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該意見提出,規范新能源汽車企業投資項目條件。申請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包括現有商用車企業生產純電動乘用車)投資項目,應符合《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年第27號令)的要求。
申請新建純電動商用車企業(包括現有乘用車企業生產純電動商用車)投資項目,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企業具有完整的研發經歷、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擁有整車及驅動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及輕量化等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建設內容包括高性能動力電池系統、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及整車(車身成型、涂裝、總裝等)生產體系;新建企業具有產品質量保障、銷售和售后服務、運營監管等能力,擁有擬生產產品的注冊商標和品牌所有權;擬生產產品的能耗、續駛里程等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現有純電動汽車企業申請建設擴大生產能力的投資項目,上年度產能利用率應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
本文將就意見的要點進行解讀:
1、工信部在當前發布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是針對2016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汽車銷售增速下滑、經銷商普遍壓貨的現象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以控制新增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為主要調控措施。某種程度上,落后車企的喪鐘已經敲響。
汽車行業在野蠻生長幾十年后,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是仍然還有很多企業在不停的加速制造,因此落后的產能問題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均突破280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5%和13.7%,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已經存在超過600萬輛的在建產能,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
汽車產能過剩不單單是中國,事實上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同時關于中國汽車產能過剩還是不過剩,業界仍然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盡管行業內的討論一直存在,但是汽車產業去產能的步伐早已開始,例如,2016年上半年,包括雙環、慶鈴等在內的13家汽車企業被工信部撤銷了乘用車生產資質。未來,一些經營不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正在加速退市,而督促落后產能退出,實現資源整合升級,成為汽車產業的一個常態。
2、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產能控制上,以新能源汽車占比、是否建立正向研發體系、完整研發流程、專業研發團隊作為新增產能和跨細分類的主要考核項目。
面對產能過剩,不僅是在傳統汽車領域給予高度警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已經被嚴格控制。目前,北汽新能、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車、萬向集團等十余家企業獲得了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據了解,目前共有超過200家企業在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業內人士認為,如此嚴格地控制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也是防止產能過剩的一種考慮。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經歷了野蠻生長期,騙補等行業亂象頻出,導致行業的產能結構不健康,因此這些獲得資質的企業在后續發展中應該汲取教訓,保持良性發展。
3、預計今明兩年,隨著經濟進一步下滑,汽車消費增速有可能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參照鋼鐵等領域去產能過程,該意見的執行力度可能超出預期,甚至可能出臺新的進一步調控政策。
4、該政策利于大型整車企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產量和比例領先企業,該類型企業有望調控周期獲取超額利潤。策略上,有實力的整車集團應借助調控周期提升正向研發水平,以便在經濟見底、調控周期尾聲開展快速布局,實現產能規模行業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