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怎么看待一兩年內光伏行業的發展形勢?
孫建波:如果說還是靠電池組件廠家、投資公司或者發電集團去投資分布式發電,我覺得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比較糟糕的。
也就是說,如果光伏應用還是依靠光伏人“自娛自樂”的話,是沒前途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全社會對光伏電力的消費。簡單地說,對于分布式光伏投資者而言,不僅自身可以用上綠色的電力,還可以通過賣電再賺點錢。這就是良性的發展,就能夠推著這個市場自動往前走。如果僅僅靠宣傳環保意識去推動光伏的安裝,恐怕大部分的人都還很難接受。
另外,包括投資、建設、并網、銷售、回款等整個系統還得具備便利性,不能太復雜了,不然也會降低大家的投資積極性。
以澳大利亞舉例來說,其居民屋頂系統安裝完成后,政府通過衛星地圖查看項目的安裝情況,再通過業主在政府網站上傳的文件和數據,確認以后就可直接發放補貼,根本不必派人到現場核查。而融資方面的模式也很清晰,基本就是政府給一半,居民出一半。對于項目參與各方來說,這是個規則清晰、充分競爭的市場,沒有那么多不確定性,因此無論是投資者、EPC、供貨方還是金融機構,大家都很清晰各自的市場角色,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而國內的市場,可能還需要在政策層面架構一些體系性的東西,以讓這個市場能夠在一種比較完善和規范的體系下運轉,應該由政策來推動光伏應用的社會化發展,而不是依靠光伏企業自求出路。如果解決不好這些問題,我個人并不看好短期內的行業發展前景。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市場的分布式政策?
孫建波:要大力發展分布式發電,最急需解決的應該是項目投融資主體、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問題,也就是由誰來投資、誰來運作、如何回報、如何保障回報等問題。
目前的補貼政策對這些問題考慮較少,因此才出現了以光伏業內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市場格局。
我認為,分布式光伏發電要想有大的發展,在目前以業內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市場格局下,恐怕不太容易實現,而應該是以屋頂業主成為市場投資主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同時,這種市場格局,也還是降低光伏利用成本的有效辦法之一。
目前以業主出租或出售屋頂由第三方來做電站業主的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電站業主和屋頂業主之間合作的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屋頂成本、合約的履約風險以及投資收益等均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但由于光伏系統成本仍然較高,加上項目融資渠道、電力消納與銷售、投資回收安全等問題依然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別說是對光伏缺少了解的建筑屋頂業主,即使是光伏業內投資者,如果不是為了消化自身產品,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樂意投入。道理很簡單,這不是投資收益高或者低的問題,而是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有價值的問題。
現有補貼政策雖然對此進行過一些努力,但卻依然沒有解決投資回報的合理性、可持續性以及安全保障等問題。對一般的建筑屋頂業主而言,他又沒有消化光伏產品庫存的壓力,既然沒有穩定的具有保障的投資回報,他為什么會主動去投資光伏系統呢?
因此,分布式發電的出路,還在于設計出對市場資金具有鼓勵作用的投資回報模式,而不僅僅是解決初始投資和屋頂資源問題。
如果能在投資和收益方面有明確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說投資者不僅能算得過來投資回報的賬,還能在投資收益方面獲得政策背書,社會資本對于光伏系統的投資熱情一定會快速啟動,到那個時候,哪還需要我們這些光伏企業到處去找屋頂、到處去說服屋頂業主呢。
雖然在國內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工業用電高電價地區地,光伏的價格已越來越接近平價利用,但如果沒有明確的制度保障,分布式在這些地區同樣也難以推廣。
當然,任何完全依靠政府補貼而不能自己造血的行業,都不可能長久,因此光伏的前途仍然依賴其自身相比傳統能源競爭力的提升,這是根本的方向。
政府對光伏發展的補貼,應該不僅是為了增加光伏裝機容量,或是給光伏制造企業提供消化庫存的機會,而更應該包含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通過提供補貼和不斷調整補貼,拉動光伏技術的進步和革新,同時推動應用成本的降低,以最終使光伏發電成為真正的補充能源甚至替代能源。
記者:在您看來,由屋頂業主自己投資電站的優勢是什么?
