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能官宣:“儲能鋰電池市場正式進入0.5元/Wh時代”。
8月3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在高工光伏新型儲能大會宣布:今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價格同比降本約40%,儲能鋰電池市場正式進入0.5元/Wh時代。
這一發言在整個儲能行業都引起了一小波地震,要知道,0.5元/Wh的不含稅價格對很多電池生產廠商來說是虧本的。
而剛成立一年多的楚能是如何將成本壓到如此之低?
低價的背后究竟是實力的強勁還是在激烈行業內卷的背景下,采取“低價”手段,賠本賺吆喝,虧本拿訂單?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看下楚能的來歷。
01
汽車經銷商跨界造鋰電池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成立,總部設在湖北武漢。11月武漢基地開工,次年5月孝感生產基地開工,也是5月,首款“楚能一號”鋰電池在武漢發布,緊接著8月宜昌鋰電池產業園正式開工。
不到一年的時間,楚能就布局好了在湖北的三大生產基地——武漢,孝感,宜昌。
以如此快速度成長起來的背后必然少不了一個強大的靠山,楚能背后的靠山就是——恒信汽車集團。
恒信也是一家扎根于湖北的企業,他的老板就是出生在湖北宜昌且在湖北商界頗具知名度的富豪代德明。
80年代出生的代德明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加上自身敏銳的商機洞察力,代德明開始代理家電。少有人知道的是,1997年,董明珠代表的格力空調在武漢區域有四大經銷商,代德明就是其中一個。
除了格力,代德明也拿下了美的等空調品牌的代理。
代德明
2000年,代德明在武漢成立恒信德龍,2002年開始涉足汽車銷售。要知道的是,在2001年我國加入了WTO,我國的汽車需求釋放是必然的,而代德明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如果你稍微了解下恒信這一路以來的戰略布局和行動,就會發現一年前決定入局鋰電池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事兒,而是一個企業自然生長和發展的水到渠成。
2011年,恒信在湖北本土已基本實現全面覆蓋,便開始走向全國,在2012年成立了恒信汽車集團。
同時為了適應互聯網數字化發展趨勢,恒信還成立了科技公司專注汽車行業管理軟件開發,實現所有業務單元智能化管理。
在2018,2019這兩年中國車市連續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恒信仍然持續增長。這是因為在別的經銷商仍在賣車的時候,恒信已經推出了“賣服務”的概念。
你看,無論是是為了適應互聯網的浪潮進行數字化管理,還是需要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恒信都做到了。
它在和時代一起迭代。
這種不斷迭代不斷進化的能力也使得恒信在“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榜單中,以802.14億元(2021年)的營業收入,位列“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08位,排名湖北省第3位。
當前,碳中和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剛剛起步,入局鋰電池行業成立楚能新能源,也不過是恒信的對于時代變化作出的戰略選擇罷了。
“新能源產業及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我們關注了10年,研究了5年,當下時機成熟,我們果斷決策,目前正傾其所有、全力以赴。”
過去一年多來,楚能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標準”,在湖北三大基地建成了自動化、數字化的制造工廠及研究院,并且在今年年底將形成超過100GWh的儲能、動力電池的有效產能。
這家注冊資本40億的扎根于湖北的企業,能夠快速成長起來最直觀的原因當然是雄厚的資本實力,畢竟鋰電池的研發生產“缺金少銀”是萬萬不行的。
但在資本的背后,我們也得看到湖北政策的大力支持。
拿宜昌舉例,楚能在宜昌的基地建設是宜昌截止目前投資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當地政府自然也拿出了巨大的誠意,在土地、稅收、配套等方面為其整合最優招商政策。
政策的高度配合使得各項計劃迅速落地。
5月10日,楚能宜昌項目簽約。次日,項目指揮部成立,第3天完成項目備案,一周內場平施工進場……
從項目動議到協議敲定,6個月;從協議簽訂到一期1191畝土地、120棟房屋征遷,48天。
而在今年的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電池產業園項目一期投產活動暨 320Ah 船舶專用電芯發布會在宜昌市夷陵區舉行。
2022年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開工,僅一年的時間,楚能宜昌基地便快速完成了廠房搭建、設備進場、產線調試,并最終實現正式投產。
至此,楚能新能源武漢、孝感、宜昌三大基地正式全部投產,預計未來總產能將達到350GWh。
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快的速度,沒有政策支持,再多的真金白銀砸下去也是徒勞。
手持“真金”和政策兩大武器的楚能,自然也沒有讓人失望。雖然“半路出家”,但仍強勢崛起。
2022年5月28日,“楚能一號”鋰電池產品發布會在武漢舉行,此時距離楚能成立不到一年。
“楚能一號”發布現場
同年12月,楚能在儲能行業首創“浸默”電池安全系統發布,并在武漢江夏基地進行該系統安全性能實驗。這款電池在產品性能及安全性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而在今年8月3日,楚能宣布“儲能鋰電池市場正式進入0.5元/Wh時代”。
除此之外,楚能已完成24項專利布局,其中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
02
0.5元/Wh是噱頭還是實力?
