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儲能市場,儲熱玩家們偏居一隅,他們偶爾也會發出一些聲音,但往往頃刻間便被電儲能大軍的喧鬧聲所淹沒。
1儲熱玩家的孤獨和焦慮
能源的利用形式包括電和熱兩種,儲能也因之覆蓋了儲電和儲熱兩大領域,但當下提及儲能,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儲電,能想到儲熱的人實屬鳳毛麟角。
每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儲能會議不勝枚舉,但幾乎所有會議的議題都被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電化學儲能技術為代表的儲電話題所占領,鮮有的幾個儲熱方向的議題,也時常因沒有幾個聽眾而被置于尷尬境地。
儲熱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愛能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智勇曾在某次會議上調侃道,“每次參加儲能的各種會議,我都有一絲孤單感,環顧四周,基本上都是做電化學儲能的企業”。
曾志勇說出了幾乎所有儲熱玩家同樣的孤獨。而除此之外,儲能行業對儲熱的認知偏見亦非常明顯。
“在儲能行業,依然有人對儲電技術和儲熱技術存在認知偏見,認為前者優于后者。”相變蓄熱的代表性企業江蘇啟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鈜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道。
“儲熱的聲音太微弱了,在看起來非常火爆的儲能市場,你幾乎聽不到儲熱的聲音,更很難聽到哪些政府領導和行業專家公開為儲熱發聲,他們并不怎么關心儲熱。”
某不愿具名的電蓄熱技術公司的總經理張某談到這點,顯得有些委屈和焦慮,“前幾年我們也會去參加一些儲能的會議,但這兩年就不去了,去了很受冷落,沒什么勁。”
2儲熱應用場景多元 市場廣闊
“儲熱作為儲能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低成本、壽命長、容量大、環保無污染等諸多優點,同電化學儲能相比,熱儲能大規模應用的歷史更長,范圍也更廣泛。儲能行業不能僅關注于電化學儲能,而應深挖各種儲能方式的潛力,因地制宜發展儲能,促進行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王鈜說道。
王鈜所說的百花齊放今天依然未曾出現,但這并不是因為儲熱沒有市場,相反,儲熱的市場空間理論上并不比儲電小。在解決棄風棄光、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參與電網調峰等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綜合能源服務等電儲能的主戰場,儲熱技術均有應用價值和市場空間。除此之外,儲熱技術在電供暖、電供熱、工業余熱回收等熱能利用市場,擁有儲電技術無法參與的應用場景。
儲能行業專家、英國伯明翰大學儲能研究中心主任丁玉龍此前也說道,“在我國每年消耗的約40億噸標煤的能源中,超過50%被浪費掉了,其中大部分是以余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所以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部分能源需求可以通過采用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解決,儲能特別是儲熱技術在未來節能增效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
3孤獨溯源:三個主要原因
一面是廣闊而極具潛力的市場空間,另一面是幾家孤獨無助前行的儲熱企業,這看起來是極不符合邏輯的一種畸形搭配。
在儲能的大市場中,儲熱玩家們被邊緣化已成共識,而究其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儲電行業企業數量眾多,這其中主要是因為有一大部分儲電企業脫胎于傳統的電池產業,其中尤以鋰電池廠商為代表,這些傳統的新儲能公司們實力雄厚,無論是資金實力、行業資源、還是企業領導人的社會和政府背景等等,都決定了他們可以牢牢掌控儲能市場的話語權。而以相變儲熱為代表的儲熱公司們,基本都是新生企業,力量微薄,難以在儲能市場產生導向性影響。
第二,電儲能技術的應用場景更為成熟,其中尤以鋰電池為例,其可以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多元的成熟市場,這決定了鋰電池儲能廠商的經濟競爭力。而儲熱技術的應用場景雖然也足夠多元,但當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基礎市場支撐,無論是在供暖、工業蒸汽、余熱回收等市場,都尚不足夠成熟。市場的成熟度不高決定了儲熱的玩家群體發展太慢,直至今天,在蓄熱市場掘金的企業數量仍然較為有限。
第三,電儲能領域上至政府、專家,下至產業鏈企業,在各類協會、聯盟、機構和行業巨頭的推動下,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能夠統一發聲,表達行業訴求。而反觀儲熱領域,圈子小,企業少,為儲熱發聲的領導專家少,即便在這樣一個初級階段,儲熱行業的產業鏈從業者們也未能在行業內部形成充分的凝聚力,不能合力推動儲熱市場的發展,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儲熱領域缺失一個牽頭的組織或機構,一個有政府和社會影響力的帶頭人。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沒有足夠多的玩家進入儲熱領域,儲熱看似廣闊的市場空間就難以得到充分激活和釋放,而要吸引足夠多的玩家進入,市場又必須被資本充分發掘到。這顯然需要足夠大的外部力量去推動,去激發這一市場,這些外部力量是什么?正是行業的呼聲、輿論的引導、對政策層面的影響,對資本市場的滲透,而這些,也正是電儲能具備而儲熱所缺失的。
