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襄陽市關于加快建設萬億工業強市的若干意見》精神,根據襄陽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客觀實際,結合“十三·五”期間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預期以及《襄陽市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特制訂襄陽市新能源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2018年)。
一、行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市新能源產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展。2010年我市僅有4家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2家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工程企業、1家逆變電器生產企業、1家智能電網絕緣子,工業制成品只有追日電氣有限公司的光伏逆變器和國網合成絕緣子公司的絕緣子,沒有新能源并網發電。到2015年底,新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家,其中制造企業6家,光伏逆變器、合成絕緣子、光伏組件、光伏減速機各1家,其他制造2家;能源企業7家,生物質能并網發電企業2家,余熱發電并網企業2家,垃圾發電企業1家,污水制沼發電企業1家,風電并網1家。光伏并網發電537萬千瓦時,風電并網發電8870.5萬千瓦時。光伏逆變器產量提前1年翻兩番,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地位。絕緣子成功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國內首條全自動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投產,分布式光伏家庭產品獲得市場高度認可。規模以上工業新能源企業產值達到32.9億元,為2010年的16倍。
同時,襄陽市的新能源產業的底子薄、規模小、技術人才缺乏的狀況隨著產業的倍速發展也更加突出。襄陽市的適合風力發電的區域多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沒有輸變電接入設施的偏遠山區,且風力資源不穩定。在目前的法規和自然條件約束下,漢江沙洲及沿江開闊地的地質狀況和防汛要求等暫不適宜大規模布局風電設施,漢江受航道影響,難以像海上風電一樣建設水上風電場。襄陽的有效光照時間在1200-1600小時左右,在國內屬于光伏資源相對較弱的三到四類地區,不適合發展大型光伏發電設施。對山區貧困戶的光伏扶貧與搬遷扶貧的長遠性矛盾也需預先考慮。從全國范圍看,襄陽在新能源政策、設計、制造和應用等領域還沒有足夠的名氣,新能源制造業招商引資任務艱巨。
二、背景分析
全球水能超過100億千瓦、陸地風能超過1萬億千瓦、太陽能超過100萬億千瓦,開發其中的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能源需求。但全球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分布上不均衡,清潔能源只有就地轉化為電能才能實現便捷高效的利用。《國家電網公司促進新能源發展白皮書》披露,國網公司每年將建設2700萬千瓦新能源并網工程,保障2020年前風電年均新增1700萬千瓦、光伏發電1000萬千瓦裝機規模的并網。“十三五”期間初步規劃全國年均新增光伏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左右,風電總裝機預期達到2.5億至2.8億千瓦。
隨著政府對新能源的重視和平價上網的漸行漸近,光伏的快速爆發指日可待,國內每年潛在新增需求在30GW以上,空間極大。成本的下降幅度與速度出乎意料,過去單位千瓦投資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光伏發電,下降了10倍多,目前1元/kW·h的標準電價在資源尚可地區已經可以正常贏利。2015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和制造業各環節都有較大增長,光伏行業復蘇跡象明顯。
太陽能光熱發電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新技術領域,與光伏發電相比同等裝機規模下,無論是發電效率還是電源的穩定性都比較高。隨著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啟動,光伏之外另一種大規模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即將凸顯。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中提出發展新一代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預計全球生物質及垃圾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在2020年將達到150GW。
生物質發電能有效帶動農村生產模式和用能方式的轉變, 據測算,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廠的年發電量可達1.5億千瓦時,新增產值近億元,年消耗農作物秸稈約20萬噸,可為農民增加就業崗位100余個,增入達到6000萬元以上。運營一臺25MW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
國內主要家電企業均已開啟新能源空調研發進程,新能源中央空調和太陽能直流空調已經面市并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新能源冷熱暖三聯供將取代傳統空調,集中供熱方式亦將發生根本性轉變,萬億元的國內消費市場正在加速形成。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推進包括“高效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統”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之“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的任務是實現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風電、生物質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智能電網、新型儲能裝置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綜合應用體,促進相關技術裝備規模化發展。
三、行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碳交易示范試點工程為先導,著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完善分布式光伏產業鏈,打造中部光伏組件和逆變器研發制造基地。加快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推進生物質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良性互動。積極推動儲能裝置等技術成果產業化,形成漢江流域儲能及分布式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家電設計、研發、制造為一體的創業創新中心。
(二)發展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從襄陽自然資源、工業基礎和現實需求出發,利用政府采購、基金扶持等政策,引導創新資源向新能源企業集聚。
堅持技術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引進,把技術創新作為推動襄陽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動力,提升生產工藝水平,突破裝備研發瓶頸。
堅持扶優扶強。重點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拓展產業鏈,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堅持示范帶動。開展新能源產品示范、應用和推廣活動,培育新能源產品市場,壯大新能源產業。
(三)發展目標
2018年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160億元,三年翻兩番。新增2家20億元以上企業,4家10億元以上企業,20家億元以上企業。培育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5個知名品牌。
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逆變器產量突破1吉瓦,組件產量突破1吉瓦,太陽能電池片產量突破1吉瓦。風力發電裝備制造進入批量化生產。空氣動力、磁動力等非常規動力能源及裝備研發、生產和示范有重大突破。
清潔能源電力達到15億千瓦時的供給能力,其中風力發電5億千瓦時,太陽能光伏發電5億千瓦時 秸稈發電2億千瓦時,余熱發電2億千瓦時,其他新能源發電1億千瓦時。
形成“環帶分布、多點支撐”的新能源應用區域、建成高新區光伏產業基地,打造全國知名的光伏組件、逆變器生產制造基地。
四、重要舉措
(一)加快儲能產業發展。推進新型儲能裝置技術攻關和大型儲能電站試點示范,形成中國儲能裝備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
(二)推進智能電網相關制造。推進相關電氣行業轉型升級,初步建成社區智能微網、工業園智能微網和公共服務類智能微網三大示范性智能微網系統。
(三)鼓勵新能源利用。沼氣液化和沼氣發電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建設一批沼氣發電和沼氣液化項目、一批城鎮廚余垃圾發電和有機肥一體化項目、一批城區污水綜合處理利用和制沼項目。完成一批10MW以上裝機容量的風電場建設、一批以上10MW裝機容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
(四)優化地源熱泵發展。完善地源熱泵環境保護技術,促進地源熱泵產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形成全國最適合地源熱泵利用的優勢地區和地源熱泵技術創新發展先行區。
(五)積極開發新能源家電。大力扶持新能源技術與家電升級捆綁式開發,著力培育新能源家電產業集聚區,開展新能源家電推廣應用示范。
五、項目建設
(一) 重點推進新能源制造項目達產
重點推進晶日光能科技300兆瓦全自動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和光能博物館項目、宜城興威新能源分布式太陽能設備制造項目、湖北冠能光電科技光伏制造和發電項目、湖北谷城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谷城生物質成型燃料項目以及中興綠色技術湖北有限公司1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襄陽恒旺集團醇基燃料項目、宜城醫藥化工有限公司15萬噸生物質柴油項目等制造業項目快速建成達產。
