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發布《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的通知》,決定印發《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中提出,將推動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高溫超導儲能、1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全釩(鋰離子)液流電池儲能等電力儲能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鼓勵能源互聯網關鍵裝備技術攻關與應用。針對特殊環境下應急電源系統、應急電源變頻調速、逆變發電、多能源混合互補發電、光儲一體電源變換技術,開展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應用。
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的決策部署,加快本市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智能制造裝備為核心,做大產業規模,以高端能源裝備為支撐,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培育特色智能專用裝備,強化其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帶動作用,為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重大技術裝備創新與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相結合。突破核心技術,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采用新模式、新業態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務化轉型,提升系統集成能力。
堅持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現有存量產業的挖潛改造提升,帶動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更要重視培育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綜合實力。
堅持壯大龍頭企業與培育分領域冠軍企業相結合。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智能裝備產業整體規模提升;發揮“專精特新”企業示范作用,培育一批分領域冠軍企業,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掌握一批國際前沿核心技術和先進工藝,部分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突破,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等領域建成5至7家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公共平臺,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協作機器人、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儀器儀表等領域培育一批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1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全國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示范區和系統解決方案策源地。
二、重點方向
(一)智能制造裝備
聚焦重點領域,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推動系統集成和行業解決方案的產業化應用。
高檔數控機床。發展高速、精密、復合、多軸聯動、具備網絡通信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和五軸加工中心、復雜結構件數控加工中心。
面向航空航天、汽車、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重點領域,發展數控機床智能化技術,支持具有數據自動采集、監控、分析和自主預測決策、自適應柔性等功能的智能機床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加快高精度減速機、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機床關鍵零部件研發與產業化。
智能機器人。發展六軸關節型機器人、平面關節型搬運機器人、在線測量及質量監控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等智能工業機器人;推進人機協作機器人、自主編程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研制與產業化。支持醫療手術機器人規模化臨床應用,推動具備自主行走、人機交互等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化應用。
發展消防救援、空間作業等特種機器人。發展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推動機器人應用軟件、減速器、機器人專用伺服系統規模化應用,加快發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核心技術,發展柔性機器人、網絡機器人、共融機器人等前沿技術。
增材制造裝備。提升現有增材制造裝備的工藝技術水平,發展關鍵核心器件。發展激光(電子)束高效選區熔化、大型整體構件激光及電子束送粉(送絲)熔化沉積等金屬增材制造裝備,熔融沉積成形、激光選區燒結成形、噴射成形等非金屬增材制造裝備,增材、減材、等材復合制造技術和裝備。
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發展高性能光纖傳感器、視覺傳感器、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多參數復合傳感器等工業用高端傳感器。發展面向復雜工況的工業過程在線分析檢測儀器。
支持智能變送器、儀器儀表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速高可靠性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快速響應多重冗余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跨平臺數據采集系統(SCADA)等控制系統,智能伺服系統、高精度液壓與氣動系統等傳動裝置。推動預測控制、智能優化決策、自適應控制等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
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發展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行業的數字化非接觸精密測量、在線無損檢測、高效率強度及疲勞壽命測試與分析、設備全生命周期健康檢測診斷、基于大數據的在線故障診斷與分析等智能檢測裝備。研發高效、高可靠、可視化柔性、質量可控的裝配裝備。
