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把目光投注在氫能領域的企業不在少數,呈現出大量資本“一窩蜂”涌向該產業的趨勢。但大部分企業仍在靠補貼度日,盈利十分困難。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國的氫能產能基礎還不能在短期內轉化為產業優勢。
3月18日,美錦能源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報告數據顯示, 2018年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1.47億元,同比增長23.77%;實現凈利潤17.97億元,同比增長71.55%。其中,由該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佛山市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飛馳汽車”)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凈利潤3247.46萬元。美錦能源透露,該公司將緊跟國家和行業政策導向,根據“一點(整車制造)、一線(燃料電池上下游產業鏈)、一網(加氫站網絡)”的總體規劃,在氫能領域進行全產業鏈布局,而其中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在2019年重點發展氫燃料汽車。
面對形勢大好的氫燃料汽車市場,作為主要生產經營焦炭及其制品、煤炭、天然氣及煤層氣的能源企業,美錦能源也試圖“分一杯羹”。事實上,在氫燃料市場大熱的當前,做出相關布局的企業并不止美錦能源一家。然而,在目前制氫技術尚不成熟、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的氫能發展初級階段,企業“一窩蜂”地涌入市場,對氫能產業發展利弊難言。
發力氫能全產業鏈
據記者了解,工業副產氫是目前主要的制氫技術路線之一,而焦炭作為美錦能源的主要業務之一,在煉焦過程中將伴隨產生大量氫氣,因此在制氫和發展加氫站上,美錦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同時,飛馳汽車作為美錦能源在氫燃料汽車產業的發力點,對其持股歷程的變化,也昭示出美錦能源開拓氫燃料市場的決心。2018年,美錦能源在控股佛山市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36.2%的基礎上,繼續增持15%的股權,至此已累計持股51.2%,并將其納入合并范圍,而此舉也奠定了飛馳汽車在美錦能源氫能領域排頭兵的地位。
資料顯示,飛馳汽車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氫燃料汽車公司,已實現了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首次出口。在2018年,累計銷售181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是當時國內的第二大氫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在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中占比達 23%。
此外,美錦能源在年報中還透露,為配套氫能源汽車發展和天然氣項目,公司將加大布局加氣站和加氫站。同時,還將與廣東鴻運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加強合作,以廣州鴻錦投資有限公司為平臺,加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組件及催化劑的研制和產業化,試圖依托強大產業化背景的研發團隊,打通產業鏈關鍵環節,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集群。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雖然目前燃料電池相關業務尚占美錦能源業務比例不足2.5%,但未來隨著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容量的擴大,其增長潛力不可小覷。
高成本制約產能
有觀點指出,假設加氫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按照2020-2030年國家產業規劃實行,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預計將不存在障礙,飛馳汽車或有望達到滿產5000輛/年。而該數據是否在美錦能源的計劃之內,記者電話聯系美錦能源求證,卻并未獲得正面回復。
“如果是以2030年為節點,我認為屆時的市場容量和市場規模是足以容納企業年產5000輛目標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聯盟秘書長彭攀桂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氫的產能基礎,只要在合適的場景運營起來,加氫站的建設就不成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氫燃料汽車的產業鏈仍不夠完善,很多基礎建設仍在投建中,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對企業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現在的氫燃料汽車企業盈利水平都不理想。”彭攀桂指出,大部分企業仍然是在靠補貼度日,盈利十分困難,這是目前阻礙氫燃料汽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國的氫能產能基礎并不能在短期內轉化為產業優勢。簡單來說,現在氫燃料汽車的發展,就跟5年前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是一樣的。”
多家企業跟風“跑馬圈地”
據記者了解,近兩年來,把目光投注在氫能領域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呈現出大量資本“一窩蜂”涌向該產業的趨勢。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浙江衛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8月起就加入了工業副產氫的隊伍,其利用輕烴工藝轉化率高、能耗低、副產品以氫氣為主的特點,實現了氫氣在園區內的互供,同時積極推進氫氣綜合利用;新奧生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報也顯示,該公司目前已順利實施張家口氫能利用項目,而該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此外,還有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山東濱華氫能源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方向是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提供合格的氫氣,目前已處于正式投產前的準備階段。
“當前氫燃料電池進入產業高速化發展階段,我國氫燃料電池在產業化布局上還要補齊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短板。”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夏鳴九強調,目前中國車企在氫能領域的布局尚不完善,未來在這一方面仍有待加強。
而面對狂熱的資本,企業們能否保持頭腦清醒?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提醒,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應吸取新能源汽車此前的發展經驗,如充電樁行業在新興之時,也是短期內涌入大量資本,企業們“跑馬圈地”,似乎在短期內就使充電樁行業進入了布局完畢后的“新階段”。然而事實證明,這種“一窩蜂”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對行業的后期發展也形成了不良影響。