(二)有序建設新能源利用工程項目
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和光伏扶貧工程建設。重點推進中國風電集團15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漢能襄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老河口1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和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湖北軍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漳4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中廣核老河口100兆瓦太陽能光伏項目、追日電氣老河口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及電站項目、湖北英利能源老河口100兆瓦農光互補和分布式光伏項目、山東魯農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老河口1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湖北能源集團老河口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湖北華電集團襄城風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浙江同景科技宜城1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新鄂西化工6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襄陽茗峰電力南漳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追日電氣南漳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襄陽明荷光電材料谷城5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保康縣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合力布局風力發電,加快完成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中國風電集團襄州15萬千瓦風力發電、中國風電集團棗陽4.9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金風科技保康1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龍源電力保康4.84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三峽新能源保康1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華潤集團、中國風電、華電集團棗陽風電項目、華潤風電宜城風電項目、北京天潤南漳20萬千瓦風電項目、華潤南漳3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保康國電光伏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
審慎推進生物質能項目建設和其他新能源勘探開發。重點推進棗陽安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生物質發電工程項目、海南正源盛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宜城沼氣發電、恩菲科技襄城垃圾發電項目、保康縣頁巖氣勘探開采項目。
(三)加快新能源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制造項目招商
重點引進光伏電池生產、逆變器、組件封裝和太陽能系統集成工程等重點項目;低風速、微風發電風電電機總成企業以及主軸承、齒輪箱、偏航系統和電控系統等關鍵部件制造企業。
鼓勵引進生物質能裝備和生物質燃料油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項目;核電裝備、水電機組以及其他類別新能源電源、儲能、熱源和光源利用裝備的快速發展。
加快引進新能源家電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創業團隊,引進相關鈑金、電纜、芯片、管閥、電控、保溫、涂裝等產業鏈配套項目的同步集聚推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與目標考核
把新能源項目建設納入全市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和市工業促進委員會統籌協調督辦范圍,市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推進方案,明確目標責任,加強組織協調和檢查指導,確保目標實現。各區、縣(市)政府要按照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訂具體的落實方案,確保完成各項任務。
(二)增加財政投入和產業基金扶持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鼓勵新能源產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市級配套資金。對新能源裝備國產化、引進先進技術或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項目加快落實市本級相關科研、投資、技改、品牌等資金扶持或補助政策。安排財政扶持資金對使用本地產品進行分布式新能源項目業主給予適當補貼。優先支持襄陽市新能源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參與新能源開發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環境。鼓勵成立民間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參與新能源制造和相關項目建設。
(三)加大政府采購與市場培育
建設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將新能源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鼓勵在城市建設、公共建筑以及重點工程建設等方面優先使用本市分布式光伏產品。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購買《重點推薦的襄陽市新能源產品目錄》產品零首付分期付款金融服務,鼓勵本市產品市場開拓。與中國新能源技術協會、中國發明家協會、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等機構聯合在襄陽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孔明杯”新能源產品設計大賽,提高襄陽在業界的知名度、美譽度。
(四)推進扶優引強與戰略合作
優化投資環境,以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以及知名品牌企業到襄投資,強化企業的根植性和輻射性。以擔保、融資、低息貸款等金融手段為主,大力扶植本地優秀新能源企業做強、狀大,以核心企業為龍頭形成產業聯盟。落實一批具有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的重大項目,積極推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戰略合作。不斷完善產業鏈,形成專業化配套能力。
(五)申報行業規范和產品標準
按照工信部行業規范管理有關要求,組織企業申報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對尚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新能源產品,盡快研究制訂企業標準和產品測試標準,積極申報國家推薦標準或強制標準。
附件二:
襄陽市新材料產業三年行動計劃
2016-2018
為落實《襄陽市關于加快建設萬億工業強市的若干意見》精神,根據襄陽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客觀實際,結合“十三·五”期間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以及《襄陽市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特制訂襄陽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2018年)。
一、行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市新材料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研發實力不斷增強,技術成果產業化成就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從2010年的96億元發展到2015年的205億元,基本實現了翻一番的預期目標。企業數量從2010年底的19家成長到2015年的46家。新材料產業結構從三家企業所占比重超過90%、其中鉛酸蓄電池回收利用材料占70%,其他材料絕對弱小的格局,逐步調整為有機高分子材料占半壁江山、金屬結構材料占三分之一、特種玻璃、陶瓷耐材、纖維及復合材料、電子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相對均衡發展的局面。新材料對我市汽車工業、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保障能力逐漸增強。
我市新材料重點企業在細分市場和研發方面優勢明顯。新華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繼續保持國內3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回天新材繼續保持膠黏劑領域行業領軍地位,三三電氣、匯爾杰玻纖、精信催化劑、臺基半導體在細分領域的產量繼續保持國內甚至亞洲第一地位,金環股份玻璃紙保持行業前三名。漢江弘源碳化硅、三沃航天薄膜、南潔高分子、盈漢泰竹纖維復合材料等一批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形成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依托航天42所成立了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企業成立的省級技術合作平臺達到13個。