智能物流與倉儲。發展高速智能輸送與分揀成套裝備、智能多層穿梭車、自動化立體倉庫、高速堆垛機等裝備,推進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自動控制技術、總線驅動技術、物流配送仿真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重點發展面向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行業應用的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發展新一代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成套工藝與裝備、高性能動力電池封裝與裝配全自動生產裝備。鼓勵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與相關領域領先企業、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
(二)高端能源裝備
聚焦高效、節能、綠色等核心需求,重點發展高端新能源裝備、能源互聯網裝備、能源自動化裝備,開展技術研發及首臺(套)裝備研制,支持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高端新能源裝備。發展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發展發電機高性能控制技術、基于大數據的風電場群智能運維裝備。推動光伏領域新型制造工藝及裝備提升。
推進高強度高效光伏逆變器、光伏直流并網逆變器和逆變系統的產業化應用。促進百萬千瓦級核電主泵、蒸汽發生器等核電核心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開展大功率生物質燃氣發電機組成套裝備研發及示范應用。
能源互聯網關鍵部件及成套裝備。發展柔性輸變電設備、智能變電站成套裝備、配電網成套設備。發展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關鍵技術裝備、大容量電力電子器件和材料、高溫超導材料及制備工藝等大容量輸電技術裝備,推動智能變壓器、超導直流限流器和超導電機等的示范應用。
發展智能化風電和光伏并網變流器、高壓變頻器等新能源并網關鍵技術裝備。推動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高溫超導儲能、1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全釩(鋰離子)液流電池儲能等電力儲能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鼓勵能源互聯網關鍵裝備技術攻關與應用。針對特殊環境下應急電源系統、應急電源變頻調速、逆變發電、多能源混合互補發電、光儲一體電源變換技術,開展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應用。
能源智能化集成裝備。發展模塊化智能變流器、控制模塊及電力監測成套裝備。發展輕型工業燃氣輪機、分布式能源系統燃氣內燃機、高效環保節能型換熱器等高端分布式能源裝備及控制裝備,提升智能化能源設備系統集成能力。
(三)特色智能專用裝備
實現公共安全和應急、科學儀器、文物保護及數字創意等領域技術突破,打造北京特色智能專用裝備產業。
公共安全和應急裝備。發展貨物車輛、行李包裹、人體安全等快速安檢裝備。發展具備特征識別、智能偵測功能的監控攝像裝備,視頻直寫存儲設備,智能監控平臺系統。
發展實時監測、主動式早期報警、大數據分析等智能化火災監控報警裝備與系統,推動電氣監控傳感器、空氣采樣傳感器、感煙感溫感光傳感器等火災監控關鍵裝置研制。
科學儀器。發展高精度光熱點位分析儀、氣相分子吸收光譜儀、高靈敏紫外成像儀、高速激光共聚拉曼光譜儀、高速網絡協議與安全檢測儀、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儀、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等高端檢測分析儀器。
發展實時光電微生物快速檢測、水體多參數自動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儀器,高速運動構件動態特征測試儀、在役鋼軌缺陷綜合檢測等專用儀器。推進高端分析儀器、電子測量儀器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強科學儀器系統的集成創新。
文物保護及數字創意技術裝備。發展博物館智能展藏裝備,基于物聯網的館藏文物智能管理裝備和智能文物裝卸轉運裝備。發展文物無損便攜專用檢測分析設備。
推動文物防震裝置及系統方案的設計與研發。發展博物館及古建筑專用智能滅火系列裝備。發展數字化藝術展演展陳技術裝備、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裝備、智慧博物館裝備,以及圖書館、美術館和文化館數字化裝備。發展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處理裝備,超感影院、混合現實娛樂和廣播影視融合制播裝備。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充分利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智能制造專項、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等國家支持政策,加大對智能裝備產業的扶持力度。
發揮本市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創新集群等政策支持作用,推動智能裝備企業加快發展。設立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智能裝備產業。
(二)搭建創新服務載體。支持企業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推進智能制造、高端能源裝備等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基礎共性技術、關鍵功能部件和工藝研發,重大成果產業化和檢驗檢測服務。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充分發揮中國(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實現智能裝備領域專利快速獲權、確權和維權。
支持智能制造領域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合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驗證、應用與技術支持等公共服務。
(三)推動智能裝備應用示范。推動數控機床、高性能工業機器人及大型增材制造裝備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促進智能裝備在新能源、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重大工程的示范應用。
推動高端科學儀器在科學研究、環境保護、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通過實施一批示范應用項目,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支持高端裝備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支持北京裝備企業參股、并購國外高端裝備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產業化基地。
支持參與國際高端裝備技術標準創制、國際研發合作等活動,支持智能裝備企業“走出去”,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需求開展產業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隨著儲能技術的成熟和政策的持續支持,儲能產業將蓬勃發展,為助推企業布局全球儲能市場,2018第三屆上海國際儲能技術與應用展覽會將于2018年8月23-25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500多家企業將亮相,展示面積近60000平米。
