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翟亞男 北京報道
本月,國內外汽車芯片供應商紛紛發出漲價函。臺積電宣布提高晶圓代工價格,漲價幅度在25%;中芯國際全線漲價,其漲價幅度大約在15%—30%之間。同時,國外芯片巨頭瑞薩電子、恩智浦等已于年初宣布漲價。不僅如此,芯片原材料和下游封測價格也全面上漲,漲價幅度在10%—20%。
根據相關芯片代工廠發布的消息,目前上半年先進制程及成熟制程產能已被客戶全部預訂一空,多數代工廠都是在滿負荷運作,但芯片產能缺口依然較大。臺積電高管在最近兩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客戶為了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開始囤積芯片。今年初,國內的芯片訂單異常火爆,整個市場的需求爆發了近10次,到目前為止接獲的訂單數量已經超過3億顆。
芯片價格打滾上漲
原料短缺成本劇增
“今年原材料漲價太多了,都是翻倍的漲價,芯片半年內更是漲了4倍。之前裝修廠房、漲房租都挺過來了,但今年我們準備關門了。”深圳一家做電子產品的公司負責人劉先生表示。據了解,該公司一直使用一款意法半導體生產的stm32芯片,年初采購成本是12元左右,目前采購價最低已達到42元,而且還是缺貨狀態。國內有些經銷商之前屯了一批庫存,價格已經要到58元。
如果說這些小公司的現狀僅是冰山一角,那么從瑞薩電子的境況基本可以窺見目前這個行業的全貌。在年初向客戶發送的提價通知中,瑞薩電子表示,將調整電源管理IC等產品價格。瑞薩電子稱,由于原材料和包裝基板成本增加,擬上調部分模擬和電源產品價,且公司近期面臨庫存、成本增加壓力和產品運輸風險,不得不上調價格來保證這些產品得到持續的投入和生產。
2019年,聯合國將半導體最基礎的材料“沙子”定為“短缺材料”,沙子中所含的硅元素,是制造半導體器件的基礎材料,整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從“沙子到芯片”各個環節的漲價。據日前央視財經頻道報道,之前企業光刻膠采購量約為100多公斤,目前僅能買到10—20公斤。
原材料上漲使得晶圓片緊缺成為常態。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占據了全球先進制程晶圓代工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目前臺積電的產能已出現“秒光”情況,訂單排到了2022年年底。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更是表示,2020年以來,晶圓代工價格已調漲30—40%,且供需持續吃緊,漲價將會一直持續,2022年產能早被客戶預訂一空,現在已開始啟動2023年的預訂。
此前投資過于保守
國產替代剛剛起步
此次受短缺影響的芯片之一就是MCU,國際MCU芯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記者了解到,作為“多點控制單元”,MCU廣泛應用于汽車的車窗控制、雨刷控制、座位調節、空調及影音系統中,一輛傳統汽車需要70顆以上的MCU芯片,智能汽車的需求量甚至要超過300顆。根據英飛凌公布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的半導體單車價值量超過700美元,接近傳統燃油汽車的2倍。而未來高等級L4以上的半導體單車價值量將會超過1000美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次的芯片危機雖然有疫情影響的因素,但其實更大一部分因素是芯片行業產能投資有些過于保守了。相比于消費類MCU,車用MCU對于可靠性、穩定性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工作溫度范圍、通信能力、低功耗、安全機制等維度,并且基于對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以及對零部件長期穩定工作的要求,也對汽車芯片供應商形成了一定的技術門檻。
“MCU主要分為消費、工業控制、車規三大類,目前三個品類全部爆缺。汽車MCU用量是有大幅提升,但相對于消費電子和工業控制,車規級MCU的需求量相對較小。”航順CEO劉吉平表示,“中國芯片創業者比較務實,基本上先從需求量大的消費類芯片切入,逐步往高端邁進。隨著車用芯片需求量的爆發,目前已經基本到了進入高端的時間點。”但他同時指出,車規級MCU的價格高、毛利高,但門檻也高,真正進入整車廠的周期會比較長。