“對于氫燃料汽車的商品化進程,我覺得大家需要冷靜,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東方汽車董事長竺延風指出,正如新能源汽車已經研究了十年,但目前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樣,“新技術轉化為商品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月18日,美錦能源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報告數據顯示, 2018年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1.47億元,同比增長23.77%;實現凈利潤17.97億元,同比增長71.55%。其中,由該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佛山市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飛馳汽車”)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凈利潤3247.46萬元。美錦能源透露,該公司將緊跟國家和行業政策導向,根據“一點(整車制造)、一線(燃料電池上下游產業鏈)、一網(加氫站網絡)”的總體規劃,在氫能領域進行全產業鏈布局,而其中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在2019年重點發展氫燃料汽車。
面對形勢大好的氫燃料汽車市場,作為主要生產經營焦炭及其制品、煤炭、天然氣及煤層氣的能源企業,美錦能源也試圖“分一杯羹”。事實上,在氫燃料市場大熱的當前,做出相關布局的企業并不止美錦能源一家。然而,在目前制氫技術尚不成熟、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的氫能發展初級階段,企業“一窩蜂”地涌入市場,對氫能產業發展利弊難言。
發力氫能全產業鏈
據記者了解,工業副產氫是目前主要的制氫技術路線之一,而焦炭作為美錦能源的主要業務之一,在煉焦過程中將伴隨產生大量氫氣,因此在制氫和發展加氫站上,美錦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同時,飛馳汽車作為美錦能源在氫燃料汽車產業的發力點,對其持股歷程的變化,也昭示出美錦能源開拓氫燃料市場的決心。2018年,美錦能源在控股佛山市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36.2%的基礎上,繼續增持15%的股權,至此已累計持股51.2%,并將其納入合并范圍,而此舉也奠定了飛馳汽車在美錦能源氫能領域排頭兵的地位。
資料顯示,飛馳汽車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氫燃料汽車公司,已實現了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首次出口。在2018年,累計銷售181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是當時國內的第二大氫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在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中占比達 23%。
此外,美錦能源在年報中還透露,為配套氫能源汽車發展和天然氣項目,公司將加大布局加氣站和加氫站。同時,還將與廣東鴻運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加強合作,以廣州鴻錦投資有限公司為平臺,加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組件及催化劑的研制和產業化,試圖依托強大產業化背景的研發團隊,打通產業鏈關鍵環節,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集群。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雖然目前燃料電池相關業務尚占美錦能源業務比例不足2.5%,但未來隨著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容量的擴大,其增長潛力不可小覷。
高成本制約產能
有觀點指出,假設加氫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按照2020-2030年國家產業規劃實行,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預計將不存在障礙,飛馳汽車或有望達到滿產5000輛/年。而該數據是否在美錦能源的計劃之內,記者電話聯系美錦能源求證,卻并未獲得正面回復。
“如果是以2030年為節點,我認為屆時的市場容量和市場規模是足以容納企業年產5000輛目標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聯盟秘書長彭攀桂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氫的產能基礎,只要在合適的場景運營起來,加氫站的建設就不成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氫燃料汽車的產業鏈仍不夠完善,很多基礎建設仍在投建中,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對企業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現在的氫燃料汽車企業盈利水平都不理想。”彭攀桂指出,大部分企業仍然是在靠補貼度日,盈利十分困難,這是目前阻礙氫燃料汽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國的氫能產能基礎并不能在短期內轉化為產業優勢。簡單來說,現在氫燃料汽車的發展,就跟5年前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是一樣的。”
多家企業跟風“跑馬圈地”
據記者了解,近兩年來,把目光投注在氫能領域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呈現出大量資本“一窩蜂”涌向該產業的趨勢。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浙江衛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8月起就加入了工業副產氫的隊伍,其利用輕烴工藝轉化率高、能耗低、副產品以氫氣為主的特點,實現了氫氣在園區內的互供,同時積極推進氫氣綜合利用;新奧生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報也顯示,該公司目前已順利實施張家口氫能利用項目,而該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此外,還有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山東濱華氫能源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方向是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提供合格的氫氣,目前已處于正式投產前的準備階段。
“當前氫燃料電池進入產業高速化發展階段,我國氫燃料電池在產業化布局上還要補齊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短板。”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夏鳴九強調,目前中國車企在氫能領域的布局尚不完善,未來在這一方面仍有待加強。
而面對狂熱的資本,企業們能否保持頭腦清醒?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提醒,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應吸取新能源汽車此前的發展經驗,如充電樁行業在新興之時,也是短期內涌入大量資本,企業們“跑馬圈地”,似乎在短期內就使充電樁行業進入了布局完畢后的“新階段”。然而事實證明,這種“一窩蜂”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對行業的后期發展也形成了不良影響。
“對于氫燃料汽車的商品化進程,我覺得大家需要冷靜,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東方汽車董事長竺延風指出,正如新能源汽車已經研究了十年,但目前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樣,“新技術轉化為商品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