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領域中,煤炭、油氣等傳統能源依然占據主力,但風能無疑已經成為能源結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海上風電更成為傳統能源巨頭們戰略轉型的重點方向,他們紛紛意識到,及早“入海”,才能在未來能源大潮中占得先機。
傳統能源企業紛紛“入海”
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Mackenzie) 預計,2020―2025 年,全球對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將超過2000億美元。
如今, 積極“ 入場”海上風電的傳統能源巨頭不在少數。歐洲海上風電市場中的過半裝機份額都來自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德國意昂集團(E.ON)、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和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等大型傳統能源集團。昔日的油氣巨頭紛紛通過并購、投資等方式布局海上風電,或提出具體的戰略計劃。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運營商——沃旭能源,轉型前還是名為東能源(DONG Energy)的集油氣、燃煤和風電為一體的瀕臨破產的綜合能源公司。在拋棄化石燃料全面專注海上風電之后,沃旭能源迎來了成功,目前約有5600 位員工致力于海上風電場的建造、運營,通過電廠生產電力及熱能,也向能源批發商、企業、家庭用戶提供能源。從2016 年上市至2019 年年底,其股價已經翻了一倍有余。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 發布的2019 年海上風電展望報告,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和國際先進的基礎設施服務商萊茵集團(RWE),2018年海上風電裝機在全球市場的占比為10.44%。2018 年2 月, 萊茵集團收購了歐洲能源巨頭意昂旗下的可再生能源資產,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運營商,海上風電總裝機量超過250 萬千瓦(資產額約合人民幣388.4 億元)。該公司計劃到2022 年凈投資50 億歐元,以擴大其可再生能源業務。
該公司位于波蘭的7MW 風電場也于近期投入商業運營,其在波蘭市場擬議的項目中海上風電裝機量達180萬千瓦;該公司可再生能源部門和西班牙海上風能公司(Saitec)合作,計劃明年在西班牙北部的深水基地測試其創新的漂浮式基礎SATH(搖擺雙體) 概念的全尺寸模型。此外,該公司還準備投資建設日本海上風電項目。
2018 年3 月15 日,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宣布更名為“Equinor”。“equi”意為“平等、平衡、公正”,“nor”則表示“挪威起源”。官方的解釋是:“展望未來的50年,基于全球的能源轉型和公司的泛能源戰略,現在改名字是一個很自然的決定。”該公司代表在參加2019 年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時向本刊記者表示:“在未來的10~15年內,我們計劃把公司15%~20% 的投資都用于新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領域較廣,目前最實際的項目是海上風電。”
英國石油公司(BP)、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等主要的油氣企業都在通過發展海上風電業務來豐富自己的投資組合。殼牌有意在15 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并表示風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2019年12 月,該公司收購了法國風電企業歐風(Eolfi)。后者是一家海上風電先驅企業,主營海上漂浮式風電業務,在歐洲和中國臺灣分別開發了450 萬千瓦和200 萬千瓦的項目,也是中廣核在法國共同開發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合作伙伴。殼牌還計劃將2020 年以后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支出提高一倍,即40億美元。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主要靠化石燃料發電廠為日本約11% 的區域供電。2019 年,該公司在千葉縣的銚子市(Choshi)海岸建立了第一個2.4MW 的商業化海上風電場。今年,該公司與沃旭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競標開發這一海域的海上風電項目。據悉,項目規模在100 萬~150 萬千瓦,預計將安裝200 多臺5MW 以上的固定式基礎風電機組,總投資約92 億美元。而沃旭能源也將借此機會大舉進軍亞洲市場。
在如火如荼的全球海上風電發展中,中國傳統能源企業也在加緊“入海”的步伐。據Wood Mackenzie 電力與可再生能源事業部發布的《海上風電資產開發及業主動態》,在全球前二十五大海上風電業主排名中,有6家中國風電企業入列,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和三峽集團分列全球排名的第4、7 和9 位,華能、中廣核和國家電網分列第18、22、23 位。除三峽、中廣核外,其他企業均以傳統能源為主營業務。
“中國會成為未來海上風電的領頭人,一方面,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得以盡快發展以及技術獲得更大提升,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風電項目都會很有利。”上述Equinor 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補充道。
企業轉型有天時地利
能源企業轉身“下海”,有天時也有地利。
傳統能源日漸枯竭,并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重新構建低碳、綠色、清潔、安全的能源體系,成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有機構預計海上風電在未來20年,可幫助全球電力行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億~70 億噸,可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并提高能源安全。