“此番缺芯讓很多芯片公司邁向了車規級產品的研發。但短期內,已經量產或正在研發的公司廣告效應大于實際出貨效應。整車廠采用一款芯片,不僅關注芯片本身的性能指標,還要考量芯片公司的產能供給量、產品穩定性、ISO質量認證之類相關因素。”航順CTO王翔認為。在他看來,1至2年內有望突破國產MCU在整車廠的高端應用,屆時不僅可進入車窗、雨刷等應用領域,還有可能打入車輛的中控系統。
新增企業暴增3倍
獨角獸公司顯現
面對芯片短缺的困境,我國正致力于突破技術封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規模擴大這兩大因素的影響下,2021年我國芯片行業進入全面爆發期。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注冊芯片相關企業數較去年同期增長302%。該領域投資額近4898億元,簽約芯片項目216個。
在這之中,人工智能芯片企業地平線受到各方關注。地平線推出的車規級AI芯片被業內稱作“中國第一芯”,是國內唯一一家實現汽車智能芯片前裝量產的企業。高瓴創投、五源資本、國泰君安國際、長城、上汽等均出現在其投資人名單中。天風證券表示,從中長期維度上,“國產替代”是當下時點的板塊邏輯,“國產替代”下的“成長性”優于“周期性”考慮。
據了解,地平線量產的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芯片量產零的突破,現已公布搭載地平線征程2芯片的有長安UNI-T、奇瑞螞蟻、智己汽車、長安UNI-K、廣汽埃安AION Y、東風嵐圖Free、江淮汽車思皓QX、廣汽傳祺GS4 Plus、上汽大通MAXUS MIFA概念車9款車型。該公司高層向記者確認,已經開始交付產品的地平線目前已經具備了造血能力,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該公司將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一是繼續擴張市場,2021年完成100萬套交付的目標,2022年爭取完成300萬套交付;其二是尋找機會,最快在2年內于科創板上市。
一張張漲價函如雪片般飛來,這對整車企業來說是不小的壓力,但對芯片公司來說就是無形的動力。如今芯片行業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產替代過程中最先出線的那個,說不定就將成為下一個“寧德時代”。
本月,國內外汽車芯片供應商紛紛發出漲價函。臺積電宣布提高晶圓代工價格,漲價幅度在25%;中芯國際全線漲價,其漲價幅度大約在15%—30%之間。同時,國外芯片巨頭瑞薩電子、恩智浦等已于年初宣布漲價。不僅如此,芯片原材料和下游封測價格也全面上漲,漲價幅度在10%—20%。
根據相關芯片代工廠發布的消息,目前上半年先進制程及成熟制程產能已被客戶全部預訂一空,多數代工廠都是在滿負荷運作,但芯片產能缺口依然較大。臺積電高管在最近兩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客戶為了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開始囤積芯片。今年初,國內的芯片訂單異常火爆,整個市場的需求爆發了近10次,到目前為止接獲的訂單數量已經超過3億顆。
芯片價格打滾上漲
原料短缺成本劇增
“今年原材料漲價太多了,都是翻倍的漲價,芯片半年內更是漲了4倍。之前裝修廠房、漲房租都挺過來了,但今年我們準備關門了。”深圳一家做電子產品的公司負責人劉先生表示。據了解,該公司一直使用一款意法半導體生產的stm32芯片,年初采購成本是12元左右,目前采購價最低已達到42元,而且還是缺貨狀態。國內有些經銷商之前屯了一批庫存,價格已經要到58元。
如果說這些小公司的現狀僅是冰山一角,那么從瑞薩電子的境況基本可以窺見目前這個行業的全貌。在年初向客戶發送的提價通知中,瑞薩電子表示,將調整電源管理IC等產品價格。瑞薩電子稱,由于原材料和包裝基板成本增加,擬上調部分模擬和電源產品價,且公司近期面臨庫存、成本增加壓力和產品運輸風險,不得不上調價格來保證這些產品得到持續的投入和生產。
2019年,聯合國將半導體最基礎的材料“沙子”定為“短缺材料”,沙子中所含的硅元素,是制造半導體器件的基礎材料,整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從“沙子到芯片”各個環節的漲價。據日前央視財經頻道報道,之前企業光刻膠采購量約為100多公斤,目前僅能買到10—20公斤。
