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擴大新能源汽車需求,政府工作報告與“新基建”也都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列為重要基礎設施工作。政策推動、市場呼喚,都在為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鋪路”。
與乘用車、客運商用車的電動化迅速之勢相比,貨運重型卡車(下稱“重卡”)的電動化剛剛起步,顯然慢了一大截。
然而事實上,重型卡車因油耗和排放量巨大,已成為當下各地治污空氣污染的重頭戲。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提升和各種應用模式的成熟,具有先天環保優勢的電動重卡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新基建”推動下,電動重卡也將迎來發展“風口”。
重卡污染治理亟待探新路 電動化成可選解決方案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十余年來,新能源商用車與乘用車并行,但發展的前半程仍以客車為主流,重型卡車的電動化可以說是剛起步。在藍天保衛戰政策的推動下,城市短途運輸和特殊運輸場景應用的卡車逐步得到發展,新能源卡車成為當下汽車產業最關注的領域之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表示。
目前我國重卡總量接近1000萬輛,不但帶來了大量的石油消耗,也造成了巨大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
李駿給出一組數據:我國交通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20%,其中,卡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乘用車排放量的57%。
與此同時,卡車運輸線路密集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已成全國空氣污染重災區。
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目前柴油貨車數量約為15萬輛,僅占全省機動車保有量的5%左右。但這5%的柴油貨車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占全省機動車排放量的67%和88%。
“100萬臺重卡實現電動化,就相當于減少2億輛乘用車的顆粒物排放,假設中國全部重卡實現電動化,將帶來接近3萬度電的電力消費增加,將大大促進新能源消納。”中電投融和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鵬分析。
經濟與環保優勢兼具 獲港口、礦山應用場景認可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指出,在一些非道路特定場景,例如港口車、工程車或是自卸車,有固定的行車路線和特定需要,很適合電動重卡發揮優勢。
凱博易控車輛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博易控”)卡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杜康斌告訴記者,復雜路況更能發揮電動重卡的優勢。他舉例道,在港口、礦山、坑口電廠等場景,重卡低速運行,行駛里程有限,路線比較固定,充電也較為方便。事實上,在這些區域電動重卡已開始逐漸擴大應用。
在經濟效益上,安慶衡算了一筆賬:目前傳統燃油重卡售價約40萬元,電動重卡售價約100萬元,但后者使用成本較低,在使用周期內可以實現平衡。隨著技術進步與量產化,預計到2025年左右,電動重卡購買和使用成本將與傳統燃油車相當。
“電動重卡因沒有燃油支出,只需要一周或者半個月充一次電,兩年左右就可以收回與購買柴油重卡的差價。”杜康斌指出,綜合考慮車輛購置成本、充電與燃油價格差價、維修保養成本,電動重卡的經濟價值比傳統燃油重卡高出15%,此外,電動重卡還可降低駕駛難度和勞動強度。
陜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非公路礦用車的企業,該公司總工程師牟均發結合實踐經驗,現在對使用電動重卡的態度非常積極:“礦區道路條件很差,燃油重卡的換擋操作不順利,司機在坡道上不敢換擋,換成電動重卡后,動力不中斷,測試下來效果很不錯,我們也愿意使用電動重卡。”
“產品真正被市場和應用方所接受,一定是有價值的。重卡的電動化就要既讓應用戶看到經濟價值,也要讓社會看到生態環保價值。”杜康斌表示,電動重卡在礦山、坑口電廠等場景與綠色礦山“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不謀而合,在節能減排、提高礦山開采安全和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新基建”提供技術“風口” 2021年或出現規模化窗口期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前,我國電動重卡市場發展非常緩慢,年產銷規模僅不足千輛,2019年銷量也只有五千輛,在重卡總量中占比微乎其微。
究其發展瓶頸,記者采訪發現,一方面,電動重卡由于載重量大,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而長途運輸對卡車動力電池續航里程有較高的要求,動力電池的重量也會增加卡車的能耗負擔;另一方面,目前電動卡車采用的驅動系統仍存在換擋動力中斷、換擋沖擊、傳動效率低及可靠性差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影響了電動卡車在復雜使用環境中的推廣及應用。
在采訪過程中,受訪企業和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市場規模較小,但在重卡領域,需要的是技術先行,而不是規模先行。
“未來汽車也許有很多變化,但是有一個不變,那就是電動化。在動力端,電驅動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新能源驅動系統的重心聚焦在傳動。重型商用車純電驅動產品的競爭,到最后還是高效、高可靠傳動技術的競爭。”凱博易控董事長郝慶軍表示。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向陽表示贊同。在他看來,電池、電機、電控之外,商用車領域更需同步將電驅研發重視起來。他認為雙電機驅動系統可有助于化解重卡電動化的部分挑戰:“eDMT(electricDualMotorTransmission)驅動系統特別適合電動重型商用車,系統總成效率達到94%以上,可以解決大功率、高效率的問題,高效換擋可以解決可靠性問題。而且既可以雙電機工作也可以單電機工作,即使某一個電機出現了故障,也可以正常運行。”
展望未來,安慶衡表示,“新基建”對電動卡車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5G+電動+智能新型卡車是電動卡車的發展前景。
