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宜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第256號提案答復的函。
文件明確,主要目標。
1.鞏固現有鋰電產業基礎,加快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邁進,持續壯大產業規模,到2024年底、2025年底、2026年底,全市新能源產業投產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60家、300家、360家,營業收入分別突破1600億元、1900億元、2500億元;
2.申報成功兩個集群:工信部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國家發改委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3.構建以宜春為鏈主城市的鋰電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集群,按照“一區多園三基地”布局,基本實現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
原文如下:
關于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第256號提案答復的函
吳梓根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重要集聚區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市委書記嚴允同志在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在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重要集聚區上發力突破”。市工信局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展望未來發展趨勢,針對如何發力突破進行了思考與謀劃。
一、主要目標
1.鞏固現有鋰電產業基礎,加快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邁進,持續壯大產業規模,到2024年底、2025年底、2026年底,全市新能源產業投產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60家、300家、360家,營業收入分別突破1600億元、1900億元、2500億元;
2.申報成功兩個集群:工信部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國家發改委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3.構建以宜春為鏈主城市的鋰電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集群,按照“一區多園三基地”布局,基本實現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
二、推進路徑
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借力龍頭企業引領,堅持科技創新,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全鏈條、集群式、高質量發展。
一是認真落實產業規劃。優化產業鏈條,合理布局產業鏈各環節,加快構建“一區多園三基地”格局,著力打造以宜春為鏈主城市的鋰電產業供應鏈集群,把宜春建設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基地。
二是加速構建產業生態。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產業生態招商,全面補齊短板;加快百億級重大項目建設進度,有序釋放產能;堅持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梯次培育孵化“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提升鋰電新能源企業競爭力。
三是持續強化創新引領。積極推動頭部企業在宜春設立研發機構,推進大院大所與市政府進行校地合作,加快宜春江理鋰電產業研究院建設,鼓勵鋰電新能源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創建國家級研發平臺。
三、具體舉措
一是要拓寬賽道。新能源產業的范疇相當廣闊,不能只局限在鋰電產業鏈。我市鋰產業和鹽化工有較好的基礎,要以鋰電新能源產業為重點,發展光伏、氫能、風電等新能源,布局鈉離子電池、釩電池等綠色高效儲能領域,打造融合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光伏新能源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
二是要補齊短板。申報“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型功能材料)”和“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鋰電新能源)”對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有明確的要求,而我市鋰電新能源產業雖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但是鏈條有待優化,存在短板弱項。如正極材料、電解液、輔材、鋰電設備、鋰電池應用等環節,企業數量少,在建項目不多,沒有在全國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必須要針對性加大招引,扶持培育這些環節的本土企業與宜春時代、贛鋒鋰業等頭部企業協作配套、做大做強。
三是要創新驅動。目前我市鋰電領域沒有國家級的科研平臺,僅有省級的檢測平臺,本地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滿足不了全市鋰電企業的科研發展需要。因此,要把國軒研究院、江鋰研究院等綜合實力強勁的科研平臺樹立為標桿來打造,進一步引導宜春時代、科力遠、欣旺達、吉利等上市企業在宜春設立類似的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鼓勵宜春市鋰電新產業研究院(江西省鋰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大與周邊省份名校如中國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合作,面向全市鋰電企業開放共享科研設備、檢測設備和實驗設施,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四是要突破瓶頸。我市鋰電產業發展最大的擔憂,就是涉鋰長石粉和鋰渣的綜合利用。尤其是鋰渣,目前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省級應用標準已經廢止,在路基材料中的應用標準暫緩,鋰渣消納處理途徑受限。因此,要開展涉鋰長石粉、鋰渣綜合利用工藝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加快制定鋰渣在建材、道路工程等領域的國家標準,拓展消納處理途徑。加強鋰資源選冶環節技術提升,減少固廢產量,推進全產業環節用水、用能、用料等循環利用,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五是要聚焦要素。推動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海陸空交通網絡,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持續擴大市場準入、加大投資促進工作力度、加大對市場干預行為的監管執法力度,夯實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規則基礎等,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進宏觀政策引導,抓好政策兌現,為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的政策供給環境。
六是要融合發展。我市鋰電新能源產業局限于制造業,在資本運作、宣傳推廣、數字賦能等方面沒有緊跟潮流。要與現代金融、會展經濟、信息技術等同頻共振,如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在宜春設立碳酸鋰期貨品種交割庫,打造集交易、信息、金融、物流于一體的鋰鹽大宗商品現貨專業平臺,提升產業市場影響力和產品定價話語權;爭取省級層面支持將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鋰電高峰論壇升格為省部聯辦的高水平行業活動,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盛會;借助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加快推動鋰電產業向智能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