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儲能市場呈現轉機,特別是電化學儲能出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國內電網側儲能新增裝機比重首次超過用戶側儲能。進入2019年,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儲能市場將迎來哪些轉變,哪一種儲能技術路線發展勢頭最猛?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的統計數據或許能讓我們對儲能市場有一個全景式了解。
鋰離子電池: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球已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為3623.7兆瓦,占比為2.1%。2018年上半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697.1兆瓦,其中鋰離子電池裝機規模的最大,為690.2兆瓦;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100.4兆瓦,其中鋰離子電池的裝機規模最大,為94.1兆瓦。
現階段化學儲能技術應用較為超前的國家,鋰離子電池的裝機規模體量都較大,且均在快速提升。其中,美國鋰離子電池項目以三元和磷酸鐵鋰為主;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以日韓系鋰離子電池技術為主,大多偏向三元系;中國則以磷酸鐵鋰為主。
遠期來看,鋰離子電池在各個應用場景的裝機增長將受技術發展水平、政策導向、市場機制、安全性等綜合因素決定,隨著電動汽車快速發展所帶來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未來3-5年鋰離子電池發展潛力巨大。
液流電池: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液流電池儲能項目117.2兆瓦。在建或規劃的化學儲能項目中,共有2座大型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分別是德國700兆瓦電網級應用以及中國大連200兆瓦液流電池調峰電站。
鈉硫電池:
自2002年起,日本NGK公司開始鈉硫電池的商業化,以鈉硫電池為主的鈉基電池開始進入儲能市場。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鈉基電池裝機規模425.6兆瓦,在2011-2013年間,鈉硫電池經歷了較為嚴重的安全危機。
氫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3座共計20.5兆瓦氫儲能示范電站,主要分布在德國、意大利、英國、挪威等。
中國氫儲能仍處于初期階段,參與機構主要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家電網公司(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所)等國企為主,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如雄韜電源等開始快速加入。
鉛酸/鉛炭電池: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55座共計299兆瓦鉛蓄電池儲能電站投入運行。中國已有59座共計135.2兆瓦鉛蓄電池儲能項目投入運行,并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鉛蓄電池儲能項目各類應用場景中,分布式及微網、用戶側所占比例之和達到96%,綜合考慮鉛蓄電池技術特點、中國分布式及離網電站、啟停電源、數據中心、后備電源市場發展現狀,在未來幾年,鉛蓄電池在上述應用領域仍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
當前,國內鉛炭電池壽命預期70%DOD充放電深度下穩定循環3700-4200次,全壽命周期成本1200-150元/千瓦時,度電成本約0.5-0.7元/千瓦時,已初步具備商業化規模應用的條件,尤其是針對工商業峰谷電價差較高的江蘇、廣東、北京等地。
蓄熱/蓄冷: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蓄熱/蓄冷儲能裝機規模2785.3兆瓦,尤其是2015年之后全球蓄熱/蓄冷儲能增速顯著加快,2017年新增蓄熱/蓄冷儲能規模達到567.1兆瓦,主要分布在西班牙、美國、智利、摩洛哥、南非等國。全球蓄熱儲能電站主要參與可再生能源并網,占比達到92%,其他領域占比較小。中國已投運3座共計11.7兆瓦熔融鹽儲熱項目。隨著國內光熱發電項目的快速落地,儲熱裝機也將迎來快速增長。
抽水蓄能電站:
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有36座共計32.4吉瓦抽水蓄能電站投入運行(包含兩座臺灣抽水蓄能電站),中國投運的抽水蓄能電站中,華東裝機規模最高,其次依次是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南。
壓縮空氣儲能: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6座共計748.9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投入運行,投運的壓縮空氣儲能類型包括傳統洞穴式壓縮空氣、先進絕熱壓縮空氣以及液化壓縮空氣。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主要分布在英國、德國和美國,中國、荷蘭、瑞士有小規模項目示范。
飛輪儲能:
統計數據顯示,飛輪儲能非常適用于電力調頻、軌道制動能量回收、企業級UPS等領域。尤其是在對調頻響應速度和啟動時間要求較高的一次快速調頻領域,飛輪儲能具有獨特的優勢。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48座共計944.8兆瓦飛輪儲能電站投入運行。在國內,代表項目有國家電網公司“保定工業園區0.1兆瓦微網示范工程”、中原油田首臺兆瓦級飛輪儲能新型能源鉆機混合動力系統及“西寧韻家口風光水儲智能微電網0.5兆瓦示范項目”。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包括清華大學飛輪儲能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認為,現階段,儲能市場正處于多種技術并存、短期內仍將維持現狀的局面。每類技術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可避免的缺陷,這也決定了不同技術適用于特定應用領域的特性。各類儲能技術仍將保持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但安全性好、循環壽命高、成本低、效率高、易回收的技術將是未來儲能技術的共同追求。