“在非道路上利用無人駕駛,可降低人力成本,但這對驅動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電動重卡在一些場景已經開始應用,接下來企業和研發機構要在電驅模和電池方面應下更大工夫。”安慶衡預計,明年電動重卡在國際市場上或將迎來規模化的時間窗口。
與乘用車、客運商用車的電動化迅速之勢相比,貨運重型卡車(下稱“重卡”)的電動化剛剛起步,顯然慢了一大截。
然而事實上,重型卡車因油耗和排放量巨大,已成為當下各地治污空氣污染的重頭戲。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提升和各種應用模式的成熟,具有先天環保優勢的電動重卡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新基建”推動下,電動重卡也將迎來發展“風口”。
重卡污染治理亟待探新路 電動化成可選解決方案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十余年來,新能源商用車與乘用車并行,但發展的前半程仍以客車為主流,重型卡車的電動化可以說是剛起步。在藍天保衛戰政策的推動下,城市短途運輸和特殊運輸場景應用的卡車逐步得到發展,新能源卡車成為當下汽車產業最關注的領域之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表示。
目前我國重卡總量接近1000萬輛,不但帶來了大量的石油消耗,也造成了巨大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
李駿給出一組數據:我國交通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20%,其中,卡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乘用車排放量的57%。
與此同時,卡車運輸線路密集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已成全國空氣污染重災區。
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目前柴油貨車數量約為15萬輛,僅占全省機動車保有量的5%左右。但這5%的柴油貨車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占全省機動車排放量的67%和88%。
“100萬臺重卡實現電動化,就相當于減少2億輛乘用車的顆粒物排放,假設中國全部重卡實現電動化,將帶來接近3萬度電的電力消費增加,將大大促進新能源消納。”中電投融和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鵬分析。
經濟與環保優勢兼具 獲港口、礦山應用場景認可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指出,在一些非道路特定場景,例如港口車、工程車或是自卸車,有固定的行車路線和特定需要,很適合電動重卡發揮優勢。
凱博易控車輛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博易控”)卡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杜康斌告訴記者,復雜路況更能發揮電動重卡的優勢。他舉例道,在港口、礦山、坑口電廠等場景,重卡低速運行,行駛里程有限,路線比較固定,充電也較為方便。事實上,在這些區域電動重卡已開始逐漸擴大應用。
在經濟效益上,安慶衡算了一筆賬:目前傳統燃油重卡售價約40萬元,電動重卡售價約100萬元,但后者使用成本較低,在使用周期內可以實現平衡。隨著技術進步與量產化,預計到2025年左右,電動重卡購買和使用成本將與傳統燃油車相當。
“電動重卡因沒有燃油支出,只需要一周或者半個月充一次電,兩年左右就可以收回與購買柴油重卡的差價。”杜康斌指出,綜合考慮車輛購置成本、充電與燃油價格差價、維修保養成本,電動重卡的經濟價值比傳統燃油重卡高出15%,此外,電動重卡還可降低駕駛難度和勞動強度。
陜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非公路礦用車的企業,該公司總工程師牟均發結合實踐經驗,現在對使用電動重卡的態度非常積極:“礦區道路條件很差,燃油重卡的換擋操作不順利,司機在坡道上不敢換擋,換成電動重卡后,動力不中斷,測試下來效果很不錯,我們也愿意使用電動重卡。”
“產品真正被市場和應用方所接受,一定是有價值的。重卡的電動化就要既讓應用戶看到經濟價值,也要讓社會看到生態環保價值。”杜康斌表示,電動重卡在礦山、坑口電廠等場景與綠色礦山“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不謀而合,在節能減排、提高礦山開采安全和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新基建”提供技術“風口” 2021年或出現規模化窗口期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前,我國電動重卡市場發展非常緩慢,年產銷規模僅不足千輛,2019年銷量也只有五千輛,在重卡總量中占比微乎其微。
究其發展瓶頸,記者采訪發現,一方面,電動重卡由于載重量大,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而長途運輸對卡車動力電池續航里程有較高的要求,動力電池的重量也會增加卡車的能耗負擔;另一方面,目前電動卡車采用的驅動系統仍存在換擋動力中斷、換擋沖擊、傳動效率低及可靠性差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影響了電動卡車在復雜使用環境中的推廣及應用。
在采訪過程中,受訪企業和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市場規模較小,但在重卡領域,需要的是技術先行,而不是規模先行。
“未來汽車也許有很多變化,但是有一個不變,那就是電動化。在動力端,電驅動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新能源驅動系統的重心聚焦在傳動。重型商用車純電驅動產品的競爭,到最后還是高效、高可靠傳動技術的競爭。”凱博易控董事長郝慶軍表示。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向陽表示贊同。在他看來,電池、電機、電控之外,商用車領域更需同步將電驅研發重視起來。他認為雙電機驅動系統可有助于化解重卡電動化的部分挑戰:“eDMT(electricDualMotorTransmission)驅動系統特別適合電動重型商用車,系統總成效率達到94%以上,可以解決大功率、高效率的問題,高效換擋可以解決可靠性問題。而且既可以雙電機工作也可以單電機工作,即使某一個電機出現了故障,也可以正常運行。”
展望未來,安慶衡表示,“新基建”對電動卡車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5G+電動+智能新型卡車是電動卡車的發展前景。
“在非道路上利用無人駕駛,可降低人力成本,但這對驅動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電動重卡在一些場景已經開始應用,接下來企業和研發機構要在電驅模和電池方面應下更大工夫。”安慶衡預計,明年電動重卡在國際市場上或將迎來規模化的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