同時我市新材料發展存在企業發展極不平衡,三家龍頭企業占四分之一的比重,技術力量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和上市公司,其他企業的研發主要靠技術合作。材料企業同質化低端化現象突出,50家金屬材料企業,鋼結構企業占有16家;低端有機硅企業僅棗陽市就有40家,規模以上不到10家;104家建材企業約170億元產值絕大多數集中在加氣混凝土和多孔蒸汽磚領域,不適合納入新材料產業統計。缺乏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核心產品,圍繞某一種新材料形成百億終端消費產業鏈的設想路途較遠。缺少行業高端領軍技術人才,尚未形成以襄陽為中心在全國有影響的新材料研發熱點。新材料的產業企業規模較為弱小,平均產值只有4億元,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背景分析
整體上看,我國新材料存在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等問題,國內新材料產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產品種類也比較少,而且一些高端新材料的生產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因此,現在我國新材料投資的大都是中低端產品,目前部分中低端新材料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風險。中國新材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領域,也是擔負著中國參與國際水平分工、奪取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重任的第一大領域。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中“高端材料”的發展重點是大力發展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納米功能材料,磷化銦、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導體材料,高性能碳纖維、釩鈦、高溫合金等新型結構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合成新材料等。
新材料產業發展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新材料產業要面向“兩個市場”,統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其他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及新材料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大力引導推進,通過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推動材料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二是發展新材料產業,要堅持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協同作用,既遵循新材料產業發展內在規律和新興產業鏈構建的客觀要求,也要創新新材料產業協同培育壯大的組織模式和發展途徑。
新材料企業是要敢于進行商業模式大膽創新,明確自身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借助資本和市場力量迅速把企業做大、做強。
高分子材料發展正逢其時。20世紀后半期,高分子材料在用量上已超過金屬與陶瓷材料,成為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材料。高分子材料覆蓋了從醫用到食品,從包裝、家居到交通工具等各個領域,但其也帶來了環保及回收方面的問題。
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性的環境、能源、醫藥等諸多挑戰,高分子材料將更加凸顯其輕質、多功能等特點,在能源、水資源、石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但這同時也對高分子科研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結構高分子材料方向,聚烯烴的合金化、高性能化及多樣化成為我們在汽車、軌道交通及家電、居家建筑材料等家用材料領域的主要選擇。
生物基高分子是一類以生物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經過生物或化學過程合成的高分子。以生物基高分子為基體樹脂而獲得的塑料、橡膠、纖維、粘合劑和涂料統稱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避開石化資源的依賴性,具有低碳環保的優勢,是一類具有可替代石化高分子材料的潛力的材料,然而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使用量還不足高分子材料的1%。因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將會是高分子領域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高分子材料產業大國,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國高分子材料產業大而不強。突出表現是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大量進口。當前國內企業研發的一些先進控制系統為高分子材料生產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其中,浙江精誠模具機械有限公司首創了平模頭流體可視化智能系統(簡稱微互系統),實現了擠出成型的智能化制造。
新材料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新材料產業界公認的十大未來最具潛力的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纖維、輕型合金、碳納米管、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功能薄膜、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特種玻璃。其中石墨烯是目前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學家甚至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新材料產品。
三、行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材料需求為主攻方向,促進化工、鋼鐵、建材和礦業等行業轉型升級,拓展輕合金、有機高分子和電子化學品產業鏈,著力打造汽車輕量化產業、先進高分子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和生物質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以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為突破口,加強院校學科建設和企事業單位研發中心建設,為新材料產業向高端躍進和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創新團隊和技術成果,形成漢江流域“新材料技術創新產業化示范中心”。
(二)發展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政府性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強個性化政策扶持,促進新材料產品快速形成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加快與應用市場協同發展。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鼓勵新材料企業實施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兼并重組和加盟入鏈,不斷進行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率先推進汽車輕量化材料、高分子和電子化學品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以及生物質新材料集群化發展。
自主研發,開放合作。加快高等院校和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能力建設,完善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的功能和區域輻射能力,創造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積極開展與工信部七所院校、中科院系統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產學研合作,以技術成果產業化普及提高襄陽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遵循新材料發展的自身規律,從保障型供給向引導型發展轉變,不斷提高新材料在先進制造領域的基石和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消費”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市礦業、金屬制造、化工、建材、塑膠、陶瓷玻璃、電工電料等大宗原材料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新材料產業。推進大材料行業向產業集中度提高、利潤率提升和產品差異化發展,深化新材料產業的智能化制造,積極有序促進“互聯網+”跨界整合。
(三)發展目標
推動新材料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到2020年新材料產值接近400億元,產業規模再翻一番。新增10億元以上新材料企業10家,龍頭企業的平均產值超過20億元,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差異化發展更加明顯。新材料領域技術成果產業化和產業技術智能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原材料企業和基礎制造企業的新材料產品比重不低于30%。新增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擁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初步完成新材料創新體系建設。
四、重要舉措
(一)加快引進新材料投資主體和技術團隊
重點引進車身輕量化合金鋼材料及加工成型技術、車身輕量化無機纖維與工程塑料復合材料及成型技術,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以及輕型合金與陶瓷復合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汽車、新能源汽車關鍵材料和零部件投資主體。