因此,海上風電成為各國不遺余力推進能源轉型的重點戰略方向。根據歐洲風能協會(Wind Europe)的數據,2019 年,歐洲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到2207.2 萬千瓦。一些國家還規劃了積極的長期目標。比如,英國、印度計劃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3000 萬千瓦,德國同期的目標是2000 萬千瓦,韓國為1200 萬千瓦,日本為1000 萬千瓦,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為800 萬千瓦。
融資能力的提高也為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根據WoodMackenzie 的報告,未來5 年,全球對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額將快速提升至2110 億美元,使其成為比油氣更具投資吸引力的產業。預計2020―2022年,全球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相對維持穩定;2023―2025 年,產業投資將呈指數級增長,這將縮小海上風電產業投資總額與海上油氣產業投資總額的差距。到2025 年,全球海上風電項目的平均規模將較目前增長63%,項目將逐步呈集群化發展趨勢。
據了解,海上風電產業與海上油氣產業有較高的業務契合度,以及相似的供應鏈和技術要求,比如基礎、平臺維護等。兩者結合發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能源項目建設用地使用權糾紛等問題。
美國風能協會(AWEA)海上風電和聯邦立法事務主管Nancy Spoko指出:“油氣產業大獲成功,并積累了豐富的海洋開發經驗后,海上風電將為其提供一個巨大的商業機遇。海上風電行業則可以從油氣產業獲得熟練的技術人員、基礎設施和專用船舶等,并能夠從后者的海上能源開發經驗中受益。”
度電成本降低為產業鏈發展帶來新契機
Wood Mackenzie 認為,近年來,隨著資本的流入,海上風電產業在專用設備、技術研發等方面將不斷取得新成績。海上風電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持續下降的趨勢將延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一份新報告中指出,到2022 年,海上風電的平均成本或將下降15%,至108 美元/ 兆瓦時,年降幅可達4%。到2030 年,海上風電成本就可降至60 美元/ 兆瓦時,到2040 年則將降至45 美元/ 兆瓦時。
受成本下降影響,海上風電產業特征也將發生變化,這為傳統能源轉型和加強業務多元化提供了機會,也為從業者打開一個新的就業市場,創造出高薪酬的就業機會。這可能體現在對大型設備的需求、增加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的投資以及資金的支出上。除了像Sif 這樣的鋼管生產企業,混凝土、電纜、鋼材、船舶等行業,以及一些傳統海上公司的業務都將被盤活。
不過,海上風電也面臨著許多難題,供應鏈成本較高、維護費用昂貴、核心技術有待破題、并網效率還需提升。為應對海上風險,傳統能源巨頭對業務的整合能力不斷提升,在全球不同市場的相互合作也更加密切,而較小的參與者或將面臨被吞并的命運。
傳統能源企業紛紛“入海”
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Mackenzie) 預計,2020―2025 年,全球對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將超過2000億美元。
如今, 積極“ 入場”海上風電的傳統能源巨頭不在少數。歐洲海上風電市場中的過半裝機份額都來自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德國意昂集團(E.ON)、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和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等大型傳統能源集團。昔日的油氣巨頭紛紛通過并購、投資等方式布局海上風電,或提出具體的戰略計劃。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運營商——沃旭能源,轉型前還是名為東能源(DONG Energy)的集油氣、燃煤和風電為一體的瀕臨破產的綜合能源公司。在拋棄化石燃料全面專注海上風電之后,沃旭能源迎來了成功,目前約有5600 位員工致力于海上風電場的建造、運營,通過電廠生產電力及熱能,也向能源批發商、企業、家庭用戶提供能源。從2016 年上市至2019 年年底,其股價已經翻了一倍有余。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 發布的2019 年海上風電展望報告,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和國際先進的基礎設施服務商萊茵集團(RWE),2018年海上風電裝機在全球市場的占比為10.44%。2018 年2 月, 萊茵集團收購了歐洲能源巨頭意昂旗下的可再生能源資產,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運營商,海上風電總裝機量超過250 萬千瓦(資產額約合人民幣388.4 億元)。該公司計劃到2022 年凈投資50 億歐元,以擴大其可再生能源業務。
該公司位于波蘭的7MW 風電場也于近期投入商業運營,其在波蘭市場擬議的項目中海上風電裝機量達180萬千瓦;該公司可再生能源部門和西班牙海上風能公司(Saitec)合作,計劃明年在西班牙北部的深水基地測試其創新的漂浮式基礎SATH(搖擺雙體) 概念的全尺寸模型。此外,該公司還準備投資建設日本海上風電項目。
2018 年3 月15 日,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宣布更名為“Equinor”。“equi”意為“平等、平衡、公正”,“nor”則表示“挪威起源”。官方的解釋是:“展望未來的50年,基于全球的能源轉型和公司的泛能源戰略,現在改名字是一個很自然的決定。”該公司代表在參加2019 年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時向本刊記者表示:“在未來的10~15年內,我們計劃把公司15%~20% 的投資都用于新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領域較廣,目前最實際的項目是海上風電。”