《意見》中提出,將推動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高溫超導儲能、1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全釩(鋰離子)液流電池儲能等電力儲能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鼓勵能源互聯網關鍵裝備技術攻關與應用。針對特殊環境下應急電源系統、應急電源變頻調速、逆變發電、多能源混合互補發電、光儲一體電源變換技術,開展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應用。
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的決策部署,加快本市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智能制造裝備為核心,做大產業規模,以高端能源裝備為支撐,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培育特色智能專用裝備,強化其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帶動作用,為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重大技術裝備創新與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相結合。突破核心技術,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采用新模式、新業態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務化轉型,提升系統集成能力。
堅持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現有存量產業的挖潛改造提升,帶動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更要重視培育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綜合實力。
堅持壯大龍頭企業與培育分領域冠軍企業相結合。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智能裝備產業整體規模提升;發揮“專精特新”企業示范作用,培育一批分領域冠軍企業,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掌握一批國際前沿核心技術和先進工藝,部分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突破,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等領域建成5至7家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公共平臺,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協作機器人、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儀器儀表等領域培育一批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1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全國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示范區和系統解決方案策源地。
二、重點方向
(一)智能制造裝備
聚焦重點領域,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推動系統集成和行業解決方案的產業化應用。
高檔數控機床。發展高速、精密、復合、多軸聯動、具備網絡通信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和五軸加工中心、復雜結構件數控加工中心。
面向航空航天、汽車、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重點領域,發展數控機床智能化技術,支持具有數據自動采集、監控、分析和自主預測決策、自適應柔性等功能的智能機床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加快高精度減速機、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機床關鍵零部件研發與產業化。
智能機器人。發展六軸關節型機器人、平面關節型搬運機器人、在線測量及質量監控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等智能工業機器人;推進人機協作機器人、自主編程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研制與產業化。支持醫療手術機器人規模化臨床應用,推動具備自主行走、人機交互等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化應用。
發展消防救援、空間作業等特種機器人。發展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推動機器人應用軟件、減速器、機器人專用伺服系統規模化應用,加快發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核心技術,發展柔性機器人、網絡機器人、共融機器人等前沿技術。
增材制造裝備。提升現有增材制造裝備的工藝技術水平,發展關鍵核心器件。發展激光(電子)束高效選區熔化、大型整體構件激光及電子束送粉(送絲)熔化沉積等金屬增材制造裝備,熔融沉積成形、激光選區燒結成形、噴射成形等非金屬增材制造裝備,增材、減材、等材復合制造技術和裝備。
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發展高性能光纖傳感器、視覺傳感器、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多參數復合傳感器等工業用高端傳感器。發展面向復雜工況的工業過程在線分析檢測儀器。
支持智能變送器、儀器儀表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速高可靠性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快速響應多重冗余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跨平臺數據采集系統(SCADA)等控制系統,智能伺服系統、高精度液壓與氣動系統等傳動裝置。推動預測控制、智能優化決策、自適應控制等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
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發展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行業的數字化非接觸精密測量、在線無損檢測、高效率強度及疲勞壽命測試與分析、設備全生命周期健康檢測診斷、基于大數據的在線故障診斷與分析等智能檢測裝備。研發高效、高可靠、可視化柔性、質量可控的裝配裝備。