0.5元/Wh的價格究竟意味著什么?
今年6月,央國企集采開標7.4GWh儲能電池,均報價0.623元/Wh。
0.5元/Wh這一報價已經接近甚至低過了歷史最低價。對于部分廠商來說,這一價格更是虧本的。
楚能的這一操作究竟是虧本賺吆喝,為了消化庫存、維持產線開動,搶市場份額,還是說“實力不允許低調”?
雖然對于整個儲能行業來講,去庫存的壓力一直在倍增,但對楚能而言,0.5元/Wh的價格更是壓力背后實力的彰顯。
除了看到楚能僅僅成立不到兩年,我們更要看到它的兵貴神速和已經形成的研發實力及生產規模。
一方面,武漢江夏基地、孝感基地陸續投產,以及于8月28日投產的宜昌基地,給予的是超100GWh的產能保障,規模化的形成促進了成本良性下降;
此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的運用實現的生產過程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自調整、自學習,楚能的整線良品率遙遙領先,在這里,從訂單開始,到生產、銷售完成,數據信息在各環節實現無障礙流轉。
在訂單獲取上,國家能源集團、金風科技、京能國際、中電建江西水電、湖北港口集團……多家新能源行業的佼佼者,紛紛牽手楚能新能源,簽下儲能訂單近10億元。
所以在規模和效率上,楚能不成問題。
而撐起如此之大規模的楚能,背后則靠的是強大的研發團隊。
成立之初,楚能張開懷抱,招引海內外英才。
清華大學博士后王萬勝放棄北京一所研究院副院長職務,來到楚能;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鐘世昌,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擔任7年博士生導師,慕名前來;
武漢大學博士葉建,擁有鋰電材料開發專利25項,選擇楚能,義無反顧……
楚能新能源研究院,下轄材料、電芯、系統三大子研究院,共有研發人員868人,其中碩士、博士占比超過54%。
短短兩年來,楚能新能源已組建了強大的研發隊伍,成立了創新研究院、產業研究院、模組PACK研究院,已經研發超過了25款產品,申報專利超過2500項,并獲得了電科院等國內外權威機構的50多項認證。
從2021年8月成立至去年底,16個月時間,楚能提交專利1879項,創下“平均一天提交3.9項專利”的驚人速度。
是的,楚能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但以快制快,方能贏得主動。
況且,雄厚的資本,政策的大力支持,強勁的研發實力,快一點又怕什么呢?
03
尾聲
在2022年,代德明就曾表示,0.5元/Wh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和標志,有利于行業迅速滲透、發展。基于此,楚能今年8月官宣了0.5元/Wh的不含稅價格。
而這一時代的官宣,又憑什么是“年輕”的楚能?
是因為楚能在成本管理上做到了極致。
不斷創新的研發能力,極致的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完善的供應體系都使得楚能獲得了領先的成本優勢,而代德明“差一點,則差很多”的理念更是形成了幾乎苛刻的品質管理。
這些都使得楚能在成本管理上做到極致的同時產品質量也絲毫不輸對手,也因此才能有如此魄力宣布“楚能芯”率先邁入0.5元/Wh時代。
楚能這次0.5元/Wh不含稅電芯價格的官宣,除了一種實力上的彰顯,也昭示著楚能扎根鋰電池賽道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