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先回顧兩個行業媒體熱點:
1、華能2887MW三北大基地大捆招標:昨天(12月15日)華能發布“華能高龍山二期等十九個風電項目第二批(1、4、5、6標段)1375MW風機集中預招標中標候選人公示,三一重能拿下900MW,結果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其中標1上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一期上都風場600MW風電工程投標單價約為3101元/千瓦(含塔筒,項目要求單機容量4.0MW及以上機型葉輪直徑155m及以上,標1);第5標和第7標同樣是投標最低價;5天前,12月10日,標7(遼寧鐵嶺寶力風電項目)中標候選人公示,三一重能預中標,項目容量150MW,中標價格3705元/kW,該標段同樣為項目的最低價。至此,三一重能在華能2887MW的項目中中標1050MW,占比達到36.37%。
2、國電投2019年烏蘭察布6000MW招標:2019年4月,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烏蘭察布風電基地一期600萬千瓦示范項目風機(機型>3.0MW)招標中標結果公布,上海電氣以3179元/kw的低價中標1400MW,刷新中國陸上風電中標容量之最,當時,第二名的中標價格3600元/kw左右,高出第一名低價400元/kw左右。
如果說一年前上海電氣的超低價(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中標最大單體容量項目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試水,那么今天華能2887 MW招標三一重能中標1050MW則是風電投資企業的必選之舉。
三一低價中標:是攪局,還是技術實力體現?
在今天看來,三一的低價在華能2887MW中中標率高達36.37%,回到幾年前絕對給他戴上一頂“低價攪局”的帽子,因為2019年三一的風機年度裝機排名尚未進入前十,無論怎么解釋,絕對的低價攪局分子。但我們行業懂行的部分兄弟可能不太了解,三一重能2019年的利潤率卻是排名行業第二,所以說,三一是攪局者也在情理之中。但你規模做的大,不一定做的精(利潤率)。銷售100億元的利潤不一定能達到銷售20億元的利潤總額,為什么這么厲害,根據我個人了解,三一重能在技術研發,產能交付和服務方面在行業的低調鮮為人知:
1,論產品:同樣4.X-5MW的風機,三一機艙總量125Ton,秒殺行業同樣的產品輕20Ton;首創4.X-5MW箱變置頂(當然這項技術還有同行在質疑),這項技術被很多同行詬病,但三一就敢干,加上箱變135Ton,比正常的雙饋4.XMW風機還輕;同樣3.X系列風機塔筒,同樣的風況條件,塔筒總量輕20Ton以上;論配置,基本60%以上的核心大部件都是行業高配;
2,論交付,2020年交付近1500臺(未經證實),平均交付的風機單機容量2.7-2.8MW左右,而主機的生產線就北京昌平南口一條生產線,是不是大家覺得很詫異呢?葉片三個生產基地,2020年自產外還外銷100多套葉片(我是做葉片出身的,我能理解)。
3,論供應鏈:主軸,增速機,軸承等核心大部件都是外購,在主機品牌如此劣勢的情況下,居然保證了近1500套的生產,是不是個奇跡呢?
再看運達,兩年前,當年裝機排名8名開外,而今前四之列,今年的交付也是1400臺左右,其風機得到了包括華能,中廣核,三峽,中節能等央企客戶的贊譽和捧場,在這些客戶的市場占有率中都是名列前茅,而在2018-2019年的招標中,同樣也是低價中標,也算是2019年的風電主機的一匹黑馬,時間證明,黑馬有時候并不是靠偏門贏得市場。
從運達,到上海電氣,到海裝,到中車,到東汽,全國各地的生產基地都是近兩位數,如果說是同樣的交付數量,那產能效率高低如何可想而知,對比其他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也相當明了。如果說三一是低價攪局,作為民營企業,如果不掙錢,企業怎么生存呢,企業的利潤是第一要務,何況還計劃要上市。
平價風電時代的使命:迫使行業選擇低成本高性能風機
風電的去補貼時代來臨,就意味著風電行業的投資理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過去有補貼的時候,買誰的風機都可以,因為有補貼,風資源條件較好,在投資收益線上高很多,選擇的余地很大,風機供應商的選擇理由有很多,但是今天不一樣,首先是價格,單位千瓦造價決定了項目能否開發,性能再好,風機價格高到不能達到投資收益最底線要求,風電開發商沒有選擇余地。
舉個簡單例子:你今天購買交通工具,就這么多錢,還要一臺小汽車,你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價格低于你手中的錢,功能都具備,你才可能選購,當然前提必須是滿足小汽車的各項基本技術要求。對于風機而言,最高20-25年的壽命,再高的可靠性,再好的發電性能,壽命終止意味著產品性能過剩,研發生產符合平價時代需求的低價風機是風機產業的新目標,在風機壽命終結的同時,性能也同時終結,這才是王道。
簡單案例,同規格日本汽車和德國汽車,日本車便宜。但從使用性能上說,作為交通工具,汽車滿足性能即可,滿足標準即可,所以日本汽車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而德國汽車雖然是安全和可靠的代名詞,但性能的過剩就意味著價格的高昂,最終在市場面前也不得不低頭降價適應潮流,同性能同價格(這個比例有點low,但是大致意思我想大家都懂)。因此,在平價時代,品牌的選擇將會發生改變,在同質化的風機市場條件下,選擇低成本高性能風機將是必然趨勢。