著力引進資金和技術推動傳統材料轉型升級和材料的循環利用,開發礦產資源的綜合性利用技術,延長礦產資源產業鏈,大力推進結構性和功能性礦物新材料的精深開發和清潔生產。
加快引進石墨烯、碳纖維、3D打印、傳感器、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前沿新材料領軍人才及其專業化團隊的步伐,形成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技術高地、電子化學品研發的區域中心。
(二)推動重點企業重點新材料品種的發展
1.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特鋼方面,加快立晉鋼鐵和武鋼襄陽新材料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在汽車用輪輞鋼、彈簧鋼、模具鋼、鋼結構等領域保持優勢;合金結構材料方面,重點建設三六一一有色金屬產業園,快速擴張鋁合金汽車零部件相關制造,推進釩氮合金、鎂合金、鋁鎂合金、鈦合金等結構材料產業化。加大納米材料、磁性材料、3D打印粉、新能源汽車電池等材料的研發生產和生物質材料的集聚發展。
2.無機非金屬和先進高分子材料
新型光學功能材料方面,重點支持光電股份引進下游元器件和產品制造廠商,拓展產業鏈;新能源關鍵材料方面,重點支持華虹高科等企業發展正極材料前驅體及衍生產業;綠色節能建筑材料方面,重點支持匯爾杰玻纖、誠銘玻璃、統領科技、盈漢泰竹復合制造等企業發展玄武巖纖維、特種玻璃以及水泥助磨劑、竹纖維等新型建材;基于特色礦產資源的無機化工材料方面,依托興發集團、龍蟒集團、精信催化劑、大冶有色和回天膠業,大力發展有機硅、磷酸鹽系列、脫硫催化劑、高性能工業粘膠劑和鈦白粉等精細化工材料;合成纖維、塑料、樹脂與復合材料方面,支持金環股份、國網絕緣子、南澤汽車復合材料、南潔高分子、航宇嘉泰、航天42所等企業發展先進復合材料產品。
(三)完成五大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布局
建設高新區汽車輕量化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工程塑料制品、汽車用鋼深加工、輕合金汽車零部件、動力電池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新型光學功能材料;建設余家湖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水性高分子和新型建材;建設棗陽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摩擦材料產業集群、有機硅產業集群和金紅石綜合開發與利用;建設谷城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資源再生型金屬及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礦產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建設南漳磷-硅-鈦新材料產業基地、生物質建材基地。
(四)加快漢江流域“新材料技術創新產業化示范中心”建設。組織專家進行相關科論證,建立為漢江流域13個地級進行材料產業進行技術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成果共享的機制,集聚13個地級市的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力量,加快電池材料、儲能材料、石墨烯、碳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前沿新材料戰略布局,促進相關各方聯合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形成以襄陽市為中心的新材料創新研發高地和技術成果產業化服務平臺。
五、重要項目
(一) 重點推進32個項目達產
湖北科瑞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玻纖和工程塑料項目,襄陽南潔高分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薄膜和薄膜設備制造項目,湖北融潤科技有限公司鋼帶增強聚乙烯排水管生產設備制造基地及鋼帶增強聚乙烯排水管生產示范中心項目,回天膠業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膠粘劑和密封膠項目二期項目,襄陽匯爾杰玻璃纖維有限責任公司400噸玄武巖纖維項目,湖北平凡礦業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釩氮合金生產線項目二期,湖北合力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航空涂裝新材料項目,湖北美往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電子玻璃耐火材料生產,宜城市驕陽鈣業有限公司3萬噸/年納米級重質碳酸鈣粉體功能新材料,谷城利拓礦業有限公司釩、鈦磁鐵礦開采項目,襄陽市金至臻新型材料公司微晶玻璃板材和陶瓷復合微晶玻璃板材項目,襄陽仁泰耐火材料公司年產30萬噸耐火材料項目,湖北中鋼金鑒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爐襯材料項目,湖北鵬威塑業有限公司塑料管材及電工電料生產線項目,湖北美亞達鵬威管業有限公司聚乙烯管材生產線項目,湖北美亞達新型建材集團公司年產300萬平方米節能保溫裝飾一體板項目,襄陽領軍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光電子高分子膜材料建設項目,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中山新同盛塑料公司塑料合金項目,羅斯柴爾德防護涂料(武漢)有限公司特種防護涂料生產項目,蘭州三環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湖北銀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全生物降解膜項目,恒天金環新材料新上莫代爾纖維項目,湖北龍耀汽車玻璃有限公司70萬套高檔汽車玻璃生產線項目,鼎鼎電氣PE燃氣管生產項目,棗陽市順強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優質鋼化玻璃生產項目,深圳市粵海電信技術有限公司千噸級注塑成型、模具加工及SMT貼片加工項目,湖北科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0萬噸納米碳酸鈣項目,駱駝集團新能源汽車電池及耐磨塑料管材項目,深圳亮晶晶電子有限公司年產200萬套裸眼3D觸控顯示一體化模塊項目,武鋼集團襄陽重型裝備材料有限公司20萬噸模具鋼項目,廣州市源煌金制品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不銹鋼鋼管項目。
(二)積極推進11個策劃項目落實
襄陽市高新區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月產能為12萬片玻璃基板的第10.5代TFT-LCD顯示器項目,襄陽市高新區福建福日集團 LED照明生產項目,襄陽市高新區杜邦(中國)電子材料和交通設備電子生產項目,襄陽市高新區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機輪剎車系統項目,襄陽市高新區加拿大龐巴迪宇航公司航空內飾材料項目,襄陽市高新區哈飛公司航空鋁材項目。棗陽市有機硅新材料產業園、硅化工研發中心建設項目,金紅石開發利用科技創新項目,新興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機械有限公司有色金屬制造產業園項目,襄陽市興伙實業航材機電工業園項目,湖北昆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北方新型材料生產項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產業發展推進機制
把新材料發展納入市工業促進委員會重點督辦協調內容之一,每月將定期將有關項目進展情況報有關市領導,不定期將項目推進進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報相關市領導。不斷補充更新新材料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名單,針對重點發展領域,聘請國內外專家,為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企業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各部門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合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倍增發展。
(二)強化政府資金引導,完善投融資體系
建立新材料項目動態數據庫,對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優先導入漢江產業基金,引領和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引進相關創投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研究設立社會化管理運作的新材料產學研合作基金,支持相關技術成果產業化。
(三)出臺專項政策,鼓勵新材料批量化生產
研究出臺《襄陽市關于在新材料領域實行首批量獎勵的有關政策》。針對國家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的重點產品、對企業開發的新材料新產品以及使用新材料開發的新材料制品,在我市首次進行批量化生產的產品進行重獎。并結合國家關于即將出臺的新材料“首批次”的有關政策為企業相關財產進行投保。
(四)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產業生態系統
不斷完善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強與工信部所屬院校、駐省院校、中科院系統合作,共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投資的專業化服務公司,促進我市材料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材料產業的倍增發展。不斷探索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加快軍民雙轉新材料產業化發展。
(五)引進和培養人才,智力支撐新材料產業發展
加強與央企、中科院、跨國公司等對接,建立“以項目引人才,以基地聚人才”的機制,引進領軍的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過委托培養等方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研、管理人才。加強學科建設,積極推進襄陽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培養高技能產業人才。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人才教育與人才需求的有效銜接。
(六)加強資源保護和利用,實現綠色發展
