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2017北京風能大會上,中國風電企業展出的先進產品和技術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風電企業的迅速發展,而伴隨著企業的做大做強,國際競爭力顯得越來越重要。風電十年,從有第一個國際訂單到現在,根據風能協會早前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容量已經超過250萬千瓦,遍布六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然而與2016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2237萬千瓦相比,這一數據著實相形見絀。
1、中國風電“出海”歷史回顧
十年前(2007年),中國風電開始出現首批出口訂單,由華儀風能向智利出口了3臺780kW的風電機組。
2008年至2010年中國風電整機廠商陸續向其他國家出口,但出口量都非常小,平均每年不到15MW。
2010年12月,東方電氣以166臺1.5兆瓦直驅型風電機組的訂單宣告中國風電整機設備首次大批量走出國門。
到2011年,中國的風電機組出口量猛增,突破200MW;
2013年創新高,突破600MW。
但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同比出現下滑。
2015年,憑借中國市場創紀錄的超3000萬千瓦新增裝機量,中國風電整機商在全球市場份額的排名集體飆升。
而隨著2016年中國市場新增風電裝機的回落,大部分中國整機商的國際市場份額均呈現明顯下降。
2、“出海”難,到底難在哪?
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16年全球風電整機商排名前十中,有4家中國風電整機商入圍,分別是金風科技(第三)、聯合動力(第七)、明陽風電和遠景能源并列第九。但這四家中國風電整機商的業績全部源于亞太地區,其中大部分來源于中國本土市場。
中國風電整機商“出海難”的問題長期存在,經過努力,如今還是面臨多只“攔路虎”:
目前,中國風電整機商在海外為數不多的運行業績仍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風電制造“走出去”主要通過海外自建風場或是通過為當地提供項目建設資金的形式進行設備輸出,而依靠自身品牌影響力獲得的中標極少。客觀地說,這不是某一家風電整機制造商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風電制造業需要面對的共同困惑。
3、風電“出海”企業案例
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及明陽智能等風電企業在“出海”方面有多年的經驗,他們都逐漸發展出適合自身的“出海”經驗。就在今年5月份,金風科技1.1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527.5兆瓦Stockyard Hill風電項目,旨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鞏固其在澳大利亞的市場競爭優勢,促進公司業務發展。自2007年上市擴張起,金風開拓海外市場已經有將近10年的經驗,在國際業務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績,風電機組已經出口至美國、巴拿馬、埃塞俄比亞、澳大利亞、羅馬尼亞等十余個國家。截止2016年終,其海外訂單達917MW。
遠景能源在2014年完成第一單智利項目的簽訂和供貨,之后又接連完成丹麥項目、黑山項目、墨西哥項目、法國項目和阿根廷項目的連續中標和發貨,目前正在跟蹤運作的儲備項目規模超過6GW。遠景能源管理著全球60GW的新能源資產,預計到2017年年底會增加到100GW,約相當于全球20%的新能源資產。
還有一些“出海”的風電企業概況風哥也做了一個小統計,同時還整理了近年來一些大的國際訂單項目,不完整的地方還望業內人士多多指點:
4、如何破解“出海”難題
風電十年,風電企業國際化的道路雖也碩果累累,但仍面臨諸多阻礙。對于如何掃清阻礙,實現躍進發展,我們來看下企業人士和專家的看法:
金風科技副總裁 王海波:
從最初的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到目前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中國風電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部分企業的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水準,各方面基本具備了“出海”的條件。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走國際化路線,但國際慣例和思維模式,要到國際市場中去積累資本和經驗。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 秦海巖:
風電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可以立足以下三個落腳點:一是依托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國際多邊、雙邊合作機制等,穩步有序開拓國際市場;二是加強風電等新能源產能的國際合作,鼓勵新能源企業與國外企業開展合作;三是鼓勵國內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風電標準的制定,充分借助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設備認證互認體系(IECRE)等國際標準組織的平臺作用,推動認證結果的國際采信,破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增強在全球技術競爭領域的話語權。
明陽智能副總裁 楊璞:
“海外的商業模式核心在于金融的創新,新能源企業要走出去,金融資本必須先走出去。”
運達風電董事長 楊震宇:
走出去水到自然渠成,切忌盲目走出去。
遠景能源副總裁 田慶軍:
解決中國風機制造企業走出去難的困境,需要:
一是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主導優勢。對融資、投資和認證等方面的問題,協助推動相關單位共同尋找對應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制定鼓勵整個風電產業鏈走出去的政策。
二是探索金融行業和保險業對海外風電項目純項目融資的運作機制,通過專業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對項目交付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把控。
三是繼續提升中國認證機構在國際認證體系中的影響力和在國外行業內的接受度。
四是鼓勵中國風電開發商在海外風電場的投資。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 任浩寧:
中國風電企業應從兩方面應對貿易保護:
一,尋找優質項目,中國風電企業應重點加強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市場優勢地區的風電項目建設,提高項目建設效率,增強項目的贏利能力;
二,實現本土化經營,中國風電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獲得國外風電企業和項目,透過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直接合作實現本土化經營。
丹麥風電咨詢機構MAKE中國風電市場分析師 李小楊:
風電整機商的未來發展重點主要還是在新興地區例如拉丁美洲、非洲、中亞、西亞和中東等發展中地區,一方面我國的風機在成熟的風電地區比如北美以及歐洲目前還并不受認可,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技術壁壘。
5、風電“出海”是機遇也是必然
先來看下全球風電市場有多大:
(數據來源于: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7年,全球風電市場預估為5440億元,而海外市場空間就達到了4080億元!簡直就是一塊“肥肉”有木有!?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16年至2040年,風電將新增2.7億千瓦,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地區將是新增裝機中“非常有潛力的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將是未來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出口的重要落點。
國網能源研究院企業戰略研究所國際化戰略研究室高國偉博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區域經濟化、國際化將進一步提速,我國風電企業將迎來新一輪“走出去”的機遇期。
近年來,中國風電市場貢獻了全球風電市場一半的新增裝機量,中國整機商牢牢把控住本土市場份額這塊“最大的蛋糕”無可厚非,但在外界看來,中國整機商在本土市場攻城略地難免有保護主義之嫌。中國整機商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這就必須邁過國際市場這道坎,在含金量更高的國際市場證明自己的實力。
國內風電市場和國際風電市場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市場更注重機組的初始采購成本,海外成熟市場更關注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因此,國際市場才是中國整機商實力的真正“試金石”。
拓展國際市場風險在所難免,從分散風險的角度看,風電整機商應向維斯塔斯、GE、西門子等國際風電巨頭看齊,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具備在全球各個區域獲得平均分配的市場開拓能力,學會在全球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成長。
當然,一個產業開拓新市場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個風電十年,看中國風電的旗幟遍插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