孫建波:舉個例子來說吧。不久前,我們公司與北京一個擁有大量屋頂資源的企業洽談合作,我們的設想是給對方做EPC 或利用其屋頂投資建設電站,但在深入溝通的時候,才發現雙方對不少問題的訴求差異很大。
在他們看來,我這么大的屋頂給你利用,那你打算給我多少錢?另外,如果要他用屋頂電站發的電,是不是應該比電網的電要便宜一些,等等。
這還只是一些表面問題。在類似的與屋頂業主的溝通過程中,還有很多我們事先沒有意料到的問題存在。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目前大家都去找屋頂業主談合作,他們當然覺得奇貨可居,就有可能漫天要價。可光伏發電本來成本就高,如果再加上屋頂成本,投資價值更無從談起。
再說自發自用的問題,如果這家企業一直經營不錯,也不拖欠電費的話,我們在投資回報上可能還有點保障。可一旦他經營情況不好,甚至停工停產,或者在投資回收周期內發生建筑產權變更、業主破產乃至嚴重的自然災害,投資回報又如何保障呢?
我們做過一些市場調研,其實在較為發達的地區,屋頂資源很多,大大小小的企業所擁有的可利用屋頂數量非常可觀,但由于經濟形勢不好,很多企業開工率甚至不到一半。按照目前自發自用的政策,這樣的屋頂電站建好后,電力給誰用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業主不用,就只能送到電網,可3 毛多的脫硫標桿電價加上4-6 毛的補貼,投資收益率顯然非常低,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合作風險,很難令人有投資積極性。
因此,鼓勵屋頂業主自己去投資電站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這需要政策的鼓勵和支持,要有可預見和有保障的收益的驅動,同時還應規范和支持一些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通過設備融資租賃等方式來解決項目的初始投資問題。
只有激勵更多社會力量來投資光伏應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國內市場才可能真正規模化啟動,也才可能因此拯救目前處于極端困難中的中國光伏產業。
孫建波:如果說還是靠電池組件廠家、投資公司或者發電集團去投資分布式發電,我覺得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比較糟糕的。
也就是說,如果光伏應用還是依靠光伏人“自娛自樂”的話,是沒前途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全社會對光伏電力的消費。簡單地說,對于分布式光伏投資者而言,不僅自身可以用上綠色的電力,還可以通過賣電再賺點錢。這就是良性的發展,就能夠推著這個市場自動往前走。如果僅僅靠宣傳環保意識去推動光伏的安裝,恐怕大部分的人都還很難接受。
另外,包括投資、建設、并網、銷售、回款等整個系統還得具備便利性,不能太復雜了,不然也會降低大家的投資積極性。
以澳大利亞舉例來說,其居民屋頂系統安裝完成后,政府通過衛星地圖查看項目的安裝情況,再通過業主在政府網站上傳的文件和數據,確認以后就可直接發放補貼,根本不必派人到現場核查。而融資方面的模式也很清晰,基本就是政府給一半,居民出一半。對于項目參與各方來說,這是個規則清晰、充分競爭的市場,沒有那么多不確定性,因此無論是投資者、EPC、供貨方還是金融機構,大家都很清晰各自的市場角色,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而國內的市場,可能還需要在政策層面架構一些體系性的東西,以讓這個市場能夠在一種比較完善和規范的體系下運轉,應該由政策來推動光伏應用的社會化發展,而不是依靠光伏企業自求出路。如果解決不好這些問題,我個人并不看好短期內的行業發展前景。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市場的分布式政策?
