,所以許多國際供應商的零部件都售往國外,現在很多風電企業都在使用國產零部件,這部分零部件由于產地不一,在疫情管控下的運輸途中關卡重重。
而整個行業復工進度較慢,少部分想要自己復工的企業也無法獨立完成生產。“我們的很多業主方明確發函告知他們還沒有開工,所以要求我們暫時不要供貨。”該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項目和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再加上疫情分布的地域因素,導致南方地區搶裝項目(多為低風速項目)的工期影響較大。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疫情造成的影響較為短暫,不會對全年的風電裝機并網量造成太大影響,由于2021年之后,陸上和海上風電將不再享有國家補貼,2020-2021年風電搶裝的積極性是可以確定的,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在于補貼政策和供應鏈問題。“疫情的影響范圍應該在一個月到兩個月的工期,而且原本冬季施工就比較慢,這種影響程度,搶一搶是可以搶回來的。”
能源研究與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則預測,由于新冠病毒的爆發導致的生產延遲,可能會導致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量減少10%-50%。
該分析機構表示,近幾周,新冠病毒的爆發已使中國許多風機部件的生產陷入停滯。盡管湖北省的生產能力有限,但檢疫措施和旅行限制將影響本已緊張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形勢。這對中國和美國等關鍵風電市場來說是個壞消息,這些市場的開發商正趕在年底前完成項目,以確保獲得政府補貼的資格。
伍德麥肯茲高級顧問李曉陽表示,由于病毒爆發之前,渦輪葉片和主軸承等關鍵部件的供應已經很緊張,第一季度的生產延遲已經使這些部件的年產量減少了約10%。
李曉陽補充道,如果疫情在未來幾個月內得到控制,發電機和變流器等此前不存在供應問題的部件應該能夠從第一季度的延誤中恢復過來。在最佳情況下,疫情得到控制,3月底可以恢復生產。反之,這種流行病可能會繼續影響供應鏈,直到今年年中。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認為,比起疫情,對風電行業影響更大的仍然是1月20日發布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要以收定支、合理確定新增補貼項目規模,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全面推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持續推動陸上風電、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價格退坡。
“該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有很多的搶裝項目,其實是要做不下去的。”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補貼降低的政策對國企項目的影響可能有限,但民企一定會重新考慮和評判正在做的項目到底有沒有問題,而疫情只是會加重這一種影響。
該業內人士進而表示,在疫情發生后,行業內各企業應當已經開始預演項目推進過程中各種問題,以便在疫情影響減弱后盡快恢復產能、推進工期。此外,地方政府在疫情后也應當會提高審批和服務上的一些工作流程和效率。最重要的則是在疫情和政策的雙重影響之下,企業必須要梳理清楚,哪些項目是真正值得做的,哪些項目是不值得做的,“因為后面沒有補貼,項目會賠錢還是賺錢,都是非常確定的。”該業內人士說道。
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2.1億千瓦,并網風電比2018年增長10.9%。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數據,受補貼退坡刺激及海上風電發展提速的雙重影響,中國風電市場新增吊裝容量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2019年中國新增吊裝容量高達28.9GW,相較于2018年增長37%。其中,陸上風電新增26.2GW,增速為36%,海上風電新增2.7GW,增速高達57%。
進入2020年,風電行業的布局依然。2月13日,中國電建發布公告,其下屬控股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江蘇華威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同時簽訂了江蘇啟東海上風電H1、H2、H3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合計125.28億元,規劃裝機容量分別為250MW、250MW、300MW。在疫情期間,這一筆大訂單的達成,或許可以一窺風電行業對發展的預期。
彭博新能源預測,由于2020年中國和美國風電市場會迎來大爆發,2020年的新增裝機會達到75GW,比2019年增長24%。同時,海上風電從2020年開始將進入加速增長期,各大整機商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預計到2030年每年的新增并網容量將達到1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