加大資源地質勘查力度,加快礦產資源的成分利用和結構功能利用研究開發,增加資源有效供給。合理規劃資源開發規模,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依法打擊濫采亂挖,提高資源回采率。積極開發材料可再生循環技術,促進資源再生與綜合利用,實現綠色發展。
一、行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市新能源產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展。2010年我市僅有4家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2家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工程企業、1家逆變電器生產企業、1家智能電網絕緣子,工業制成品只有追日電氣有限公司的光伏逆變器和國網合成絕緣子公司的絕緣子,沒有新能源并網發電。到2015年底,新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家,其中制造企業6家,光伏逆變器、合成絕緣子、光伏組件、光伏減速機各1家,其他制造2家;能源企業7家,生物質能并網發電企業2家,余熱發電并網企業2家,垃圾發電企業1家,污水制沼發電企業1家,風電并網1家。光伏并網發電537萬千瓦時,風電并網發電8870.5萬千瓦時。光伏逆變器產量提前1年翻兩番,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地位。絕緣子成功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國內首條全自動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投產,分布式光伏家庭產品獲得市場高度認可。規模以上工業新能源企業產值達到32.9億元,為2010年的16倍。
同時,襄陽市的新能源產業的底子薄、規模小、技術人才缺乏的狀況隨著產業的倍速發展也更加突出。襄陽市的適合風力發電的區域多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沒有輸變電接入設施的偏遠山區,且風力資源不穩定。在目前的法規和自然條件約束下,漢江沙洲及沿江開闊地的地質狀況和防汛要求等暫不適宜大規模布局風電設施,漢江受航道影響,難以像海上風電一樣建設水上風電場。襄陽的有效光照時間在1200-1600小時左右,在國內屬于光伏資源相對較弱的三到四類地區,不適合發展大型光伏發電設施。對山區貧困戶的光伏扶貧與搬遷扶貧的長遠性矛盾也需預先考慮。從全國范圍看,襄陽在新能源政策、設計、制造和應用等領域還沒有足夠的名氣,新能源制造業招商引資任務艱巨。
二、背景分析
全球水能超過100億千瓦、陸地風能超過1萬億千瓦、太陽能超過100萬億千瓦,開發其中的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能源需求。但全球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分布上不均衡,清潔能源只有就地轉化為電能才能實現便捷高效的利用。《國家電網公司促進新能源發展白皮書》披露,國網公司每年將建設2700萬千瓦新能源并網工程,保障2020年前風電年均新增1700萬千瓦、光伏發電1000萬千瓦裝機規模的并網。“十三五”期間初步規劃全國年均新增光伏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左右,風電總裝機預期達到2.5億至2.8億千瓦。
隨著政府對新能源的重視和平價上網的漸行漸近,光伏的快速爆發指日可待,國內每年潛在新增需求在30GW以上,空間極大。成本的下降幅度與速度出乎意料,過去單位千瓦投資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光伏發電,下降了10倍多,目前1元/kW·h的標準電價在資源尚可地區已經可以正常贏利。2015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和制造業各環節都有較大增長,光伏行業復蘇跡象明顯。
太陽能光熱發電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新技術領域,與光伏發電相比同等裝機規模下,無論是發電效率還是電源的穩定性都比較高。隨著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啟動,光伏之外另一種大規模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即將凸顯。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中提出發展新一代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預計全球生物質及垃圾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在2020年將達到150GW。
生物質發電能有效帶動農村生產模式和用能方式的轉變, 據測算,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廠的年發電量可達1.5億千瓦時,新增產值近億元,年消耗農作物秸稈約20萬噸,可為農民增加就業崗位100余個,增入達到6000萬元以上。運營一臺25MW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
國內主要家電企業均已開啟新能源空調研發進程,新能源中央空調和太陽能直流空調已經面市并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新能源冷熱暖三聯供將取代傳統空調,集中供熱方式亦將發生根本性轉變,萬億元的國內消費市場正在加速形成。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推進包括“高效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統”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之“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的任務是實現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風電、生物質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智能電網、新型儲能裝置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綜合應用體,促進相關技術裝備規模化發展。
三、行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碳交易示范試點工程為先導,著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完善分布式光伏產業鏈,打造中部光伏組件和逆變器研發制造基地。加快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推進生物質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良性互動。積極推動儲能裝置等技術成果產業化,形成漢江流域儲能及分布式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家電設計、研發、制造為一體的創業創新中心。
(二)發展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從襄陽自然資源、工業基礎和現實需求出發,利用政府采購、基金扶持等政策,引導創新資源向新能源企業集聚。
堅持技術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引進,把技術創新作為推動襄陽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動力,提升生產工藝水平,突破裝備研發瓶頸。
堅持扶優扶強。重點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拓展產業鏈,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堅持示范帶動。開展新能源產品示范、應用和推廣活動,培育新能源產品市場,壯大新能源產業。
(三)發展目標
2018年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160億元,三年翻兩番。新增2家20億元以上企業,4家10億元以上企業,20家億元以上企業。培育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5個知名品牌。
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逆變器產量突破1吉瓦,組件產量突破1吉瓦,太陽能電池片產量突破1吉瓦。風力發電裝備制造進入批量化生產。空氣動力、磁動力等非常規動力能源及裝備研發、生產和示范有重大突破。
清潔能源電力達到15億千瓦時的供給能力,其中風力發電5億千瓦時,太陽能光伏發電5億千瓦時 秸稈發電2億千瓦時,余熱發電2億千瓦時,其他新能源發電1億千瓦時。
形成“環帶分布、多點支撐”的新能源應用區域、建成高新區光伏產業基地,打造全國知名的光伏組件、逆變器生產制造基地。
四、重要舉措
(一)加快儲能產業發展。推進新型儲能裝置技術攻關和大型儲能電站試點示范,形成中國儲能裝備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
(二)推進智能電網相關制造。推進相關電氣行業轉型升級,初步建成社區智能微網、工業園智能微網和公共服務類智能微網三大示范性智能微網系統。
(三)鼓勵新能源利用。沼氣液化和沼氣發電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建設一批沼氣發電和沼氣液化項目、一批城鎮廚余垃圾發電和有機肥一體化項目、一批城區污水綜合處理利用和制沼項目。完成一批10MW以上裝機容量的風電場建設、一批以上10MW裝機容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
(四)優化地源熱泵發展。完善地源熱泵環境保護技術,促進地源熱泵產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形成全國最適合地源熱泵利用的優勢地區和地源熱泵技術創新發展先行區。
(五)積極開發新能源家電。大力扶持新能源技術與家電升級捆綁式開發,著力培育新能源家電產業集聚區,開展新能源家電推廣應用示范。
五、項目建設
(一) 重點推進新能源制造項目達產
重點推進晶日光能科技300兆瓦全自動高效太陽能光伏組件和光能博物館項目、宜城興威新能源分布式太陽能設備制造項目、湖北冠能光電科技光伏制造和發電項目、湖北谷城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谷城生物質成型燃料項目以及中興綠色技術湖北有限公司1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襄陽恒旺集團醇基燃料項目、宜城醫藥化工有限公司15萬噸生物質柴油項目等制造業項目快速建成達產。
(二)有序建設新能源利用工程項目
