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國際能源署發布《全球氫能評論(2024)》(以下簡稱“氫能評論”)。根據氫能評論報告內容顯示:“2023 年全球氫需求達到9700萬噸以上,2024年可能達到近1億噸。盡管氫能需求有著顯著增長,但其應用仍集中在煉油和工業領域,重工業、長途運輸和能源儲存的采用量甚至不到全球需求的1%?!?/p>
氫能評論認為,“中國再次成為最大的氫使用國,占全球需求近三分之一,接近2800萬噸,是第二大使用國美國的兩倍還多。中國還是電解槽制造大國,在2023年投運的電解槽產能里,中國占80%。”
01 氫能技術將刺激低碳氫成本下降
氫能評論認為,盡管當低碳氫短期內成本高昂,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低碳氫成本有大幅下降的空間。
據國際能源署的《2050年凈零排放情景》(NZE情景),到2030年,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低排放氫的成本將降至每公斤氫2至9美元,是當前成本的50%,與未加限制的化石燃料生產的成本差距將從目前的每公斤氫1.5至8美元縮小至2030年的每公斤氫1至3美元。
之所以產生如此效果是因為,自2016年以來,政府對氫技術的投資一直在增加,這種努力開始取得成果。
迄今為止,技術的進展主要發生在氫能供應方面,許多技術要么已經商業化,要么接近商業化。終端使用的先進技術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工業和發電領域的幾個應用項目達到了示范階段,運輸應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在航運領域。此外,專利申請數量在2022年躍升了47%,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主要受氣候變化擔憂驅動的技術。專利數量增加表明,計劃外的資金和對未來市場機遇的信心,在支持性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刺激更多具有商業潛力的新創意和產品設計。
不僅如此,CCUS的技術進步,也對天然氣制氫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許多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下降,利用CCUS從天然氣中生產低排放氫氣也將經歷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將有利于所有項目,但對單個項目的競爭力的影響將有所不同。
02 中國氫能順勢崛起
根據氫能評論內容顯示,全球電解槽設備發展迅猛,中國首當其沖,進展更明顯。截至2023 年底,全球已安裝的水電解槽容量高達1.4吉瓦,幾乎是2022年底已安裝容量的兩倍。預計到2024年底,全球電解槽裝機容量可能達到5吉瓦。在2023年投運的項目中,中國的占比高達八成。
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得益于我們在清潔能源技術大規模制造方面的強大實力。目前,全球60%的電解槽制造產能都集中在中國。
隨著中國電解槽制造產能的不斷擴大,讓全國的電解槽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這與過去太陽能光伏和電池制造業的發展軌跡極為類似。更值得一提的是,諸如隆基、天合、陽光等多家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巨頭紛紛涉足電解槽制造領域,目前約占中國電解槽制造產能的三分之一。
如果全球電解槽產能達到規劃目標,中國的大部分電解槽項目將具備成本優勢。到2030年,全球將有大量低排放氫能的生產成本與傳統化石燃料制氫相當,甚至更低。
03 政府對發展低碳氫將發揮重要作用
各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低排放氫能(以及氫基燃料)的需求。例如,德國的碳差價合同和歐盟在航空、航運領域的強制規定等政策的實施,極大地刺激了市場。這些舉措也帶動了產業界的積極響應,越來越多的企業簽訂了氫能采購協議,并發布了氫能采購招標。然而,總體來看,這些努力的規模仍不足以支撐氫能為實現氣候目標做出重大貢獻。
各國政府設定的氫能需求目標總計約為2030年的1100萬噸,但由于對工業、交通和發電領域氫能使用目標的調整,這一數字比去年下降了近300萬噸。然而,已經進入最終投資決策(FID)階段或已投入運營的低排放氫能產能僅為400萬噸/年,遠低于目標水平。這表明,行業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促進氫能采購協議的簽訂,以吸引更多投資。
與此同時,政府制定的氫能需求目標遠低于其設定的氫能生產目標(2030年為4300萬噸/年),甚至低于已宣布項目的潛在供應量(4900萬噸/年)。目前的政策措施不足以激發足夠的需求,從而推動氫能生產規模擴大,以滿足政府的預期。
氫能評論認為,政府應采取更大膽的行動刺激對低排放氫能的需求。政策的實施,如配額、強制規定和碳差價合同,已經開始,但在地理覆蓋范圍和規模上仍然有限。政府可以利用現有氫能用戶和高價值行業(如鋼鐵、航運和航空)的機會,這些行業通常位于工業中心。在這些中心匯集需求可以創造規模并減少生產者的購買風險。
此外,利用公共采購購買最終產品,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低排放氫能,并鼓勵發展消費者愿意為低排放氫基產品支付少量溢價的市場,可以幫助推動早期采用。
2024氫能產業大會(CHIF1st)將于10月16日在北京盛大啟幕。大會將圍繞氫能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包括制氫、儲運、應用等關鍵環節,展開深入研討與經驗分享,為參會者提供一個全面了解氫能產業、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端平臺。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