低價不是攪局,而是風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華能第二批公布的項目,中標單位除了三一重能外,其余中車,運達與明陽,都是低價中標。低價中標有時候覺得是個很low的代名詞,但風機技術發展到今天,因為沒有根本性的技術革命,無論直驅,雙饋還是半直驅,其產品性能都沒有根本性的差異,除價格外,差異就在可靠性(質量),交付與后期服務,低價是趨勢,未來風機的供應商逐步要去品牌化,而是性價比,在性能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價格就是第一指標。質量能保證嗎?當然,大家對三一,運達的低價中標交付質量表示懷疑,這一點我也表示懷疑。因為在低于同行300-500元/kw的價格形勢下,還能保證質量,能做到嗎?質量能不能保證,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留給客戶做判斷,不管怎么說,客戶選擇低價,也不是一時沖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綜合評估,尤其是選擇三一這樣排名十名開外的供應商,球哥覺得風電客戶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有運達,也是這兩年的后起之秀,相比三一排名靠前而已。
堅持低價:未來風電(風機)才能競爭太陽能
本周召開的2020年中國水電發展論壇暨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上,水規總院院長鄭聲安透露:風電、光伏、水電“十四五”將不再做專項規劃,都包含在可再生能源規劃內。水規總院是國家能源局指定的風電光伏規劃智庫單位,其指導意見某些時候就代表了國家能源管理部門的政策導向。
為什么風光規劃不再單獨專項制定,原因何在?主要是基于國家能源局不想大包大攬,踐行國家層面放管服改革,更重要的是讓水電、風電、光電充分競爭,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讓企業選擇更低價格的電源。這也就意味著水,風,光的電價誰有競爭力誰就多發展。毋庸置疑,無論是度電成本還是單位千瓦造價而言,風電目前都高于太陽能光伏而言,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風電行業本身如還不敏銳的注意到這一規劃的變化,風電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風電的未來把握在風電人自己手中,在降本的道路上,兄弟們只有不停狂奔才能走得更遠!
(文中涉及到三一重能的有些材料是基于作者基于各方零零散散的信息獲取,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同仁給予澄清為是)
1、華能2887MW三北大基地大捆招標:昨天(12月15日)華能發布“華能高龍山二期等十九個風電項目第二批(1、4、5、6標段)1375MW風機集中預招標中標候選人公示,三一重能拿下900MW,結果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其中標1上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一期上都風場600MW風電工程投標單價約為3101元/千瓦(含塔筒,項目要求單機容量4.0MW及以上機型葉輪直徑155m及以上,標1);第5標和第7標同樣是投標最低價;5天前,12月10日,標7(遼寧鐵嶺寶力風電項目)中標候選人公示,三一重能預中標,項目容量150MW,中標價格3705元/kW,該標段同樣為項目的最低價。至此,三一重能在華能2887MW的項目中中標1050MW,占比達到36.37%。
2、國電投2019年烏蘭察布6000MW招標:2019年4月,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烏蘭察布風電基地一期600萬千瓦示范項目風機(機型>3.0MW)招標中標結果公布,上海電氣以3179元/kw的低價中標1400MW,刷新中國陸上風電中標容量之最,當時,第二名的中標價格3600元/kw左右,高出第一名低價400元/kw左右。
如果說一年前上海電氣的超低價(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中標最大單體容量項目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試水,那么今天華能2887 MW招標三一重能中標1050MW則是風電投資企業的必選之舉。
三一低價中標:是攪局,還是技術實力體現?
在今天看來,三一的低價在華能2887MW中中標率高達36.37%,回到幾年前絕對給他戴上一頂“低價攪局”的帽子,因為2019年三一的風機年度裝機排名尚未進入前十,無論怎么解釋,絕對的低價攪局分子。但我們行業懂行的部分兄弟可能不太了解,三一重能2019年的利潤率卻是排名行業第二,所以說,三一是攪局者也在情理之中。但你規模做的大,不一定做的精(利潤率)。銷售100億元的利潤不一定能達到銷售20億元的利潤總額,為什么這么厲害,根據我個人了解,三一重能在技術研發,產能交付和服務方面在行業的低調鮮為人知:
1,論產品:同樣4.X-5MW的風機,三一機艙總量125Ton,秒殺行業同樣的產品輕20Ton;首創4.X-5MW箱變置頂(當然這項技術還有同行在質疑),這項技術被很多同行詬病,但三一就敢干,加上箱變135Ton,比正常的雙饋4.XMW風機還輕;同樣3.X系列風機塔筒,同樣的風況條件,塔筒總量輕20Ton以上;論配置,基本60%以上的核心大部件都是行業高配;
2,論交付,2020年交付近1500臺(未經證實),平均交付的風機單機容量2.7-2.8MW左右,而主機的生產線就北京昌平南口一條生產線,是不是大家覺得很詫異呢?葉片三個生產基地,2020年自產外還外銷100多套葉片(我是做葉片出身的,我能理解)。
3,論供應鏈:主軸,增速機,軸承等核心大部件都是外購,在主機品牌如此劣勢的情況下,居然保證了近1500套的生產,是不是個奇跡呢?
