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若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分拆,后者的估值將超700億美元。此外共享汽車優步的市值在50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福特汽車公司的市值是440億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市值是500億美元;特斯拉大約500億美元。”日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以下簡稱“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主題為“交通變革與智能出行”的論壇上指出,“很明顯,為什么Waymo的市值最高?甚至超過了福特和通用?因為自動駕駛代表了汽車產業的未來。”
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襲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目前在法律和認知上仍有諸多問題待解,但大趨勢已不可逆轉,包括傳統公司在內,互聯網公司、汽車公司、軟件公司,甚至連蘋果這樣此前只專注于消費類電子的企業,都在向無人駕駛這個領域投資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英特爾公司以153億美元購買了以色列無人駕駛技術公司移動眼,用于開發無人駕駛汽車。陳清泰認為,英特爾用153億美元來購買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這足以說明無人駕駛的價值。
無人駕駛的到來,必然要有電動汽車做有力支撐。“最遲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達到或超過傳統燃油車。”陳清泰給出了這樣的預測,舉座嘩然。
陳清泰解釋道,市場將以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推動消費轉型,燃油車與電動汽車將進入快速的此消彼漲過程,“替代過程也許不會像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那么快,但也會類似于數碼相機替代彩色膠卷的過程一樣,約十年左右”。
陳清泰更是指出,“替代情景并不是聳人聽聞,這就是電動汽車的顛覆性,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
智能交通已不遠
“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是雙線作戰。”陳清泰指出,一是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保障電動汽車的基本行路功能;二是信息化、網聯化、智能化技術,滿足消費者的體驗要求,并最終實現無人駕駛。“后者將是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領域。”他強調。
到底什么才是智能交通?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論壇現場指出,智能交通目前在信息技術里面叫信息物理系統,即把汽車看成是物理單元,實現車車互聯、車路互聯、車人互聯,建立一套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數據自動流動的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準執行的閉環系統。
“實現智能交通的意義重大。”何積豐表示,“智能交通收集到的大數據將會成為保險行業、4S店乃至整個汽車行業的寶貴資源。此外,智能交通還將促進傳統行業的改革,促進世界新興服務業的發展。”
記者獲悉,交通部正在為智慧交通謀劃布局。據交通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介紹,他們已制訂了《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行動方案(2017—2020年)》。該方案指出,要建設完善城市公交智能化應用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對城市公交運行狀況的監測、分析與研判,拓展到整個城市交通行業。同時,鼓勵和規范社會資本進入智能交通出行服務市場,并做好相關發展政策的制訂、標準規范等研究工作。
“未來的道路交通系統將突破人類感知的限制,不僅會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和傷亡率,且會突破交通流理論的約束,成倍提升路網的交通承載能力,通過資源配置真正實現交通資源的高效利用。”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勁泉對未來的道路交通系統充滿信心。
無人駕駛共享行
與無人駕駛相結合的共享出行,也是智能交通的重要內容。
“無人駕駛與共享出行是一種孿生的關系。”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光宇指出,“當車不需要人為操控,出行完全變成一種服務時,人們更有可能不在乎車輛的歸屬權問題,于是車輛從自有變成了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屆時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共享出行狀態。”
對此,恒天易開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嚴道遠也有相同觀點。他認為,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進步及共享出行理念的推廣,汽車可能只屬于運營公司所有,不再是私人的財產性工具了。就如同飛機、高鐵一般,屬于航空公司和鐵路軌道公司等。
然而,這并不代表可操控的機動車將不復存在。迪納科技創始人兼CEO,前華為首席科學家劉南杰認為,共享出行、無人駕駛更適用于城市內日常出行,對于駕車旅行和對駕駛操控有興趣的用戶來說,他們依然會購買可操控的機動車。
威馬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認為目前無人駕駛車輛依然只適用于景區內、園區內等相對低速、封閉地區。眼下無人駕駛技術較好的產品也僅處于L2水平,即高級輔助駕駛,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依然需要人參與決策。若想要車輛真正實現安全的無人駕駛則必須到L4、L5等級。在他看來,這還需要8~1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