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儲能在2023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
如“過江之鯽”新晉玩家涌入此賽道。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不完全統計,集中在華東、華南、華中的設備商(指已有工商業儲能產品廠家)已經接近1000家 。工商業儲能一度成為業界“又愛又無奈”的賽道。
說起工商業儲能賽道的快速興起,與國內多地分時電價的相繼出臺密不可分。更具經濟性的分時電價將工商業儲能推向了盈利性的“新高潮”,亦讓業界相信此賽道會成為最先實現經濟性的儲能細分賽道。
為了快速搶占這個細分賽道,2023年迎來了工商業儲能新品密集發布。據高工儲能不完全統計,已經有百余家企業發布了工商業儲能新品。
面對入局企業泥沙俱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紛亂”賽道,一些深耕工商業儲能賽道的頭部企業開始對這個賽道進行深度思考,希望與業界一起早日走出 “內卷”,更好地迎接工商業儲能“紅利期”到來。
國內較早進入工商業儲能賽道的盛弘股份,對工商業儲能賽道技術趨勢、應用場景、運維、可持續發展之道以及發展前景都有自己的判斷。
近日,盛弘股份儲能國內產品線總經理劉北接受了高工儲能的采訪。針對當前火熱的工商業儲能市場,盛弘股份主要提出了以下10點工商業儲能賽道觀察,希望與業界共同成長,加速掃清工商業儲能“陰霾”。
01 技術趨勢
1、300Ah+儲能電芯加速運用,125kW/250kWh將上升為主流。
2023年逐漸成為儲能大電芯“蝶變”的關鍵之年,尤其以電池廠商爭相入局 “300Ah+”為主大容量電芯最為顯眼。
盛弘股份表示,從現有的市場情況來看,曾經幾乎“一統儲能江湖”的280Ah儲能電芯正在加速退出歷史舞臺,300+Ah電芯或許在2024年將會成為市場主流。
而伴隨儲能電芯容量變大,首先帶來的是系統能量密度的提升。比如,工商業儲能系統將從原來的215kWh上升為250kWh左右。其次,對應的PCS功率也會相應的增大,才能組成更為高效的系統。
因此,盛弘股份判斷,在“大電芯”的確定性趨勢下,125kW/250+kWh或將成為工商業儲能賽道的主流配置。
2、液冷方案正在占據主導地位。
從溫控方案而言,目前傳統風冷電池簇采用的是16串pack為主,液冷電池簇則采用48或者52串。液冷相較于傳統風冷pack能量密度提升30%左右。
盛弘股份亦認為,液冷帶來了更為緊湊、能量密度更高的系統,正在受到大規模儲能電站的推崇。同時因為散熱相對均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池循環壽命。盡管,曾經影響液冷滲透率最重要的成本因素,如今也隨著液冷走向規模化應用,已經與傳統風冷的成本相差無幾。
3、碳化硅---PCS關鍵功率器材進化
2023年,PCS領域迎來了關鍵材料的變革。從產品進步階段直接跨越到了產品進化階段。而“進化”主要指的是,儲能變流器核心功率器件的進化。
盛弘股份表示,隨著碳化硅的普及和商業化,電力電子設備正在經歷一場革命。總體來說,采用碳化硅,可以使得PCS更高效率運行、體積更小型,安裝使用更靈便,節省時間、人力成本。
比如,盛弘股份125kW PCS新品使得PCS在額定功率工況下,平均效率提升1%,模塊功率密度整體提升25%。
總結來看,PCS領域的碳化硅浪潮也實現基礎材料升級,提升了設備的關鍵性功能。
02 運用場景
4、應用場景更為豐富,工業園區會率先走向零碳。
工商業儲能不同于動輒百MWh甚至上GWh的大型儲能場景。體積小、使用靈活的工商業儲能設備,可匹配的運用場景更為豐富。劉北介紹,盛弘股份成立十余年,已經積累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和案例,比如偏遠地區應急備電、光儲充一體站削峰填谷、微網地區峰谷套利,以及柴儲聯合和臺區消納等。
以臺區儲能為例,在高滲透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網臺區配置儲能系統,提升配網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提升供電質量,保障電網穩定運行。同時,就近配置儲能系統有助于新能源的就地消納,避免電能大規模遠距離輸送產生的損耗。
因此,盛弘股份判斷,伴隨儲能走進千行百業,未來還會涌現更多的工商業儲能場景。
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開始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區、低碳城、低碳園區、低碳社區等的建設,包括儲能系統等一系列綠色組合拳是零碳園區的“標配”。
據高工儲能了解,零碳園區強調園區的低碳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更加關注綜合能源規劃技術支撐零碳園區建設。
盛弘股份表示,傳統工業園區中設備較多,具有用電功率大、長時間高負荷、設備能耗大等特點。為達到減碳或零碳目標,智慧園區中會率先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但由于其不穩定性,會導致供電不足或過剩的情況,儲能或將耦合光伏等新能源同步發展。
03 運營、運維
5、虛擬電廠開啟工商業儲能“黃金時代”。
現階段,儲能產業無序的發展帶來了行業混亂。尤其,入局門檻相對低的工商業儲能,成為“混戰”重災區。有業界人士用“百團大戰”形容當前的工商業儲能的混亂局面。
盛弘股份認為,伴隨著工商業規模越來越大,國內或將會出現海外那種由電網或者由能源企業主導的工商業儲能市場。其中不容忽視的是,從海外成熟的工商業儲能運行模式來看,虛擬電廠是關鍵。以歐洲為例,目前已經擁有超過4000家虛擬電廠企業,為其工商業儲能帶來更多盈利方式。
