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是太陽能產業的重要原材料,盡管中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有40%的需求需要依靠進口。2011年二季度可以說是整個光伏產業的寒冬,多晶硅價格的連續跳水也影響了我國多晶硅的進口量。
數據顯示,2011年6月我國多晶硅進口4692噸,同比增長23.9%,環比下降11.0%,1-6月份累計進口30389噸。此前數據顯示,2011年5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273噸,1-5月份累計進口25697噸,同比增長65.28%。其中,美國、韓國、德國依然是中國多晶硅三大進口地。分別達到1718噸、1197噸、1072噸。
2011年4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664噸,同比增長72.6%,環比下降4.3%。其中從韓國進口1806噸、從美國進口1423噸、從德國進口1002噸。1-4月份累計進口20424噸。
印度進口總量分布呈階梯狀,主要進口國家依然是美國、韓國、德國,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昨天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6月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量遠遠超過美國和德國進口量的總和。而在之前的數據中,雖然韓國也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國之一,但數量上卻遠沒有這么夸張。業內人士猜測,未來中國多晶硅進口國或將重新排序。而本次韓國進口量的激增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業內調查機構日前對世界50家多晶硅生產企業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今年韓國多晶硅產量將達37595噸(占18%),僅次于中國(63067噸,占30%)和美國(40466噸,占19%),位居第三。據悉,去年韓國多晶硅產量為18723噸,位居中國、美國和德國之后,排名第四。韓國產量的增加,不光改變了世界多晶硅成產國的排名,也影響了中國進口國的選擇,畢竟從地理方位上來講,韓國相較于美國和德國而言,具有相當明顯優勢。
技術方面,韓國多晶硅技術師承德國,從05年開始,韓國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產業,08年開始著手發展建立自有的光伏產業,并著眼于未來不斷增長的亞洲市場。09年有數據顯示,韓國估計其擁有德國和其它太陽能產業先進國家享有的50-70%的知識。預計到2012年,韓國以將這些知識的了解程度掌握到接近80-90%。韓國多晶硅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估計這也是中國對其進口量激增的重要原因。
行業寒冬目前已基本過去,業內連連傳來利好消息,之前多晶硅市場因為庫存壓力過大和各國政策的搖擺不定,致使價格出現大幅下滑。目前,經過市場調節,庫存壓力已基本緩解,各國也接連傳來利好政策,致使多晶硅價格已基本穩定,并穩步回升,這勢必會影響中國多晶硅進口量。雖然6月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數量驚人,但韓是否能夠坐穩進口第一國的位置,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數據顯示,2011年6月我國多晶硅進口4692噸,同比增長23.9%,環比下降11.0%,1-6月份累計進口30389噸。此前數據顯示,2011年5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273噸,1-5月份累計進口25697噸,同比增長65.28%。其中,美國、韓國、德國依然是中國多晶硅三大進口地。分別達到1718噸、1197噸、1072噸。
2011年4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664噸,同比增長72.6%,環比下降4.3%。其中從韓國進口1806噸、從美國進口1423噸、從德國進口1002噸。1-4月份累計進口20424噸。
印度進口總量分布呈階梯狀,主要進口國家依然是美國、韓國、德國,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昨天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6月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量遠遠超過美國和德國進口量的總和。而在之前的數據中,雖然韓國也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國之一,但數量上卻遠沒有這么夸張。業內人士猜測,未來中國多晶硅進口國或將重新排序。而本次韓國進口量的激增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業內調查機構日前對世界50家多晶硅生產企業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今年韓國多晶硅產量將達37595噸(占18%),僅次于中國(63067噸,占30%)和美國(40466噸,占19%),位居第三。據悉,去年韓國多晶硅產量為18723噸,位居中國、美國和德國之后,排名第四。韓國產量的增加,不光改變了世界多晶硅成產國的排名,也影響了中國進口國的選擇,畢竟從地理方位上來講,韓國相較于美國和德國而言,具有相當明顯優勢。
技術方面,韓國多晶硅技術師承德國,從05年開始,韓國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產業,08年開始著手發展建立自有的光伏產業,并著眼于未來不斷增長的亞洲市場。09年有數據顯示,韓國估計其擁有德國和其它太陽能產業先進國家享有的50-70%的知識。預計到2012年,韓國以將這些知識的了解程度掌握到接近80-90%。韓國多晶硅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估計這也是中國對其進口量激增的重要原因。
行業寒冬目前已基本過去,業內連連傳來利好消息,之前多晶硅市場因為庫存壓力過大和各國政策的搖擺不定,致使價格出現大幅下滑。目前,經過市場調節,庫存壓力已基本緩解,各國也接連傳來利好政策,致使多晶硅價格已基本穩定,并穩步回升,這勢必會影響中國多晶硅進口量。雖然6月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數量驚人,但韓是否能夠坐穩進口第一國的位置,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