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平價”,不僅是海上風電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個與“市場”相結合,乃至與“地方”相結合的問題。
日前,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最新版可再生能源成本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全球海上風電成本下降了29%,但仍是成本下降最慢的新能源品種。
在我國,即便是海上風電產業鏈相對成熟的江蘇,建造成本也在14000元/千瓦左右,而在廣東和福建兩地,建造成本約在17000元-18000元/千瓦。在海上風電造價還未大幅降低之前,上網電價補貼就將面臨取消。海上風電的平價之路注定充滿坎坷。
平價面臨“三座大山”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逐步縮小與歐洲成熟市場的差距,但行業清醒認識到,我國海上風電還處于起步和成長階段,面對廣闊的海上風電市場,仍有不少難題,需要不斷提升發展質量。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繆駿日前表示,我國海上風電當前面臨“三座大山”。一是全球最嚴苛的度電成本要求。如果補貼全面歸零,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成本要求將會是全球最嚴苛的。以海上風電裝機第一大國英國為例,其對海上風電補貼電價約為0.3元/度。同時,歐洲平價范疇跟中國大不一樣。在歐洲,風場前期勘測工作一般由當地政府來承擔,送出線路建設也是由當地電網投資公司建設,而在國內,這些成本均有風電項目開發商承擔。
二是不斷上漲的施工成本壓力。“目前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約在16000元左右,今年受施工成本上漲影響達到17000元甚至更高。如果想實現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成本預計要下降到10000-13000元。”繆駿稱。
三是時間緊迫。如果2022年全面實現平價,那么,過渡到平價的時間也只有明年一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整機廠難以通過進一步技術創新推動海上風電降本。
起步期即面臨平價壓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歐洲海上風電歷經了30的發展,才初步實現了部分項目的平價上網,而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只有十余年,即面臨平價壓力。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表示,我國海上風電在剛起步階段,就要開啟“平價路線圖”,業內壓力非常大。目前,風電行業單靠企業自身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海上風電發展的各類需求。同時,由于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長,導致各個領域海況復雜度高,施工環境復雜,增大了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風險,對技術要求更加嚴苛。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施工窗口短,建設環境差,建設時間長,項目投資、建設、運維風險更大。
在繆駿看來,雖然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實現過程中仍有不少難題:
海上風電投資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再重新分配各方的利益訴求更有利于產業鏈的共贏共生,仍需要進一步探討;與歐洲先進水平比,施工運維的設施設備的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開發技術在產業鏈上還不能完全匹配,一些關鍵部件尚存瓶頸。
實現平價需多方發力
隨著海上風電的補貼退步,未來海上風電最大的發展主題就是“平價”。如何做到“平價”,不單是海上風電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個與“市場”相結合,更是一個與“地方”相結合的問題。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指出,首先,要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的開發利用。其次,行業要積極探索深遠海風電發展,當前對深遠海風電還處于起步和探索的階段。最后,要建立完善海上風電補貼退坡過渡的相關機制。
“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財政補貼的背景下,應該進一步完善海上風電的市場交易機制和平臺,加快技術創新應用,保障海上風電產業的持續發展,同時也要發展海上風電+新模式。從地方的角度講,在中央財政退補以后,要精準結合地方特色,比如在地方轉型、財政收入、營商環境、自然稟賦等方面的特殊性,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崔曉健說。
南方電網公司新興業務及產業金融部的總經理薛武表示,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消化海上風電工程送出線路建設成本。“降低海上風電的成本,必須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實現綜合成本最優。積極協調統一海域和多個業主開發的海上風電項目配套送出工程,從全社會經濟性、最優化的角度推動接入方案的建設。
日前,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最新版可再生能源成本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全球海上風電成本下降了29%,但仍是成本下降最慢的新能源品種。
在我國,即便是海上風電產業鏈相對成熟的江蘇,建造成本也在14000元/千瓦左右,而在廣東和福建兩地,建造成本約在17000元-18000元/千瓦。在海上風電造價還未大幅降低之前,上網電價補貼就將面臨取消。海上風電的平價之路注定充滿坎坷。
平價面臨“三座大山”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逐步縮小與歐洲成熟市場的差距,但行業清醒認識到,我國海上風電還處于起步和成長階段,面對廣闊的海上風電市場,仍有不少難題,需要不斷提升發展質量。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繆駿日前表示,我國海上風電當前面臨“三座大山”。一是全球最嚴苛的度電成本要求。如果補貼全面歸零,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成本要求將會是全球最嚴苛的。以海上風電裝機第一大國英國為例,其對海上風電補貼電價約為0.3元/度。同時,歐洲平價范疇跟中國大不一樣。在歐洲,風場前期勘測工作一般由當地政府來承擔,送出線路建設也是由當地電網投資公司建設,而在國內,這些成本均有風電項目開發商承擔。
二是不斷上漲的施工成本壓力。“目前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約在16000元左右,今年受施工成本上漲影響達到17000元甚至更高。如果想實現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成本預計要下降到10000-13000元。”繆駿稱。
三是時間緊迫。如果2022年全面實現平價,那么,過渡到平價的時間也只有明年一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整機廠難以通過進一步技術創新推動海上風電降本。
起步期即面臨平價壓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歐洲海上風電歷經了30的發展,才初步實現了部分項目的平價上網,而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只有十余年,即面臨平價壓力。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表示,我國海上風電在剛起步階段,就要開啟“平價路線圖”,業內壓力非常大。目前,風電行業單靠企業自身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海上風電發展的各類需求。同時,由于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長,導致各個領域海況復雜度高,施工環境復雜,增大了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風險,對技術要求更加嚴苛。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施工窗口短,建設環境差,建設時間長,項目投資、建設、運維風險更大。
在繆駿看來,雖然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實現過程中仍有不少難題:
海上風電投資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再重新分配各方的利益訴求更有利于產業鏈的共贏共生,仍需要進一步探討;與歐洲先進水平比,施工運維的設施設備的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開發技術在產業鏈上還不能完全匹配,一些關鍵部件尚存瓶頸。
實現平價需多方發力
隨著海上風電的補貼退步,未來海上風電最大的發展主題就是“平價”。如何做到“平價”,不單是海上風電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個與“市場”相結合,更是一個與“地方”相結合的問題。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指出,首先,要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的開發利用。其次,行業要積極探索深遠海風電發展,當前對深遠海風電還處于起步和探索的階段。最后,要建立完善海上風電補貼退坡過渡的相關機制。
“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財政補貼的背景下,應該進一步完善海上風電的市場交易機制和平臺,加快技術創新應用,保障海上風電產業的持續發展,同時也要發展海上風電+新模式。從地方的角度講,在中央財政退補以后,要精準結合地方特色,比如在地方轉型、財政收入、營商環境、自然稟賦等方面的特殊性,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崔曉健說。
南方電網公司新興業務及產業金融部的總經理薛武表示,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消化海上風電工程送出線路建設成本。“降低海上風電的成本,必須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實現綜合成本最優。積極協調統一海域和多個業主開發的海上風電項目配套送出工程,從全社會經濟性、最優化的角度推動接入方案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