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沉寂許久新能源板塊近來“峰回路轉”。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見” 作者:獅子)
3月8日以來,風、光板塊多次爆發,漲幅居前。3月11日,A股新能源賽道更是出現細分板塊集體拉升,概念股全面飄紅的盛況。
細究上漲原因,則與一份機構未知的調研報告密切相關。該報告透露,在如今大力度發展新能源的背景下,電網公司大概率將放開95%的消納紅線,以接入更多的新能源。
對此消息,市場普遍歡欣鼓舞,認為在放寬指標的前提下,新能源產業鏈預計迎來新一輪的利好。天風證券在其新能源消納考核線上分享會稱,在放寬指標的情形下,今年新能源裝機預計增加10%,風光新增裝機約可達340GW。
誠然,相對于傳統燃煤發電的精準可控,具備間歇性、波動性發電特性的風、光因預測難度大,發電出力不確定性強的原因,消納始終是橫亙在其大比例替代煤電道路上的攔路虎。
值得思考的是,放開95%的消納紅線后,新能源的消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放松消納指標對于如今的新能源發展而言,真的是完全的利好嗎?
實際上,新能源消納紅線的劃定原本就是為了解決“源隨荷動”的傳統電力系統與難于預測的新能源并網之音矛盾而出現的。
2010年之后,隨著風電率先步入規模化發展,棄風問題隨之出現。“十三五”時期,不斷壯大的風、光裝機使得棄風棄光現象愈加嚴重,為解決這邊要補貼,那邊限制發電的矛盾狀況,國家能源局最早于2017年底發布了《關于建立市場環境監測評價機制引導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開始以全國不同省份按照建設充裕度及投資條件差異劃分紅色、黃色、綠色區域。
2018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到2020年,確保全國平均風電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達到95%左右),棄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力爭控制在5%左右);光伏發電利用率高于95%,棄光率低于5%。
此后,國家開始以95%的消納為標準統籌、指導全國風、光建設。具體而言,新能源利用率測算結果小于95%的地區劃定為新增裝機黃色區域,需要重點控制新能源裝機規模和時序,避免出現新的棄電情況;紅色預警區域則為新能源利用率小于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下發的年度考核指標,將暫停出具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接入系統意見,并采取有效措施著力解決棄風棄光問題。
中國能源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國網公司綜合能源與電力數字化業務專家俞慶認為,為新能源消納設置紅線,本質上是用計劃手段解決電網線路阻塞的問題。
然而,目前,僅靠計劃手段解決消納問題已顯得“捉襟見肘”。
一方面,由于輸電通道(特高壓線路的建設周期通常在1.5到2年)與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建設周期(風、光建設周期幾乎不會超過1年)差距明顯,特高壓與新能源項目的建設節奏完全匹配的難度本就不小;另一方面,“雙碳”以來,風、光項目的建設進入“超速模式”,2023年,僅光伏裝機便新增2.2億千瓦,相當于過去四年的裝機總和。
這意味著,目前,新能源的裝機速度已經遠遠超越電網的接入能力。
在計劃調控計無所出的情況下,以價格為導向,讓市場去配置資源是業內共識的發展趨勢。
對于新能源而言,行業真的做好加速進入市場的準備了嗎?
2022年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發改體改〔2022〕118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新能源報量報價參與現貨市場,對報價未中標電量不納入棄風棄光電量考核;2023年以來,多省下發文件要求一定規模以上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作為風場運營方,我們目前參與現貨交易肯定有壓力,這直接影響我們的發電收益的。”陜西某風場運營方曾向「能見」表示。畢竟,在此前山東、山西的現貨交易試點中,新能源上網電價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023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甚至出現一場持續22小時的“負電價”。
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期間,因新能源的大發使得短期內出現電力供應過剩,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實時交易電價波動劇烈,波動區間約為1.05元/度至-0.085元/度,并多次出現負電價。
其中,自5月1日20時至5月2日17時,連續實時現貨交易負電價時段長達22個小時。刷新長周期現貨試運行負電價的時長紀錄。
史無前例“負電價”使新能源行業一片嘩然,發電同時率奇高的光伏行業尤甚。
彼時,由于因為當時山東可再生能源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比例較低,且電力現貨交易規模不大,因此即使出現長時間的負電價,在最終結算時也幾乎不受影響。然而,風、光全面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的未來已近在眼前,面對難以逃避的“供應過剩”,行業又該如何應對?
俞慶發文指出,即便95%的消納紅線放開,但新能源的消納制約仍在。“產能過剩以后,整個系統的承載能力成為瓶頸,過去用計劃限制,未來用市場價格信號制約。所以,95%的紅線放開,產能嚴重過剩的光伏們的日子,照樣難過,無非短期內有一批被限制的項目可以并網了。”
俞慶認為,消納紅線的計劃管理放開后,新能源消納博弈焦點將從電網VS投資商,轉變為市場化競爭VS發電商。但沒有疑問的是,不論哪種博弈,要想贏在終局,難免經受一場“扒一層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