2019年,哪一種儲能技術路線能夠脫穎而出,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技術路線可行性、研發群體數量和質量、關聯企業參與度、進入市場速度和市場反應等。
鋰離子電池: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球已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為3623.7兆瓦,占比為2.1%。2018年上半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697.1兆瓦,其中鋰離子電池裝機規模的最大,為690.2兆瓦;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100.4兆瓦,其中鋰離子電池的裝機規模最大,為94.1兆瓦。
現階段化學儲能技術應用較為超前的國家,鋰離子電池的裝機規模體量都較大,且均在快速提升。其中,美國鋰離子電池項目以三元和磷酸鐵鋰為主;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以日韓系鋰離子電池技術為主,大多偏向三元系;中國則以磷酸鐵鋰為主。
遠期來看,鋰離子電池在各個應用場景的裝機增長將受技術發展水平、政策導向、市場機制、安全性等綜合因素決定,隨著電動汽車快速發展所帶來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未來3-5年鋰離子電池發展潛力巨大。
液流電池: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液流電池儲能項目117.2兆瓦。在建或規劃的化學儲能項目中,共有2座大型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分別是德國700兆瓦電網級應用以及中國大連200兆瓦液流電池調峰電站。
鈉硫電池:
自2002年起,日本NGK公司開始鈉硫電池的商業化,以鈉硫電池為主的鈉基電池開始進入儲能市場。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鈉基電池裝機規模425.6兆瓦,在2011-2013年間,鈉硫電池經歷了較為嚴重的安全危機。
氫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3座共計20.5兆瓦氫儲能示范電站,主要分布在德國、意大利、英國、挪威等。
中國氫儲能仍處于初期階段,參與機構主要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家電網公司(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所)等國企為主,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如雄韜電源等開始快速加入。
鉛酸/鉛炭電池: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55座共計299兆瓦鉛蓄電池儲能電站投入運行。中國已有59座共計135.2兆瓦鉛蓄電池儲能項目投入運行,并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鉛蓄電池儲能項目各類應用場景中,分布式及微網、用戶側所占比例之和達到96%,綜合考慮鉛蓄電池技術特點、中國分布式及離網電站、啟停電源、數據中心、后備電源市場發展現狀,在未來幾年,鉛蓄電池在上述應用領域仍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
當前,國內鉛炭電池壽命預期70%DOD充放電深度下穩定循環3700-4200次,全壽命周期成本1200-150元/千瓦時,度電成本約0.5-0.7元/千瓦時,已初步具備商業化規模應用的條件,尤其是針對工商業峰谷電價差較高的江蘇、廣東、北京等地。
蓄熱/蓄冷: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蓄熱/蓄冷儲能裝機規模2785.3兆瓦,尤其是2015年之后全球蓄熱/蓄冷儲能增速顯著加快,2017年新增蓄熱/蓄冷儲能規模達到567.1兆瓦,主要分布在西班牙、美國、智利、摩洛哥、南非等國。全球蓄熱儲能電站主要參與可再生能源并網,占比達到92%,其他領域占比較小。中國已投運3座共計11.7兆瓦熔融鹽儲熱項目。隨著國內光熱發電項目的快速落地,儲熱裝機也將迎來快速增長。
抽水蓄能電站:
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有36座共計32.4吉瓦抽水蓄能電站投入運行(包含兩座臺灣抽水蓄能電站),中國投運的抽水蓄能電站中,華東裝機規模最高,其次依次是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南。
壓縮空氣儲能: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6座共計748.9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投入運行,投運的壓縮空氣儲能類型包括傳統洞穴式壓縮空氣、先進絕熱壓縮空氣以及液化壓縮空氣。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主要分布在英國、德國和美國,中國、荷蘭、瑞士有小規模項目示范。
飛輪儲能:
統計數據顯示,飛輪儲能非常適用于電力調頻、軌道制動能量回收、企業級UPS等領域。尤其是在對調頻響應速度和啟動時間要求較高的一次快速調頻領域,飛輪儲能具有獨特的優勢。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48座共計944.8兆瓦飛輪儲能電站投入運行。在國內,代表項目有國家電網公司“保定工業園區0.1兆瓦微網示范工程”、中原油田首臺兆瓦級飛輪儲能新型能源鉆機混合動力系統及“西寧韻家口風光水儲智能微電網0.5兆瓦示范項目”。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包括清華大學飛輪儲能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認為,現階段,儲能市場正處于多種技術并存、短期內仍將維持現狀的局面。每類技術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可避免的缺陷,這也決定了不同技術適用于特定應用領域的特性。各類儲能技術仍將保持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但安全性好、循環壽命高、成本低、效率高、易回收的技術將是未來儲能技術的共同追求。
2019年,哪一種儲能技術路線能夠脫穎而出,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技術路線可行性、研發群體數量和質量、關聯企業參與度、進入市場速度和市場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