基于在工商業儲能領域大規模運用,盛弘股份認為,虛擬電廠的通訊安全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為了實現虛擬電廠與電網的雙向互動,需要統一設備上傳接口。因此,確保儲能系統通訊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變得至關重要。同時,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儲能電站智能化運行,各電站能自主且靈活地適配不同的用電曲線以及電價政策,提高系統的效率和可靠性。
6、為迎接大運維時代,系統走向AI。
2023年,眾多企業高管相繼發出“行業洗牌”預警。同樣,盛弘股份也認為,工商業儲能賽道當前入局企業良莠不齊,后續行業洗牌不可避免。儲能行業加速洗牌的同時,工商業儲能或將面臨更難的運維難題。
盛弘股份談到,洗牌消失的設備廠商遺留下來的設備運維,或將成為重要行業難題。或許在未來會出現大量設備要面臨著無人維護、無人監管的局面,其可替換性和兼容性就會成為一個棘手問題。
“儲能系統的AI化,可帶來電站的自診斷能力、自主恢復能力、自運行能力。”在即將到來的大運維時代,盛弘股份認為,系統應該會走向智能化發展。
04 可持續發展之道
7、制定完備的安全標準、保障長期穩定的行業政策。
當前,“千軍萬馬”涌入工商業儲能賽道,但此細分賽道仍面臨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盈利模式地區差異性大、運維無法保障等難題。
基于此,盛弘股份呼吁,行業政策應該長期穩定,并筑牢相關安全標準,不斷推進儲能行業規范化發展。而對于可能最先實現盈利的工商業儲能而言,穩定的行業政策、完備的安全標準,將進一步筑牢產業基礎。
8、企業應專注產品本身。
產品競爭力正在上升為企業穿越產業周期的重要壓艙石。
但2023年顯然已經成為儲能產業最浮躁的一年:不斷有新企業涌入,不斷有“吸金獸”出現,不斷有跨界者重磅登場……劉北談到,企業要專注產品本身,不斷錘煉產品能力,才能在這場浮躁的競速中,立于不敗之地。
“產品正在成為工商業儲能的發展基礎。”劉北表示,盡管工商業儲能開發前期,可能渠道、資源會是進入賽道的重要“入場券”。但越到產業中后期,產品力將成為重中之重。尤其對于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來說,不斷創新、不斷迭代,才能穩步穿越產業周期,成就能源自由。
9、應用更為豐富,盈利方式多樣。
目前,工商業儲能商業模式主要分為業主自投、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租賃等,而每種商業模式優勢各異,風險不一。
盛弘股份認為,工商業用電具有能耗大、電價高、波動強等特點,工商業儲能盈利方式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峰谷價差。工商業業主接入儲能不僅可以通過需量管理、動態增容節省電費,還可滿足重要負荷的不間斷供電,規避限電所帶來的的生產經營風險,減少損失。
其他主要商業模式如下:
動態增容。對于生產需求較大,電力設備滿負荷運轉的企業,可能存在變壓器超容風險,接入工商業儲能可完成動態增容,避免供電局對業主進行罰款;
需量管理。在兩部制電價下,企業根據最大需量電費計算會額外繳納過多的基礎電費,工商業儲能可避免隱蔽損失。
05 前景預測
10、工商業儲能驅動力強勁,前景依舊廣闊。
基于工業區零碳轉型、峰谷套利、需量管理等需求不斷涌現,工商業儲能賽道的確定性越來越強。面對這一條確定性極強的賽道,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細最新數據顯示,2023全年工商業儲能出貨量將達6GWh。工商業儲能或將迎來規模化初期。
盛弘股份亦認為,盡管工商業儲能有過真火還是虛火的懷疑,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個賽道背后的四大強勁驅動力。
其一,在于拉閘限電背后的電源供給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活躍度提升,加上夏季高溫天氣來得早、范圍大,帶動全國用電需求快速增長,全國日發電量和用電負荷持續攀升。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布《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3》顯示,預計2024年電力供需緊張地區增至14個。配置工商業儲能成為企業電源供給、降低能源開支的重要方法;
其二,峰谷價差套利目前是我國工商業儲能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峰谷價差逐漸拉大,工商業儲能的經濟性得到提升。今年以來,有青海、寧夏、甘肅、山東、蒙西、新疆、河北、浙江、山西、遼寧等十幾個地區出臺了部分月份中午執行谷段電價政策。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工商業儲能兩充兩放可獲得更大收益;
其三,工商業儲能直接補貼政策在全國十余個省市“遍地開花”。比如,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安徽省相繼出臺的工商業儲能補貼政策。浙江省補貼政策涵蓋多個市縣;廣東省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江蘇省主要在蘇州工業園區、無錫高新區、常州市;安徽省主要在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
其四,各地工商業儲能產業扶持政策還包括工商業儲能參與需求側響應、需量管理、輔助服務等獎勵或補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輸配電價改革有助于“隔墻售電”政策進一步落地。隔墻售電指的是分布式能源可以直接通過配電網將電能銷售給周邊用戶,而不需要先低價賣給電網,再由用戶從電網高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