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和光伏扶貧工程建設。重點推進中國風電集團15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漢能襄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老河口1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和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湖北軍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漳4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中廣核老河口100兆瓦太陽能光伏項目、追日電氣老河口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及電站項目、湖北英利能源老河口100兆瓦農光互補和分布式光伏項目、山東魯農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老河口1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湖北能源集團老河口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湖北華電集團襄城風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浙江同景科技宜城1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新鄂西化工6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襄陽茗峰電力南漳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追日電氣南漳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襄陽明荷光電材料谷城5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保康縣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合力布局風力發電,加快完成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中國風電集團襄州15萬千瓦風力發電、中國風電集團棗陽4.9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金風科技保康1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龍源電力保康4.84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三峽新能源保康1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華潤集團、中國風電、華電集團棗陽風電項目、華潤風電宜城風電項目、北京天潤南漳20萬千瓦風電項目、華潤南漳3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保康國電光伏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
審慎推進生物質能項目建設和其他新能源勘探開發。重點推進棗陽安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生物質發電工程項目、海南正源盛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宜城沼氣發電、恩菲科技襄城垃圾發電項目、保康縣頁巖氣勘探開采項目。
(三)加快新能源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制造項目招商
重點引進光伏電池生產、逆變器、組件封裝和太陽能系統集成工程等重點項目;低風速、微風發電風電電機總成企業以及主軸承、齒輪箱、偏航系統和電控系統等關鍵部件制造企業。
鼓勵引進生物質能裝備和生物質燃料油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項目;核電裝備、水電機組以及其他類別新能源電源、儲能、熱源和光源利用裝備的快速發展。
加快引進新能源家電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創業團隊,引進相關鈑金、電纜、芯片、管閥、電控、保溫、涂裝等產業鏈配套項目的同步集聚推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與目標考核
把新能源項目建設納入全市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和市工業促進委員會統籌協調督辦范圍,市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推進方案,明確目標責任,加強組織協調和檢查指導,確保目標實現。各區、縣(市)政府要按照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訂具體的落實方案,確保完成各項任務。
(二)增加財政投入和產業基金扶持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鼓勵新能源產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市級配套資金。對新能源裝備國產化、引進先進技術或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項目加快落實市本級相關科研、投資、技改、品牌等資金扶持或補助政策。安排財政扶持資金對使用本地產品進行分布式新能源項目業主給予適當補貼。優先支持襄陽市新能源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參與新能源開發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環境。鼓勵成立民間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參與新能源制造和相關項目建設。
(三)加大政府采購與市場培育
建設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將新能源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鼓勵在城市建設、公共建筑以及重點工程建設等方面優先使用本市分布式光伏產品。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購買《重點推薦的襄陽市新能源產品目錄》產品零首付分期付款金融服務,鼓勵本市產品市場開拓。與中國新能源技術協會、中國發明家協會、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等機構聯合在襄陽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孔明杯”新能源產品設計大賽,提高襄陽在業界的知名度、美譽度。
(四)推進扶優引強與戰略合作
優化投資環境,以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以及知名品牌企業到襄投資,強化企業的根植性和輻射性。以擔保、融資、低息貸款等金融手段為主,大力扶植本地優秀新能源企業做強、狀大,以核心企業為龍頭形成產業聯盟。落實一批具有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的重大項目,積極推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戰略合作。不斷完善產業鏈,形成專業化配套能力。
(五)申報行業規范和產品標準
按照工信部行業規范管理有關要求,組織企業申報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對尚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新能源產品,盡快研究制訂企業標準和產品測試標準,積極申報國家推薦標準或強制標準。
附件二:
襄陽市新材料產業三年行動計劃
2016-2018
為落實《襄陽市關于加快建設萬億工業強市的若干意見》精神,根據襄陽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客觀實際,結合“十三·五”期間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以及《襄陽市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特制訂襄陽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2018年)。
一、行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市新材料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研發實力不斷增強,技術成果產業化成就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從2010年的96億元發展到2015年的205億元,基本實現了翻一番的預期目標。企業數量從2010年底的19家成長到2015年的46家。新材料產業結構從三家企業所占比重超過90%、其中鉛酸蓄電池回收利用材料占70%,其他材料絕對弱小的格局,逐步調整為有機高分子材料占半壁江山、金屬結構材料占三分之一、特種玻璃、陶瓷耐材、纖維及復合材料、電子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相對均衡發展的局面。新材料對我市汽車工業、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保障能力逐漸增強。
我市新材料重點企業在細分市場和研發方面優勢明顯。新華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繼續保持國內3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回天新材繼續保持膠黏劑領域行業領軍地位,三三電氣、匯爾杰玻纖、精信催化劑、臺基半導體在細分領域的產量繼續保持國內甚至亞洲第一地位,金環股份玻璃紙保持行業前三名。漢江弘源碳化硅、三沃航天薄膜、南潔高分子、盈漢泰竹纖維復合材料等一批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形成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依托航天42所成立了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企業成立的省級技術合作平臺達到13個。
同時我市新材料發展存在企業發展極不平衡,三家龍頭企業占四分之一的比重,技術力量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和上市公司,其他企業的研發主要靠技術合作。材料企業同質化低端化現象突出,50家金屬材料企業,鋼結構企業占有16家;低端有機硅企業僅棗陽市就有40家,規模以上不到10家;104家建材企業約170億元產值絕大多數集中在加氣混凝土和多孔蒸汽磚領域,不適合納入新材料產業統計。缺乏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核心產品,圍繞某一種新材料形成百億終端消費產業鏈的設想路途較遠。缺少行業高端領軍技術人才,尚未形成以襄陽為中心在全國有影響的新材料研發熱點。新材料的產業企業規模較為弱小,平均產值只有4億元,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背景分析