再看運達,兩年前,當年裝機排名8名開外,而今前四之列,今年的交付也是1400臺左右,其風機得到了包括華能,中廣核,三峽,中節能等央企客戶的贊譽和捧場,在這些客戶的市場占有率中都是名列前茅,而在2018-2019年的招標中,同樣也是低價中標,也算是2019年的風電主機的一匹黑馬,時間證明,黑馬有時候并不是靠偏門贏得市場。
從運達,到上海電氣,到海裝,到中車,到東汽,全國各地的生產基地都是近兩位數,如果說是同樣的交付數量,那產能效率高低如何可想而知,對比其他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也相當明了。如果說三一是低價攪局,作為民營企業,如果不掙錢,企業怎么生存呢,企業的利潤是第一要務,何況還計劃要上市。
平價風電時代的使命:迫使行業選擇低成本高性能風機
風電的去補貼時代來臨,就意味著風電行業的投資理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過去有補貼的時候,買誰的風機都可以,因為有補貼,風資源條件較好,在投資收益線上高很多,選擇的余地很大,風機供應商的選擇理由有很多,但是今天不一樣,首先是價格,單位千瓦造價決定了項目能否開發,性能再好,風機價格高到不能達到投資收益最底線要求,風電開發商沒有選擇余地。
舉個簡單例子:你今天購買交通工具,就這么多錢,還要一臺小汽車,你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價格低于你手中的錢,功能都具備,你才可能選購,當然前提必須是滿足小汽車的各項基本技術要求。對于風機而言,最高20-25年的壽命,再高的可靠性,再好的發電性能,壽命終止意味著產品性能過剩,研發生產符合平價時代需求的低價風機是風機產業的新目標,在風機壽命終結的同時,性能也同時終結,這才是王道。
簡單案例,同規格日本汽車和德國汽車,日本車便宜。但從使用性能上說,作為交通工具,汽車滿足性能即可,滿足標準即可,所以日本汽車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而德國汽車雖然是安全和可靠的代名詞,但性能的過剩就意味著價格的高昂,最終在市場面前也不得不低頭降價適應潮流,同性能同價格(這個比例有點low,但是大致意思我想大家都懂)。因此,在平價時代,品牌的選擇將會發生改變,在同質化的風機市場條件下,選擇低成本高性能風機將是必然趨勢。
低價不是攪局,而是風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華能第二批公布的項目,中標單位除了三一重能外,其余中車,運達與明陽,都是低價中標。低價中標有時候覺得是個很low的代名詞,但風機技術發展到今天,因為沒有根本性的技術革命,無論直驅,雙饋還是半直驅,其產品性能都沒有根本性的差異,除價格外,差異就在可靠性(質量),交付與后期服務,低價是趨勢,未來風機的供應商逐步要去品牌化,而是性價比,在性能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價格就是第一指標。質量能保證嗎?當然,大家對三一,運達的低價中標交付質量表示懷疑,這一點我也表示懷疑。因為在低于同行300-500元/kw的價格形勢下,還能保證質量,能做到嗎?質量能不能保證,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留給客戶做判斷,不管怎么說,客戶選擇低價,也不是一時沖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綜合評估,尤其是選擇三一這樣排名十名開外的供應商,球哥覺得風電客戶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有運達,也是這兩年的后起之秀,相比三一排名靠前而已。
堅持低價:未來風電(風機)才能競爭太陽能
本周召開的2020年中國水電發展論壇暨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上,水規總院院長鄭聲安透露:風電、光伏、水電“十四五”將不再做專項規劃,都包含在可再生能源規劃內。水規總院是國家能源局指定的風電光伏規劃智庫單位,其指導意見某些時候就代表了國家能源管理部門的政策導向。
為什么風光規劃不再單獨專項制定,原因何在?主要是基于國家能源局不想大包大攬,踐行國家層面放管服改革,更重要的是讓水電、風電、光電充分競爭,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讓企業選擇更低價格的電源。這也就意味著水,風,光的電價誰有競爭力誰就多發展。毋庸置疑,無論是度電成本還是單位千瓦造價而言,風電目前都高于太陽能光伏而言,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風電行業本身如還不敏銳的注意到這一規劃的變化,風電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風電的未來把握在風電人自己手中,在降本的道路上,兄弟們只有不停狂奔才能走得更遠!
(文中涉及到三一重能的有些材料是基于作者基于各方零零散散的信息獲取,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同仁給予澄清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