英國石油公司(BP)、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等主要的油氣企業都在通過發展海上風電業務來豐富自己的投資組合。殼牌有意在15 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并表示風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2019年12 月,該公司收購了法國風電企業歐風(Eolfi)。后者是一家海上風電先驅企業,主營海上漂浮式風電業務,在歐洲和中國臺灣分別開發了450 萬千瓦和200 萬千瓦的項目,也是中廣核在法國共同開發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合作伙伴。殼牌還計劃將2020 年以后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支出提高一倍,即40億美元。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主要靠化石燃料發電廠為日本約11% 的區域供電。2019 年,該公司在千葉縣的銚子市(Choshi)海岸建立了第一個2.4MW 的商業化海上風電場。今年,該公司與沃旭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競標開發這一海域的海上風電項目。據悉,項目規模在100 萬~150 萬千瓦,預計將安裝200 多臺5MW 以上的固定式基礎風電機組,總投資約92 億美元。而沃旭能源也將借此機會大舉進軍亞洲市場。
在如火如荼的全球海上風電發展中,中國傳統能源企業也在加緊“入海”的步伐。據Wood Mackenzie 電力與可再生能源事業部發布的《海上風電資產開發及業主動態》,在全球前二十五大海上風電業主排名中,有6家中國風電企業入列,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和三峽集團分列全球排名的第4、7 和9 位,華能、中廣核和國家電網分列第18、22、23 位。除三峽、中廣核外,其他企業均以傳統能源為主營業務。
“中國會成為未來海上風電的領頭人,一方面,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得以盡快發展以及技術獲得更大提升,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風電項目都會很有利。”上述Equinor 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補充道。
企業轉型有天時地利
能源企業轉身“下海”,有天時也有地利。
傳統能源日漸枯竭,并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重新構建低碳、綠色、清潔、安全的能源體系,成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有機構預計海上風電在未來20年,可幫助全球電力行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億~70 億噸,可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并提高能源安全。
因此,海上風電成為各國不遺余力推進能源轉型的重點戰略方向。根據歐洲風能協會(Wind Europe)的數據,2019 年,歐洲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到2207.2 萬千瓦。一些國家還規劃了積極的長期目標。比如,英國、印度計劃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3000 萬千瓦,德國同期的目標是2000 萬千瓦,韓國為1200 萬千瓦,日本為1000 萬千瓦,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為800 萬千瓦。
融資能力的提高也為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根據WoodMackenzie 的報告,未來5 年,全球對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額將快速提升至2110 億美元,使其成為比油氣更具投資吸引力的產業。預計2020―2022年,全球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相對維持穩定;2023―2025 年,產業投資將呈指數級增長,這將縮小海上風電產業投資總額與海上油氣產業投資總額的差距。到2025 年,全球海上風電項目的平均規模將較目前增長63%,項目將逐步呈集群化發展趨勢。
據了解,海上風電產業與海上油氣產業有較高的業務契合度,以及相似的供應鏈和技術要求,比如基礎、平臺維護等。兩者結合發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能源項目建設用地使用權糾紛等問題。
美國風能協會(AWEA)海上風電和聯邦立法事務主管Nancy Spoko指出:“油氣產業大獲成功,并積累了豐富的海洋開發經驗后,海上風電將為其提供一個巨大的商業機遇。海上風電行業則可以從油氣產業獲得熟練的技術人員、基礎設施和專用船舶等,并能夠從后者的海上能源開發經驗中受益。”
度電成本降低為產業鏈發展帶來新契機
Wood Mackenzie 認為,近年來,隨著資本的流入,海上風電產業在專用設備、技術研發等方面將不斷取得新成績。海上風電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持續下降的趨勢將延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一份新報告中指出,到2022 年,海上風電的平均成本或將下降15%,至108 美元/ 兆瓦時,年降幅可達4%。到2030 年,海上風電成本就可降至60 美元/ 兆瓦時,到2040 年則將降至45 美元/ 兆瓦時。
受成本下降影響,海上風電產業特征也將發生變化,這為傳統能源轉型和加強業務多元化提供了機會,也為從業者打開一個新的就業市場,創造出高薪酬的就業機會。這可能體現在對大型設備的需求、增加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的投資以及資金的支出上。除了像Sif 這樣的鋼管生產企業,混凝土、電纜、鋼材、船舶等行業,以及一些傳統海上公司的業務都將被盤活。
不過,海上風電也面臨著許多難題,供應鏈成本較高、維護費用昂貴、核心技術有待破題、并網效率還需提升。為應對海上風險,傳統能源巨頭對業務的整合能力不斷提升,在全球不同市場的相互合作也更加密切,而較小的參與者或將面臨被吞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