智能物流與倉儲。發展高速智能輸送與分揀成套裝備、智能多層穿梭車、自動化立體倉庫、高速堆垛機等裝備,推進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自動控制技術、總線驅動技術、物流配送仿真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重點發展面向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行業應用的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發展新一代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成套工藝與裝備、高性能動力電池封裝與裝配全自動生產裝備。鼓勵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與相關領域領先企業、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
(二)高端能源裝備
聚焦高效、節能、綠色等核心需求,重點發展高端新能源裝備、能源互聯網裝備、能源自動化裝備,開展技術研發及首臺(套)裝備研制,支持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高端新能源裝備。發展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發展發電機高性能控制技術、基于大數據的風電場群智能運維裝備。推動光伏領域新型制造工藝及裝備提升。
推進高強度高效光伏逆變器、光伏直流并網逆變器和逆變系統的產業化應用。促進百萬千瓦級核電主泵、蒸汽發生器等核電核心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開展大功率生物質燃氣發電機組成套裝備研發及示范應用。
能源互聯網關鍵部件及成套裝備。發展柔性輸變電設備、智能變電站成套裝備、配電網成套設備。發展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關鍵技術裝備、大容量電力電子器件和材料、高溫超導材料及制備工藝等大容量輸電技術裝備,推動智能變壓器、超導直流限流器和超導電機等的示范應用。
發展智能化風電和光伏并網變流器、高壓變頻器等新能源并網關鍵技術裝備。推動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高溫超導儲能、1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全釩(鋰離子)液流電池儲能等電力儲能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鼓勵能源互聯網關鍵裝備技術攻關與應用。針對特殊環境下應急電源系統、應急電源變頻調速、逆變發電、多能源混合互補發電、光儲一體電源變換技術,開展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應用。
能源智能化集成裝備。發展模塊化智能變流器、控制模塊及電力監測成套裝備。發展輕型工業燃氣輪機、分布式能源系統燃氣內燃機、高效環保節能型換熱器等高端分布式能源裝備及控制裝備,提升智能化能源設備系統集成能力。
(三)特色智能專用裝備
實現公共安全和應急、科學儀器、文物保護及數字創意等領域技術突破,打造北京特色智能專用裝備產業。
公共安全和應急裝備。發展貨物車輛、行李包裹、人體安全等快速安檢裝備。發展具備特征識別、智能偵測功能的監控攝像裝備,視頻直寫存儲設備,智能監控平臺系統。
發展實時監測、主動式早期報警、大數據分析等智能化火災監控報警裝備與系統,推動電氣監控傳感器、空氣采樣傳感器、感煙感溫感光傳感器等火災監控關鍵裝置研制。
科學儀器。發展高精度光熱點位分析儀、氣相分子吸收光譜儀、高靈敏紫外成像儀、高速激光共聚拉曼光譜儀、高速網絡協議與安全檢測儀、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儀、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等高端檢測分析儀器。
發展實時光電微生物快速檢測、水體多參數自動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儀器,高速運動構件動態特征測試儀、在役鋼軌缺陷綜合檢測等專用儀器。推進高端分析儀器、電子測量儀器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強科學儀器系統的集成創新。
文物保護及數字創意技術裝備。發展博物館智能展藏裝備,基于物聯網的館藏文物智能管理裝備和智能文物裝卸轉運裝備。發展文物無損便攜專用檢測分析設備。
推動文物防震裝置及系統方案的設計與研發。發展博物館及古建筑專用智能滅火系列裝備。發展數字化藝術展演展陳技術裝備、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裝備、智慧博物館裝備,以及圖書館、美術館和文化館數字化裝備。發展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處理裝備,超感影院、混合現實娛樂和廣播影視融合制播裝備。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充分利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智能制造專項、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等國家支持政策,加大對智能裝備產業的扶持力度。
發揮本市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創新集群等政策支持作用,推動智能裝備企業加快發展。設立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智能裝備產業。
(二)搭建創新服務載體。支持企業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推進智能制造、高端能源裝備等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基礎共性技術、關鍵功能部件和工藝研發,重大成果產業化和檢驗檢測服務。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充分發揮中國(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實現智能裝備領域專利快速獲權、確權和維權。
支持智能制造領域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合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驗證、應用與技術支持等公共服務。
(三)推動智能裝備應用示范。推動數控機床、高性能工業機器人及大型增材制造裝備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促進智能裝備在新能源、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重大工程的示范應用。
推動高端科學儀器在科學研究、環境保護、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通過實施一批示范應用項目,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支持高端裝備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支持北京裝備企業參股、并購國外高端裝備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產業化基地。
支持參與國際高端裝備技術標準創制、國際研發合作等活動,支持智能裝備企業“走出去”,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需求開展產業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隨著儲能技術的成熟和政策的持續支持,儲能產業將蓬勃發展,為助推企業布局全球儲能市場,2018第三屆上海國際儲能技術與應用展覽會將于2018年8月23-25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500多家企業將亮相,展示面積近60000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