1儲熱玩家的孤獨和焦慮
能源的利用形式包括電和熱兩種,儲能也因之覆蓋了儲電和儲熱兩大領域,但當下提及儲能,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儲電,能想到儲熱的人實屬鳳毛麟角。
每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儲能會議不勝枚舉,但幾乎所有會議的議題都被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電化學儲能技術為代表的儲電話題所占領,鮮有的幾個儲熱方向的議題,也時常因沒有幾個聽眾而被置于尷尬境地。
儲熱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愛能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智勇曾在某次會議上調侃道,“每次參加儲能的各種會議,我都有一絲孤單感,環顧四周,基本上都是做電化學儲能的企業”。
曾志勇說出了幾乎所有儲熱玩家同樣的孤獨。而除此之外,儲能行業對儲熱的認知偏見亦非常明顯。
“在儲能行業,依然有人對儲電技術和儲熱技術存在認知偏見,認為前者優于后者。”相變蓄熱的代表性企業江蘇啟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鈜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道。
“儲熱的聲音太微弱了,在看起來非常火爆的儲能市場,你幾乎聽不到儲熱的聲音,更很難聽到哪些政府領導和行業專家公開為儲熱發聲,他們并不怎么關心儲熱。”
某不愿具名的電蓄熱技術公司的總經理張某談到這點,顯得有些委屈和焦慮,“前幾年我們也會去參加一些儲能的會議,但這兩年就不去了,去了很受冷落,沒什么勁。”
2儲熱應用場景多元 市場廣闊
“儲熱作為儲能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低成本、壽命長、容量大、環保無污染等諸多優點,同電化學儲能相比,熱儲能大規模應用的歷史更長,范圍也更廣泛。儲能行業不能僅關注于電化學儲能,而應深挖各種儲能方式的潛力,因地制宜發展儲能,促進行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王鈜說道。
王鈜所說的百花齊放今天依然未曾出現,但這并不是因為儲熱沒有市場,相反,儲熱的市場空間理論上并不比儲電小。在解決棄風棄光、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參與電網調峰等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綜合能源服務等電儲能的主戰場,儲熱技術均有應用價值和市場空間。除此之外,儲熱技術在電供暖、電供熱、工業余熱回收等熱能利用市場,擁有儲電技術無法參與的應用場景。
儲能行業專家、英國伯明翰大學儲能研究中心主任丁玉龍此前也說道,“在我國每年消耗的約40億噸標煤的能源中,超過50%被浪費掉了,其中大部分是以余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所以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部分能源需求可以通過采用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解決,儲能特別是儲熱技術在未來節能增效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
3孤獨溯源:三個主要原因
一面是廣闊而極具潛力的市場空間,另一面是幾家孤獨無助前行的儲熱企業,這看起來是極不符合邏輯的一種畸形搭配。
在儲能的大市場中,儲熱玩家們被邊緣化已成共識,而究其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儲電行業企業數量眾多,這其中主要是因為有一大部分儲電企業脫胎于傳統的電池產業,其中尤以鋰電池廠商為代表,這些傳統的新儲能公司們實力雄厚,無論是資金實力、行業資源、還是企業領導人的社會和政府背景等等,都決定了他們可以牢牢掌控儲能市場的話語權。而以相變儲熱為代表的儲熱公司們,基本都是新生企業,力量微薄,難以在儲能市場產生導向性影響。
第二,電儲能技術的應用場景更為成熟,其中尤以鋰電池為例,其可以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多元的成熟市場,這決定了鋰電池儲能廠商的經濟競爭力。而儲熱技術的應用場景雖然也足夠多元,但當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基礎市場支撐,無論是在供暖、工業蒸汽、余熱回收等市場,都尚不足夠成熟。市場的成熟度不高決定了儲熱的玩家群體發展太慢,直至今天,在蓄熱市場掘金的企業數量仍然較為有限。
第三,電儲能領域上至政府、專家,下至產業鏈企業,在各類協會、聯盟、機構和行業巨頭的推動下,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能夠統一發聲,表達行業訴求。而反觀儲熱領域,圈子小,企業少,為儲熱發聲的領導專家少,即便在這樣一個初級階段,儲熱行業的產業鏈從業者們也未能在行業內部形成充分的凝聚力,不能合力推動儲熱市場的發展,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儲熱領域缺失一個牽頭的組織或機構,一個有政府和社會影響力的帶頭人。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沒有足夠多的玩家進入儲熱領域,儲熱看似廣闊的市場空間就難以得到充分激活和釋放,而要吸引足夠多的玩家進入,市場又必須被資本充分發掘到。這顯然需要足夠大的外部力量去推動,去激發這一市場,這些外部力量是什么?正是行業的呼聲、輿論的引導、對政策層面的影響,對資本市場的滲透,而這些,也正是電儲能具備而儲熱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