孫建波:要大力發展分布式發電,最急需解決的應該是項目投融資主體、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問題,也就是由誰來投資、誰來運作、如何回報、如何保障回報等問題。
目前的補貼政策對這些問題考慮較少,因此才出現了以光伏業內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市場格局。
我認為,分布式光伏發電要想有大的發展,在目前以業內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市場格局下,恐怕不太容易實現,而應該是以屋頂業主成為市場投資主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同時,這種市場格局,也還是降低光伏利用成本的有效辦法之一。
目前以業主出租或出售屋頂由第三方來做電站業主的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電站業主和屋頂業主之間合作的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屋頂成本、合約的履約風險以及投資收益等均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但由于光伏系統成本仍然較高,加上項目融資渠道、電力消納與銷售、投資回收安全等問題依然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別說是對光伏缺少了解的建筑屋頂業主,即使是光伏業內投資者,如果不是為了消化自身產品,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樂意投入。道理很簡單,這不是投資收益高或者低的問題,而是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有價值的問題。
現有補貼政策雖然對此進行過一些努力,但卻依然沒有解決投資回報的合理性、可持續性以及安全保障等問題。對一般的建筑屋頂業主而言,他又沒有消化光伏產品庫存的壓力,既然沒有穩定的具有保障的投資回報,他為什么會主動去投資光伏系統呢?
因此,分布式發電的出路,還在于設計出對市場資金具有鼓勵作用的投資回報模式,而不僅僅是解決初始投資和屋頂資源問題。
如果能在投資和收益方面有明確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說投資者不僅能算得過來投資回報的賬,還能在投資收益方面獲得政策背書,社會資本對于光伏系統的投資熱情一定會快速啟動,到那個時候,哪還需要我們這些光伏企業到處去找屋頂、到處去說服屋頂業主呢。
雖然在國內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工業用電高電價地區地,光伏的價格已越來越接近平價利用,但如果沒有明確的制度保障,分布式在這些地區同樣也難以推廣。
當然,任何完全依靠政府補貼而不能自己造血的行業,都不可能長久,因此光伏的前途仍然依賴其自身相比傳統能源競爭力的提升,這是根本的方向。
政府對光伏發展的補貼,應該不僅是為了增加光伏裝機容量,或是給光伏制造企業提供消化庫存的機會,而更應該包含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通過提供補貼和不斷調整補貼,拉動光伏技術的進步和革新,同時推動應用成本的降低,以最終使光伏發電成為真正的補充能源甚至替代能源。
記者:在您看來,由屋頂業主自己投資電站的優勢是什么?
孫建波:舉個例子來說吧。不久前,我們公司與北京一個擁有大量屋頂資源的企業洽談合作,我們的設想是給對方做EPC 或利用其屋頂投資建設電站,但在深入溝通的時候,才發現雙方對不少問題的訴求差異很大。
在他們看來,我這么大的屋頂給你利用,那你打算給我多少錢?另外,如果要他用屋頂電站發的電,是不是應該比電網的電要便宜一些,等等。
這還只是一些表面問題。在類似的與屋頂業主的溝通過程中,還有很多我們事先沒有意料到的問題存在。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目前大家都去找屋頂業主談合作,他們當然覺得奇貨可居,就有可能漫天要價。可光伏發電本來成本就高,如果再加上屋頂成本,投資價值更無從談起。
再說自發自用的問題,如果這家企業一直經營不錯,也不拖欠電費的話,我們在投資回報上可能還有點保障。可一旦他經營情況不好,甚至停工停產,或者在投資回收周期內發生建筑產權變更、業主破產乃至嚴重的自然災害,投資回報又如何保障呢?
我們做過一些市場調研,其實在較為發達的地區,屋頂資源很多,大大小小的企業所擁有的可利用屋頂數量非常可觀,但由于經濟形勢不好,很多企業開工率甚至不到一半。按照目前自發自用的政策,這樣的屋頂電站建好后,電力給誰用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業主不用,就只能送到電網,可3 毛多的脫硫標桿電價加上4-6 毛的補貼,投資收益率顯然非常低,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合作風險,很難令人有投資積極性。
因此,鼓勵屋頂業主自己去投資電站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這需要政策的鼓勵和支持,要有可預見和有保障的收益的驅動,同時還應規范和支持一些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通過設備融資租賃等方式來解決項目的初始投資問題。
只有激勵更多社會力量來投資光伏應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國內市場才可能真正規模化啟動,也才可能因此拯救目前處于極端困難中的中國光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