整體上看,我國新材料存在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等問題,國內新材料產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產品種類也比較少,而且一些高端新材料的生產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因此,現在我國新材料投資的大都是中低端產品,目前部分中低端新材料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風險。中國新材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領域,也是擔負著中國參與國際水平分工、奪取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重任的第一大領域。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中“高端材料”的發展重點是大力發展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納米功能材料,磷化銦、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導體材料,高性能碳纖維、釩鈦、高溫合金等新型結構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合成新材料等。
新材料產業發展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新材料產業要面向“兩個市場”,統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其他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及新材料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大力引導推進,通過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推動材料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二是發展新材料產業,要堅持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協同作用,既遵循新材料產業發展內在規律和新興產業鏈構建的客觀要求,也要創新新材料產業協同培育壯大的組織模式和發展途徑。
新材料企業是要敢于進行商業模式大膽創新,明確自身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借助資本和市場力量迅速把企業做大、做強。
高分子材料發展正逢其時。20世紀后半期,高分子材料在用量上已超過金屬與陶瓷材料,成為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材料。高分子材料覆蓋了從醫用到食品,從包裝、家居到交通工具等各個領域,但其也帶來了環保及回收方面的問題。
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性的環境、能源、醫藥等諸多挑戰,高分子材料將更加凸顯其輕質、多功能等特點,在能源、水資源、石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但這同時也對高分子科研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結構高分子材料方向,聚烯烴的合金化、高性能化及多樣化成為我們在汽車、軌道交通及家電、居家建筑材料等家用材料領域的主要選擇。
生物基高分子是一類以生物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經過生物或化學過程合成的高分子。以生物基高分子為基體樹脂而獲得的塑料、橡膠、纖維、粘合劑和涂料統稱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避開石化資源的依賴性,具有低碳環保的優勢,是一類具有可替代石化高分子材料的潛力的材料,然而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使用量還不足高分子材料的1%。因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將會是高分子領域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高分子材料產業大國,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國高分子材料產業大而不強。突出表現是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大量進口。當前國內企業研發的一些先進控制系統為高分子材料生產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其中,浙江精誠模具機械有限公司首創了平模頭流體可視化智能系統(簡稱微互系統),實現了擠出成型的智能化制造。
新材料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新材料產業界公認的十大未來最具潛力的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纖維、輕型合金、碳納米管、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功能薄膜、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特種玻璃。其中石墨烯是目前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學家甚至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新材料產品。
三、行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材料需求為主攻方向,促進化工、鋼鐵、建材和礦業等行業轉型升級,拓展輕合金、有機高分子和電子化學品產業鏈,著力打造汽車輕量化產業、先進高分子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和生物質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以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為突破口,加強院校學科建設和企事業單位研發中心建設,為新材料產業向高端躍進和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創新團隊和技術成果,形成漢江流域“新材料技術創新產業化示范中心”。
(二)發展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政府性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強個性化政策扶持,促進新材料產品快速形成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加快與應用市場協同發展。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鼓勵新材料企業實施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兼并重組和加盟入鏈,不斷進行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率先推進汽車輕量化材料、高分子和電子化學品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以及生物質新材料集群化發展。
自主研發,開放合作。加快高等院校和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能力建設,完善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的功能和區域輻射能力,創造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積極開展與工信部七所院校、中科院系統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產學研合作,以技術成果產業化普及提高襄陽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遵循新材料發展的自身規律,從保障型供給向引導型發展轉變,不斷提高新材料在先進制造領域的基石和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消費”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市礦業、金屬制造、化工、建材、塑膠、陶瓷玻璃、電工電料等大宗原材料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新材料產業。推進大材料行業向產業集中度提高、利潤率提升和產品差異化發展,深化新材料產業的智能化制造,積極有序促進“互聯網+”跨界整合。
(三)發展目標
推動新材料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到2020年新材料產值接近400億元,產業規模再翻一番。新增10億元以上新材料企業10家,龍頭企業的平均產值超過20億元,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差異化發展更加明顯。新材料領域技術成果產業化和產業技術智能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原材料企業和基礎制造企業的新材料產品比重不低于30%。新增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擁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初步完成新材料創新體系建設。
四、重要舉措
(一)加快引進新材料投資主體和技術團隊
重點引進車身輕量化合金鋼材料及加工成型技術、車身輕量化無機纖維與工程塑料復合材料及成型技術,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以及輕型合金與陶瓷復合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汽車、新能源汽車關鍵材料和零部件投資主體。
著力引進資金和技術推動傳統材料轉型升級和材料的循環利用,開發礦產資源的綜合性利用技術,延長礦產資源產業鏈,大力推進結構性和功能性礦物新材料的精深開發和清潔生產。
加快引進石墨烯、碳纖維、3D打印、傳感器、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前沿新材料領軍人才及其專業化團隊的步伐,形成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技術高地、電子化學品研發的區域中心。
