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鏈至少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組件、輔材、電站等主要環節,每一個環節又有少則三五家,多則數十家的參與者,任何一個環節的不平衡都能牽動整個行業。
去年以來,光伏行業百億元級別的擴產項目頻頻登場,“雙碳”目標的提出也進一步撩撥著資本市場的神經。上市光伏企業在一輪輪的融資中股價不斷被推升,讓“融資、擴產、股價上漲”的循環游戲得以延續,人人都成了這場資本盛宴的得利者。
行業前景向好毫無疑問,但行業的盲目擴產已經愈演愈烈,光伏行業“水桶腰”的格局越來越顯著。行業預測顯示,到今年底,國內硅片產能將超過360GW,電池產能將超過450GW,這不僅遠超硅料供應上限,也遠高于終端實際需求。
站在企業的角度,如果競爭對手擴產了,而自身不擴產,競爭對手就更有實力爭奪新的訂單;未來市場需求擴大了,自身跟不上,很有可能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在這樣的邏輯下,單獨一家企業都沒有改變行業的力量,但企業又不得不被裹挾著向前走。
這就像是每一家企業都列出了各自的生產函數,并據此找到了各自的最優解。然而,對每一家企業最優的解合起來并不構成行業整體的最優解。這就很像博弈論里的經典模型“囚徒困境”,只有合作才是行業效益最大化的路徑,但拒不合作只會導致資源的低效配置。
上述“囚徒困境”正是光伏行業內卷的表象之一,行業內卷的另一大表象就是垂直一體化的盛行。最近兩年,隆基股份在電池、組件環節屢次加碼,去年組件出貨量達到全球首位;其他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擁躉還有晶科、晶澳等。
垂直一體化布局的基本邏輯是企業為了保障自身供應鏈的安全,亦或者是為了吃干榨盡全產業鏈的利潤。由于部分企業搶跑一體化布局,這使得原先與其有采購關系的專業化廠商不安全感倍增,一旦對方斷供豈不影響我的生產?
于是,過去專業化布局的光伏企業也越來越向著全部或者部分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當下光伏技術迭代期,每家企業都有著不同的思路,都想著扶持各自的供應鏈或是技術標準,局部的過剩導致了全行業的整體過剩。
光伏當前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在于部分環節的毛利率過高,而頭部企業又不肯讓利。最近兩年,行業經驗一再推演了這一點,硅片毛利率高達30%,數百億資金涌入;玻璃短缺價格飆漲,大量資金涌入;現在硅料緊缺價格翻了近兩番,又造就了新產能的大舉攻入。
然而,光伏玻璃的命運已經驗證了瘋狂背后必然是一地雞毛。今年3月底,光伏玻璃報價由高點的42元/平方米直接縮水30%,到了現在,價格已經接近腰斬;連帶的,幾家主要光伏玻璃供應商的股價也幾近腰斬。
現今硅料短缺固然是一方面,但硅片龍頭攜貨自重,最近幾個月以來,調價頻率從一個月一次增至每半個月一次,上游施壓中游,而中游又向下游施壓,一旦有一天壓力傳導玩不下去了,恐怕又會迎來一場雪崩式的價格斷崖。下一個崩盤的會是誰,硅片?硅料?
在不久前的SNEC光伏展上,一家光伏龍頭企業的老總公開談到,當前供應鏈失衡有光伏從業者的責任,“明明這個環節已經不均衡了,我們卻還在投資,希望大家今后在投資評估方面更加精準一些,免得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或許,這是一個好的主意,但在實踐過程中,行業主管部門、協會、大企業、小企業,各方要承擔怎樣的行業責任都有待進一步理清。
去年以來,光伏行業百億元級別的擴產項目頻頻登場,“雙碳”目標的提出也進一步撩撥著資本市場的神經。上市光伏企業在一輪輪的融資中股價不斷被推升,讓“融資、擴產、股價上漲”的循環游戲得以延續,人人都成了這場資本盛宴的得利者。
行業前景向好毫無疑問,但行業的盲目擴產已經愈演愈烈,光伏行業“水桶腰”的格局越來越顯著。行業預測顯示,到今年底,國內硅片產能將超過360GW,電池產能將超過450GW,這不僅遠超硅料供應上限,也遠高于終端實際需求。
站在企業的角度,如果競爭對手擴產了,而自身不擴產,競爭對手就更有實力爭奪新的訂單;未來市場需求擴大了,自身跟不上,很有可能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在這樣的邏輯下,單獨一家企業都沒有改變行業的力量,但企業又不得不被裹挾著向前走。
這就像是每一家企業都列出了各自的生產函數,并據此找到了各自的最優解。然而,對每一家企業最優的解合起來并不構成行業整體的最優解。這就很像博弈論里的經典模型“囚徒困境”,只有合作才是行業效益最大化的路徑,但拒不合作只會導致資源的低效配置。
上述“囚徒困境”正是光伏行業內卷的表象之一,行業內卷的另一大表象就是垂直一體化的盛行。最近兩年,隆基股份在電池、組件環節屢次加碼,去年組件出貨量達到全球首位;其他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擁躉還有晶科、晶澳等。
垂直一體化布局的基本邏輯是企業為了保障自身供應鏈的安全,亦或者是為了吃干榨盡全產業鏈的利潤。由于部分企業搶跑一體化布局,這使得原先與其有采購關系的專業化廠商不安全感倍增,一旦對方斷供豈不影響我的生產?
于是,過去專業化布局的光伏企業也越來越向著全部或者部分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當下光伏技術迭代期,每家企業都有著不同的思路,都想著扶持各自的供應鏈或是技術標準,局部的過剩導致了全行業的整體過剩。
光伏當前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在于部分環節的毛利率過高,而頭部企業又不肯讓利。最近兩年,行業經驗一再推演了這一點,硅片毛利率高達30%,數百億資金涌入;玻璃短缺價格飆漲,大量資金涌入;現在硅料緊缺價格翻了近兩番,又造就了新產能的大舉攻入。
然而,光伏玻璃的命運已經驗證了瘋狂背后必然是一地雞毛。今年3月底,光伏玻璃報價由高點的42元/平方米直接縮水30%,到了現在,價格已經接近腰斬;連帶的,幾家主要光伏玻璃供應商的股價也幾近腰斬。
現今硅料短缺固然是一方面,但硅片龍頭攜貨自重,最近幾個月以來,調價頻率從一個月一次增至每半個月一次,上游施壓中游,而中游又向下游施壓,一旦有一天壓力傳導玩不下去了,恐怕又會迎來一場雪崩式的價格斷崖。下一個崩盤的會是誰,硅片?硅料?
在不久前的SNEC光伏展上,一家光伏龍頭企業的老總公開談到,當前供應鏈失衡有光伏從業者的責任,“明明這個環節已經不均衡了,我們卻還在投資,希望大家今后在投資評估方面更加精準一些,免得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或許,這是一個好的主意,但在實踐過程中,行業主管部門、協會、大企業、小企業,各方要承擔怎樣的行業責任都有待進一步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