原材料上漲使得晶圓片緊缺成為常態。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占據了全球先進制程晶圓代工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目前臺積電的產能已出現“秒光”情況,訂單排到了2022年年底。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更是表示,2020年以來,晶圓代工價格已調漲30—40%,且供需持續吃緊,漲價將會一直持續,2022年產能早被客戶預訂一空,現在已開始啟動2023年的預訂。
此前投資過于保守
國產替代剛剛起步
此次受短缺影響的芯片之一就是MCU,國際MCU芯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記者了解到,作為“多點控制單元”,MCU廣泛應用于汽車的車窗控制、雨刷控制、座位調節、空調及影音系統中,一輛傳統汽車需要70顆以上的MCU芯片,智能汽車的需求量甚至要超過300顆。根據英飛凌公布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的半導體單車價值量超過700美元,接近傳統燃油汽車的2倍。而未來高等級L4以上的半導體單車價值量將會超過1000美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次的芯片危機雖然有疫情影響的因素,但其實更大一部分因素是芯片行業產能投資有些過于保守了。相比于消費類MCU,車用MCU對于可靠性、穩定性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工作溫度范圍、通信能力、低功耗、安全機制等維度,并且基于對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以及對零部件長期穩定工作的要求,也對汽車芯片供應商形成了一定的技術門檻。
“MCU主要分為消費、工業控制、車規三大類,目前三個品類全部爆缺。汽車MCU用量是有大幅提升,但相對于消費電子和工業控制,車規級MCU的需求量相對較小。”航順CEO劉吉平表示,“中國芯片創業者比較務實,基本上先從需求量大的消費類芯片切入,逐步往高端邁進。隨著車用芯片需求量的爆發,目前已經基本到了進入高端的時間點。”但他同時指出,車規級MCU的價格高、毛利高,但門檻也高,真正進入整車廠的周期會比較長。
“此番缺芯讓很多芯片公司邁向了車規級產品的研發。但短期內,已經量產或正在研發的公司廣告效應大于實際出貨效應。整車廠采用一款芯片,不僅關注芯片本身的性能指標,還要考量芯片公司的產能供給量、產品穩定性、ISO質量認證之類相關因素。”航順CTO王翔認為。在他看來,1至2年內有望突破國產MCU在整車廠的高端應用,屆時不僅可進入車窗、雨刷等應用領域,還有可能打入車輛的中控系統。
新增企業暴增3倍
獨角獸公司顯現
面對芯片短缺的困境,我國正致力于突破技術封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規模擴大這兩大因素的影響下,2021年我國芯片行業進入全面爆發期。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注冊芯片相關企業數較去年同期增長302%。該領域投資額近4898億元,簽約芯片項目216個。
在這之中,人工智能芯片企業地平線受到各方關注。地平線推出的車規級AI芯片被業內稱作“中國第一芯”,是國內唯一一家實現汽車智能芯片前裝量產的企業。高瓴創投、五源資本、國泰君安國際、長城、上汽等均出現在其投資人名單中。天風證券表示,從中長期維度上,“國產替代”是當下時點的板塊邏輯,“國產替代”下的“成長性”優于“周期性”考慮。
據了解,地平線量產的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芯片量產零的突破,現已公布搭載地平線征程2芯片的有長安UNI-T、奇瑞螞蟻、智己汽車、長安UNI-K、廣汽埃安AION Y、東風嵐圖Free、江淮汽車思皓QX、廣汽傳祺GS4 Plus、上汽大通MAXUS MIFA概念車9款車型。該公司高層向記者確認,已經開始交付產品的地平線目前已經具備了造血能力,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該公司將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一是繼續擴張市場,2021年完成100萬套交付的目標,2022年爭取完成300萬套交付;其二是尋找機會,最快在2年內于科創板上市。
一張張漲價函如雪片般飛來,這對整車企業來說是不小的壓力,但對芯片公司來說就是無形的動力。如今芯片行業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產替代過程中最先出線的那個,說不定就將成為下一個“寧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