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多方消息顯示,電力行業會首當其沖。而此時,電力體制改革已逐步深入,電力市場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來自“碳市場與電力市場銜接”研討會上的聲音顯示,短期內碳交易不會對煤電行業造成普遍的成本壓力,現行電價機制下,碳價成本也不會立即傳導,但碳強度顯著高于基準的落后煤電機組將承壓較重。而已有的強制減排政策措施如何與即將運轉的碳市場互洽,避免政策互搏增加的交易成本,以及煤電全行業虧損情況下,碳市場的政策目標需如何考慮,也是與會討論的焦點。
電力市場、碳市場相對獨立,交叉點須尋找最大公約數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認為,碳市場和電力市場雖然是兩個有著自身目標和邏輯的獨立市場,但是在各自之間交叉的問題上可以找到最大公約數。
從覆蓋范圍來看,碳市場和電力市場重疊較大,后者十分清楚地作用于電力行業,而前者的目標是要覆蓋所有產生碳排放的主體,其中電力行業是重點控排對象。
就目標而言,碳市場和電力市場雖不盡相同,但也有所重疊,兩者的落腳點都在市場,而市場的魔力就在于高效,兩者都希望借市場之手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其中碳市場的目標十分清晰,即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以最低的社會成本達成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而電力市場的目標眾多,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是其初衷,但“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又都被寫入了指導此次電改的關鍵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以下簡稱“9號文”)中,“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的概念不謀而合。
同樣是減碳,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卻有些出入。
由于不同行業、同行業中不同企業的減排成本不一,通過建立碳市場,企業之間可以相互補償,邊際減排成本最低的企業優先減排,以此類推,從全社會的角度實現碳配額最經濟地在不同行業、企業之間分配。而電改的精神是希望電力體系更多從內部實現低碳,從外部購買碳配額或許并非其最初的考量。如此一來一個行業內部的低碳目標,和全社會的最優低碳技改順序可能會存在一些矛盾。
換個角度,碳市場的覆蓋范圍仍未確定,若初期只考慮電力行業,電力市場和碳市場在電力行業內的減碳目標上可能會更加一致。但即便僅實現電力行業的減排,兩個市場還需要一些磨合,與會專家提出碳市場需要更多考慮電力行業的實際情況而制定合理的減排目標,而電力市場需要加快理順價格,將碳價有效傳導,真正配合碳市場實現經濟減碳。
電力行業減排空間下降,燃煤機組退出須考慮機組平均年限
“孩子長得太快,新裁剪的衣服就穿不上了。”王志軒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闡述中國電力的特點。
長期以來電力短缺的現實塑造了國內現行的電力體制,這種電力體制解決了短缺,也造就了電力行業的飛速發展。隨著中國迎來經濟新常態,曾今的電力短缺變成了今天的電力過剩。2015年,電力行業全國平均系統備用率高達32%,全國過剩規模達1.65億千瓦。
除了供求關系的改變,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能源提出了更多要求,除了安全、方便,還希望其清潔、高效、可持續。這對電力行業而言是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是電能替代,即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還有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是電能清潔化,即清潔能源發電比例正在大幅提升。
以上兩種變化對于電力行業的頭牌煤電行業影響最大。中國的電力結構以煤電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但國情正在發生著改變,煤電的占比也悄然從印象中的70%~80%降低到了現在57.3%的裝機量,和65.5%的發電量占比。
從電力行業碳減排的角度考量,煤電行業是重點關注對象,因為煤電與其他發電類型相比,度電碳排放量最大。但就煤電本身而言,國內的煤電其實已經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這也意味著減排效果已經距離天花板不遠。
而換一個角度,當下煤電仍有其存在的理由。王志軒指出,煤電相對于散煤燃燒清潔的多,而散煤燃燒等煤炭的分散利用仍是當前的污染大戶。此外隨著新能源的大比例加入,其波動性對于電網的調度安全出了新的難題,在這個情況下傳統的煤電還需要發揮一定的調節作用。王志軒認為,還需要給煤電算一筆經濟賬,國內的煤電機組平均年齡也就11歲,相比歐美國家40多歲的高齡機組而言還比較年輕,11年還遠沒有達到財務平衡,而煤電行業的前期的投入其實也是整個國家對電力行業的投入。