(二)推動重點企業重點新材料品種的發展
1.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特鋼方面,加快立晉鋼鐵和武鋼襄陽新材料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在汽車用輪輞鋼、彈簧鋼、模具鋼、鋼結構等領域保持優勢;合金結構材料方面,重點建設三六一一有色金屬產業園,快速擴張鋁合金汽車零部件相關制造,推進釩氮合金、鎂合金、鋁鎂合金、鈦合金等結構材料產業化。加大納米材料、磁性材料、3D打印粉、新能源汽車電池等材料的研發生產和生物質材料的集聚發展。
2.無機非金屬和先進高分子材料
新型光學功能材料方面,重點支持光電股份引進下游元器件和產品制造廠商,拓展產業鏈;新能源關鍵材料方面,重點支持華虹高科等企業發展正極材料前驅體及衍生產業;綠色節能建筑材料方面,重點支持匯爾杰玻纖、誠銘玻璃、統領科技、盈漢泰竹復合制造等企業發展玄武巖纖維、特種玻璃以及水泥助磨劑、竹纖維等新型建材;基于特色礦產資源的無機化工材料方面,依托興發集團、龍蟒集團、精信催化劑、大冶有色和回天膠業,大力發展有機硅、磷酸鹽系列、脫硫催化劑、高性能工業粘膠劑和鈦白粉等精細化工材料;合成纖維、塑料、樹脂與復合材料方面,支持金環股份、國網絕緣子、南澤汽車復合材料、南潔高分子、航宇嘉泰、航天42所等企業發展先進復合材料產品。
(三)完成五大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布局
建設高新區汽車輕量化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工程塑料制品、汽車用鋼深加工、輕合金汽車零部件、動力電池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新型光學功能材料;建設余家湖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水性高分子和新型建材;建設棗陽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摩擦材料產業集群、有機硅產業集群和金紅石綜合開發與利用;建設谷城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資源再生型金屬及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礦產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建設南漳磷-硅-鈦新材料產業基地、生物質建材基地。
(四)加快漢江流域“新材料技術創新產業化示范中心”建設。組織專家進行相關科論證,建立為漢江流域13個地級進行材料產業進行技術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成果共享的機制,集聚13個地級市的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力量,加快電池材料、儲能材料、石墨烯、碳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前沿新材料戰略布局,促進相關各方聯合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形成以襄陽市為中心的新材料創新研發高地和技術成果產業化服務平臺。
五、重要項目
(一) 重點推進32個項目達產
湖北科瑞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玻纖和工程塑料項目,襄陽南潔高分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薄膜和薄膜設備制造項目,湖北融潤科技有限公司鋼帶增強聚乙烯排水管生產設備制造基地及鋼帶增強聚乙烯排水管生產示范中心項目,回天膠業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膠粘劑和密封膠項目二期項目,襄陽匯爾杰玻璃纖維有限責任公司400噸玄武巖纖維項目,湖北平凡礦業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釩氮合金生產線項目二期,湖北合力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航空涂裝新材料項目,湖北美往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電子玻璃耐火材料生產,宜城市驕陽鈣業有限公司3萬噸/年納米級重質碳酸鈣粉體功能新材料,谷城利拓礦業有限公司釩、鈦磁鐵礦開采項目,襄陽市金至臻新型材料公司微晶玻璃板材和陶瓷復合微晶玻璃板材項目,襄陽仁泰耐火材料公司年產30萬噸耐火材料項目,湖北中鋼金鑒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爐襯材料項目,湖北鵬威塑業有限公司塑料管材及電工電料生產線項目,湖北美亞達鵬威管業有限公司聚乙烯管材生產線項目,湖北美亞達新型建材集團公司年產300萬平方米節能保溫裝飾一體板項目,襄陽領軍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光電子高分子膜材料建設項目,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中山新同盛塑料公司塑料合金項目,羅斯柴爾德防護涂料(武漢)有限公司特種防護涂料生產項目,蘭州三環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湖北銀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全生物降解膜項目,恒天金環新材料新上莫代爾纖維項目,湖北龍耀汽車玻璃有限公司70萬套高檔汽車玻璃生產線項目,鼎鼎電氣PE燃氣管生產項目,棗陽市順強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優質鋼化玻璃生產項目,深圳市粵海電信技術有限公司千噸級注塑成型、模具加工及SMT貼片加工項目,湖北科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0萬噸納米碳酸鈣項目,駱駝集團新能源汽車電池及耐磨塑料管材項目,深圳亮晶晶電子有限公司年產200萬套裸眼3D觸控顯示一體化模塊項目,武鋼集團襄陽重型裝備材料有限公司20萬噸模具鋼項目,廣州市源煌金制品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不銹鋼鋼管項目。
(二)積極推進11個策劃項目落實
襄陽市高新區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月產能為12萬片玻璃基板的第10.5代TFT-LCD顯示器項目,襄陽市高新區福建福日集團 LED照明生產項目,襄陽市高新區杜邦(中國)電子材料和交通設備電子生產項目,襄陽市高新區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機輪剎車系統項目,襄陽市高新區加拿大龐巴迪宇航公司航空內飾材料項目,襄陽市高新區哈飛公司航空鋁材項目。棗陽市有機硅新材料產業園、硅化工研發中心建設項目,金紅石開發利用科技創新項目,新興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機械有限公司有色金屬制造產業園項目,襄陽市興伙實業航材機電工業園項目,湖北昆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北方新型材料生產項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產業發展推進機制
把新材料發展納入市工業促進委員會重點督辦協調內容之一,每月將定期將有關項目進展情況報有關市領導,不定期將項目推進進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報相關市領導。不斷補充更新新材料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名單,針對重點發展領域,聘請國內外專家,為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企業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各部門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合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倍增發展。
(二)強化政府資金引導,完善投融資體系
建立新材料項目動態數據庫,對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優先導入漢江產業基金,引領和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引進相關創投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研究設立社會化管理運作的新材料產學研合作基金,支持相關技術成果產業化。
(三)出臺專項政策,鼓勵新材料批量化生產
研究出臺《襄陽市關于在新材料領域實行首批量獎勵的有關政策》。針對國家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的重點產品、對企業開發的新材料新產品以及使用新材料開發的新材料制品,在我市首次進行批量化生產的產品進行重獎。并結合國家關于即將出臺的新材料“首批次”的有關政策為企業相關財產進行投保。
(四)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產業生態系統
不斷完善襄陽市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強與工信部所屬院校、駐省院校、中科院系統合作,共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投資的專業化服務公司,促進我市材料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材料產業的倍增發展。不斷探索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加快軍民雙轉新材料產業化發展。
(五)引進和培養人才,智力支撐新材料產業發展
加強與央企、中科院、跨國公司等對接,建立“以項目引人才,以基地聚人才”的機制,引進領軍的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過委托培養等方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研、管理人才。加強學科建設,積極推進襄陽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培養高技能產業人才。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人才教育與人才需求的有效銜接。
(六)加強資源保護和利用,實現綠色發展
加大資源地質勘查力度,加快礦產資源的成分利用和結構功能利用研究開發,增加資源有效供給。合理規劃資源開發規模,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依法打擊濫采亂挖,提高資源回采率。積極開發材料可再生循環技術,促進資源再生與綜合利用,實現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