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根據官方報道發生了多起風電事故,其中當以甘肅華家嶺西風電場“1.18”觸電事故損失最為慘痛。在事故中,造成了施工人員一死一傷,根據官方報告,事故原因為施工人員在高壓帶電作業中未使用安全工器具,釀成如此悲劇。除了這起事故以外,5月6日海南省東方市新龍鎮下通天村附近發生了一場風機著火事故,由于該風機所處位置風力較大,起火部位位置較高,這為消防隊員滅火造成了很大的難度,數小時后才將火勢熄滅。風電事故的“刷屏”讓人不僅去思考,我國風電“高質量”發展背后的隱疾。
對近年來的風電事故公告進行匯總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的風電事故類型比較集中,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分類:投產前期事故、投產后風機產品事故、投產后運維事故。投產前期的事故主要圍繞運輸及吊裝,近年來風機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之五年前已經實現大幅降低,主要源于近年來風電運輸技術的迭代以及專業風電運輸公司及團隊的大量涌現。但吊裝事故卻仍舊居高不下,且在搶裝期事故頻發,在搶裝期對于吊裝團隊來說時間非常緊迫,吊車完成某一項目之后大概率需要前往下一個風場為新的業主提供服務,在項目之間的空窗期內,吊車需要專業的保養及維護,以保證吊車在下一個風場作業中的施工表現,搶裝期內能夠提供給吊車進行維護保修的時間非常短暫,很多吊裝商在維護環節進行縮減,導致吊車超負荷運作,造成了事故產生的隱患。同時吊車的噸位及范圍強度有限,吊車的選擇需要與現場風速及施工強度相匹配,這也成為了多起吊車損壞事故的元兇。在風電場投運并網后風機自行損壞的事故類型中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老舊風場發生事故,第二種情況是新投運風場發生事故。老舊風場事故原因主要源自風電長投建時間過早,在當時相關政策及規章標準還不夠完善,在早期施工及運維過程中可能已經造成了事故隱患,同時老舊風場事故發生還可能會風機部件老化功能減退有關,對于老舊風場的運維難度比較大,很多風機部件發生損壞后維修更換的成本極高,甚至有些部件早就已經“重金難求”,對待此類老舊風場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以舊換新”、“以大換小”,對部分難以繼續投用的風場進行退役處理。新投運風場的所發生的事故在近幾年成為了現象級的行業話題,主要源于近年來我國的風機制造技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在此等技術條件下如果發生風機產品的自身事故,那么究其原因只能是因為降本和搶裝,導致產品本身質量折損。此類事故主要表現為風機塔筒、葉片等部件的外部受損,此類事故的發生場景大多數都是大風地區的大風天氣。其實極端天氣對風電機組造成損壞個別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在設計階段盡可能的提高風電機組對環境的適應力,進而提高機組在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在風機事故中當數投產后運維事故所造成后果最為慘重,因為此類事故產生的原因大都是運維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沒有滿足施工規程標準,危害了生命財產安全。而此類現象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則在于企業內部管理上出現疏忽,在施工人員上崗前沒有對施工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的培訓,使施工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對重要規章產生忽視,最后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無論風電事故究竟屬于何種類型,究其本質都是成本的問題,這個成本可以被理解為盈收的成本,同時也可以被理解為是時間上的成本。時至今日,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風電第一大國,可是實際上我國風電產業正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節點。對于開發商而言,風電的經濟效益很難實現真正的超過火電,投資建場的成本仍舊很高。對于整機商而言,市場在不斷縮減,下游產品價格仍舊很高,即使對下游零部件進行進一步壓縮成本,仍舊無法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對于下游產業而言更是苦不堪言,在風電觀察前幾日所整理的產業鏈一季報中可以看出,即使是葉片、塔筒此類風電下游產業的大宗,即使是葉片、塔筒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仍舊無法保證在降本潮中保住自身,生存狀態令人擔憂。在這樣的行業生態之下,風電企業對降本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強烈。而市場環境對企業造成的壓力勢必會影響一個又一個小的個體,這個“個體”可能是一個項目、一套機組甚至于生存于風電產業中的每個個人。市場的快速縮減,盈利的愈發艱難終會導致產品質量的縮水、項目質量的下降、管理成本的壓縮。近兩年內,行業中出現了個別企業超低價競標,根據競標價格進行分析竟看不到有何利潤空間,不用仔細分析就能看得出來,在低價的背后是成本的縮減,這勢必會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任何并非立足于制度和技術基礎上的進步,都只是表面的“進步”,在虛假的繁榮背后時刻隱藏著危險。風電企業為了保證企業自身的運轉和市場占有率,迫不得已采取低價策略,但是風電機組并非是一次性消費產品,每一個項目投運之后都伴隨著至少十年以上的運維和養護。在時間的見證下,優劣立顯。盲目追求低價,卻忽視了最關鍵的產品本身,只會使企業最終變得外強而中干。國家對風電產業目前階段的發展目標要求一直都是“高質量”發展。其質量之“高”并非是指年投建容量,而是指在盡可能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上的提升綠電產量及消納總量,同時增強風電的可靠性,使其能夠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獻力。行業中也存在很多“老牌”企業,多年來專注于自身產品的技術更迭,同時通過企業管理的進一步完善,探索著風電企業發展的新模式??赡軓谋砻嫔蟻砜?,此類企業的年投建容量總量并不“拔尖”,但多年以來行業龍頭地位從未被顛覆?!案咧屏俊焙汀案哔|量”一字之別卻差之千里,一種是為了未來的繁榮而積蓄潛力,一種是為了表面繁榮而“描眉畫眼”。一味追求總量而忽視發展的質量,就是在將每一個項目、每一套機組、每一個員工置身于危險之中。風電事故中只有少部分是“天災”,大部分都屬于“人禍”,勿以質量為代價,安全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