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光伏的“游俠”
親自來機場接筆者的周儉,開著一輛霸氣的越野,一身極休閑的衣著,典型的南方面容被草原的陽光曬得有些黑,一眼看去,恍惚一個常年游走野外的標準“驢友”,而不太像是一位扎扎實實經營生產型企業的企業家。
不過,卻正是這個祖籍江蘇家居上海的南方男人,在浮躁有加的光伏業里,居然扎根于內蒙草原深耕太陽能硅單晶技術生產達八年之久。
一位周儉當年的美國同事,在得知他回國后進入了太陽能光伏行業時,曾“氣急敗壞”地丟給周儉兩個字——墮落!
在半導體行業,認為光伏技術太小兒科的看法,似乎是一種共識。對于深知周儉半導體技術專業能力的前同事而言,這一評價,或許并不為過。
1989年,周儉留學美國克拉克森大學化學工程系,主攻半導體硅單晶生長技術,于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周儉進入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工作,主要負責半導體硅單晶的技術工作。不久,他被世界著名半導體公司美國三菱硅(SUMCO)挖角,擔任該公司半導體硅單晶的技術研發與生產管理經理職務。
數年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工作經歷,使得周儉很快便在半導體材料研發和生產領域嶄露頭角,并成為該領域全球知名的專家。
2001年,周儉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聘請回國,出任“863計劃”——“8英寸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襯底示范工程”項目組顧問。該項目于2002年成功研發出世界上最大的18英寸半導體硅單晶,填補了國內硅行業空白。
隨后幾年,依仗其半導體技術實力,周儉在國內半導體和太陽能光伏行業開始了游俠一般的技術顧問生涯,先后主持設計、籌建了數家半導體材料公司,并擔任多家機構的技術顧問。
當時,中國半導體企業的設備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但買來的設備都是“空”的——只有設備,沒有工藝包, 最多只有一個最簡單的工藝。周儉發現,這些簡單的工藝,已經與國外的技術相差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
在國內市場四處游走的周儉覺得,這或許是自己的創業機會,既可以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又可以幫助國內企業開發先進的生產工藝。
可是,當他實際去市場上推行這個設想時,才發現根本行不通。
國內企業大多都不愿意購買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但對于購買設備搭售工藝技術服務的模式,接受的企業則不少,因為周儉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幫助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親自來機場接筆者的周儉,開著一輛霸氣的越野,一身極休閑的衣著,典型的南方面容被草原的陽光曬得有些黑,一眼看去,恍惚一個常年游走野外的標準“驢友”,而不太像是一位扎扎實實經營生產型企業的企業家。
不過,卻正是這個祖籍江蘇家居上海的南方男人,在浮躁有加的光伏業里,居然扎根于內蒙草原深耕太陽能硅單晶技術生產達八年之久。
一位周儉當年的美國同事,在得知他回國后進入了太陽能光伏行業時,曾“氣急敗壞”地丟給周儉兩個字——墮落!
在半導體行業,認為光伏技術太小兒科的看法,似乎是一種共識。對于深知周儉半導體技術專業能力的前同事而言,這一評價,或許并不為過。
1989年,周儉留學美國克拉克森大學化學工程系,主攻半導體硅單晶生長技術,于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周儉進入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工作,主要負責半導體硅單晶的技術工作。不久,他被世界著名半導體公司美國三菱硅(SUMCO)挖角,擔任該公司半導體硅單晶的技術研發與生產管理經理職務。
數年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工作經歷,使得周儉很快便在半導體材料研發和生產領域嶄露頭角,并成為該領域全球知名的專家。
2001年,周儉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聘請回國,出任“863計劃”——“8英寸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襯底示范工程”項目組顧問。該項目于2002年成功研發出世界上最大的18英寸半導體硅單晶,填補了國內硅行業空白。
隨后幾年,依仗其半導體技術實力,周儉在國內半導體和太陽能光伏行業開始了游俠一般的技術顧問生涯,先后主持設計、籌建了數家半導體材料公司,并擔任多家機構的技術顧問。
當時,中國半導體企業的設備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但買來的設備都是“空”的——只有設備,沒有工藝包, 最多只有一個最簡單的工藝。周儉發現,這些簡單的工藝,已經與國外的技術相差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
在國內市場四處游走的周儉覺得,這或許是自己的創業機會,既可以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又可以幫助國內企業開發先進的生產工藝。
可是,當他實際去市場上推行這個設想時,才發現根本行不通。
國內企業大多都不愿意購買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但對于購買設備搭售工藝技術服務的模式,接受的企業則不少,因為周儉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幫助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