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未來幾年經濟形勢取決于資本和企業家信心向實體經濟回歸。
企業家對于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形勢謹慎樂觀,但對未來1-2年甚至4-5年的經濟形勢則深表憂慮。企業家最為擔心的是近年來資本從制造業、從實體經濟中脫離出來。如果不能讓資本、把企業家的信心回歸實業,那么中國經濟將會面臨不是1-2年,而是4-5年甚至更長的衰退之中。
未來10年(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是中國能否順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日韓等國歷史經驗表明,脫離“中收入陷阱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只需要8-16年的時間;亞非拉美等國教訓表明,如果不能在短短的10年左右時間中完成這一突破,極有可能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我國必須采取措施促使資本和企業家信心向制造業、實體經濟回歸。
3.企業家對于短期經濟刺激政策的看法。
對于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多數企業家相當理性。大多數行業的企業不贊同政府為了短期經濟穩定增長的刺激政策,尤其以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為核心特征的“鐵公基”建設,只有鋼鐵、基建等少數幾個受影響較嚴重的行業企業希望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家電、汽車等行業企業則對可能透支未來幾年消費需求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和消費補貼政策存在疑慮。
短期的以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為特征的經濟刺激政策,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大規模需求,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但不能解決中長期問題,反而擾亂行業運行規律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透支未來若干年的國內需求,政策退出后的負面效應很大。因此,企業家對于目前可能出現的經濟刺激計劃不贊同。
“盡管當前經濟困難,但我們不需要四萬億”,“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在調結構、技術創新、中小企業發展上的支持”。企業家普遍希望政府能夠在促進經濟中長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啟動國內或國外市場、減少政府行政支出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加居民收入以形成內生增長動力等方面努力。
著眼當前及中長期增長促進結構調整
針對當前宏觀經濟加速下行的態勢,5月下旬國務院決定“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應當說,加強對外來沖擊對于宏觀形勢影響的預調微調,有助于今年我國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速和社會穩定,有一定必要性。但是我們也要吸取歷史教訓,在預防經濟過快下降的同時,政策目標還應著眼于中長期增長,加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提高增長質量??傮w政策思路是:轉觀念、穩信心、調結構、啟內需、抓改革。
1.政策調控思路要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放開搞活企業。
當前我國調控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整體上是需求管理思維。需求管理最擅長解決短期宏觀經濟問題,比如通過大規模政府投資迅速拉動國內投資需求,通過增加消費補貼能夠迅速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等等。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問題有一定的短期問題,但主要的是長期問題,比如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要素市場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企業家投資信心嚴重不足。此時仍然以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作為主要宏觀調控思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甚至不能解決主要問題。
從西方國家宏觀調控經驗看,在供給側管理體制長期不變條件下,頻繁的需求管理的邊際效用接近于零,尤其貨幣政策逐漸無效,其結果就是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滯漲”。西方國家為了解決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滯漲,紛紛采取供給側管理政策,把放松對市場主體的管制作為主要政策工具,通過大規模減稅、促進金融自由化、推進壟斷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給予企業家以投資發展的信心等措施,成功使經濟擺脫了滯漲。
需求管理政策強調加強政府對經濟和企業的干預和控制,而供給管理則強調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和對企業的管制。隨著我國頻繁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其邊際效應越來越小,而發行的貨幣總量卻越來愈大,長期結果也可能是滯漲。我國政策目標應著眼長遠,走別人走對的路,不走別人走錯的路,把我國的宏觀調控思路從需求管理轉到供給管理上來,放開搞活企業,給企業松綁,通過減稅或免稅促進創業和小微企業成長。
2.實施“強基固本”戰略,激活實體經濟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盟、俄羅斯等經濟體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國家發展重心開始回歸實體經濟,并且紛紛加大對高端制造業、新興產業的研發投入,試圖再次引領全球產業發展,讓新興經濟體繼續作為下游為其打工。美國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為主抓方向,歐盟以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為主要抓手,巴西以生物能源和農產品(5.80,-0.05,-0.85%)貿易為主要方向,俄羅斯以吸引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投資為重要載體。其中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今年一季度美國制造業復蘇態勢明顯好于房地產和商務服務業。
我國近年來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傳統實體經濟領域優勢逐漸喪失,新興產業領域發展缺少體制保障,關鍵是實體經濟部門的企業家信心不足。因此,我國十分有必要適時提出“強基固本”戰略,由國家做出動員,對重振中國制造業、重振中國實體經濟做出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決策。
從政府機構改革和設置、稅收和涉企收費負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權力劃分、金融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壟斷行業改革等方面,在明確改革目標的前提下,制定改革路線圖,重振企業家回歸實業的信心,拓展中國企業發展的政策空間,為企業技術創新、品牌打造和國際化經營提供服務。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目標著眼于未來的全球企業競爭和中長期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