碳市場初期不會是壓倒煤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會影響市場出清結果
面對著當前電力過剩的大背景,煤電行業的效益受到極大影響,2016年國內煤電行業利潤總額下降43.5%至1269億元,全年企業虧損面上升至27.3%,虧損額達334億元。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認為,在初期碳市場不會是壓垮煤電企業的那根稻草,但一定會對市場的出清結果,特別是對以后低效率的機組在市場中的表現產生重要影響。
袁家海認為隨著電力市場化的不斷推進,未來政府或需更多考慮煤電企業的虧損問題。前期考慮控制住裝機規模,后期則要考慮產能的退出,其中碳市場可以提供一個市場化去產能的機制,但電力市場中如輔助服務等機制設計也至關重要。另外,對于煤電企業的洗牌無論是范圍還是持續的時間,政府都要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如果沒有合理的預期,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的沖突可能會在所難免。
除了給煤炭預留合理的空間,碳市場或許在煤電之外還需要考慮更多的電力行業減排路徑。王志軒認為煤電在當下還有一定的減排空間,但十分有限,在當前和不久的將來,水電可能肩負著電力行業控排的重任,但也有天花板,在未來,核電、風電、光伏會發揮越來越大的減排作用。
在這方面,袁家海認為碳市場抵消機制的引入十分必要。若抵消機制不引入,碳市場作用下的電力行業可能只解決了高效率的煤電和低效率煤電之間的市場出清的問題,沒有解決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問題。等到煤電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未來的減排的空間從何而來?發展、支持可再生能源,使其產生一些可抵消的碳配額,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碳市場運轉需要順暢的電價傳導機制,警惕區域減排機制難協調
除了碳市場需要根據電力行業的現狀優化自身減排目標與路徑,電力市場也需要為碳市場做出一些努力。
碳市場最重要的是要實現碳減排的目標,而這個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即全社會共攤減排成本,因為減排的成效也為全社會共享。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俊杰表示,碳市場起作用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即被作用的對象應處于比較市場化的行業,有比較順暢的成本傳導和分擔機制。
以美國的東北部區域碳市場(RGGI)為例,電力行業是其覆蓋的唯一行業。RGGI通過拍賣的形式發放初始配額,使企業新增了一項購碳成本。此外,企業在履約的過程中也伴隨著額外的成本支出,包括淘汰、更新低效發電機組,增加清潔電源占比,購買市場碳排放配額等,使得高碳密度的電源相對成本增加,清潔電源的相對成本降低。
企業增加的這部分碳規制成本,會從發電端傳導至用電端。換而言之,碳市場機制一方面是要影響供給側,即發電端的清潔化,也需要影響需求側,通過用電成本的合理化,反映真實社會成本來進行節能。張俊杰表示,現在的碳市場最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造成這種結構的改變,而不是僅通過壓縮需求來改變。
回到國內的電力行業,市場化的進程才剛剛開始,若碳價僅加載到發電側,而無法通過電價傳導至用戶側。張俊杰認為在這樣壓力下形成的“堰塞湖”,會導致所有的減排成本都集中在發電端,難以調動全社會的減排潛力,從而無法實現碳市場最經濟減排的初衷。
電力市場的進程和碳市場的發展可能需要更好地匹配,協助碳價格傳導機制的形成。但形成傳導機制后可能還會有新的問題,作為美國清潔電力計劃的重要一環,美國碳市場備受爭議。張俊杰表示美國清潔電力計劃對于美國的影響主要有四點:一是造成煤炭行業的“寒冬”,二是在計劃初期可能會造成的電價上漲,三是隨著電價上漲對經濟和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四是各個區域之間排放權的不平衡引發的政治問題。
除了電價的傳導性,張俊杰認為未來電力行業進入碳市場還存在一個潛在風險,即各區域間減碳機制難協調。當一個區域要縮減自身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時,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購買碳配額,二是使用更高效、清潔機組所發的電。但由于區域電力貿易的存在,基于“生產”計算的電力排放因子無法表征各地區真實的電力消費排放因子,這時不同區域的電網之間面臨著調用清潔電還是購買碳配額的抉擇,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