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鋰電大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鋰電行業兼并購案例有近31起,大部分集中在原材料、動力電池、四大材料和設備等領域,其中收購失敗的案例超過10起。一系列的終止收購案例表明,上市公司跨界轉型之路不僅不順利,還存在諸多風險。
11月6日,兆新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原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惠強新材100%股權,但由于交易雙方利益訴求不盡相同,核心條款未能達成一致。交易雙方經協商一致,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這也意味著兆新股份原擬收購兩家鋰電企業的計劃失敗了。
而今年8月14日,兆新股份才宣布終止收購阿李股份的交易。對于放棄阿李股份的原因,兆新股份稱,由于公司與阿李股份主要股東在定價、估值等事項上存在較大分歧,且阿李股份相關方對該公司對接資本市場的條件和方式產生了不同意見,致使雙方未能達成一致。并于8月11日簽訂了解除協議書。
從公告內容來看,雖然兆新股份將終止收購原因簡單歸結為雙方在收購價格和交易條件上未能達成一致。但是,兆新股份在終止收購阿李股份后的10月31日,宣布擬2億增資錦泰鉀肥,1.25億增資上海中鋰。
從今年一系列的上市公司終止收購案例來看,背后的原因或不止于此。
三大主因致收購失敗
鋰電大數據梳理這10起并購失敗案例發現,上市公司收購鋰電企業,跨界轉型失敗主要有三大原因:
1、談錢傷重組,價格為主因。2015年,在全球經濟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新能源行業迎來了爆發期,而作為核心零部件的動力電池,更是吸引超千億資本(含上游原材料、四大材料、設備)涌入。然優質鋰電標的隨著市場成熟度不斷提升而逐漸減少,導致企業估值較前兩年呈現翻倍或數倍增長,雙方在收購價格上未能談攏,造成收購折戟。
2、政策偏緊,影響收購方信心。2017年,是新能源產業大變革的一年,年初開始,陸續發布多項新能源產業鏈相關政策,電池企業目錄、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重審、3萬公里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等,國家正在試圖弱化新能源產業對政策的依賴,促進產業獨立化、規范化發展。
3、業績對賭承諾過高,標的選擇放棄。通常上市公司高估值收購背后都與標的企業簽訂了業績對賭目標,而一方面在政策環境趨嚴、原材料不斷漲價及產品毛利率下滑等多重壓力之下,標的企業承受著過大的業績對賭壓力和風險,最終選擇放棄;另一方面,部分標的企業盈利能力不佳,不僅恐慌難以完成業績承諾,而且或許難為上市公司增添更多利潤,甚至還有可能致使企業進一步虧損。
由此可見,鋰電行業已不復當年“閉著眼睛都能賺錢”而導致“動力電池饑荒”,不得不紛紛擴大產能的時期,不僅競爭格局日益激烈,投資風險也將激增。
一方面,鋰電行業競爭加劇,優質標的快速減少且部分標的企業估值過高;另一方面,鋰電行業政策越發趨嚴,企業將逐漸“斷奶”政策庇護,未來上市公司大舉跨界并購布局鋰電行業的現象或將逐步消退,另外,在選擇標的時需具備一雙“火眼金睛”。
鋰電大數據梳理2017年10起并購失敗案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