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央企,中節能的核心優勢一直沒有形成。它將如何抓住當下最佳發展機遇擺脫外界對它“盈利能力”的質疑?
西直門外大街上,一座淺黃色的建筑佇立于此,被大理石包裹的墻面略顯陳舊,十多年前,它是整個西直門的地標。當時它被稱為木材大廈,大約到2005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前身——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成為了這里的主人,這座大樓因此改名為節能大廈。
中節能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世界范圍內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國政府為應對能源危機開展了節能專項計劃,而這項計劃由國家計委旗下的節能計劃局負責實施開展。到了1988年,隨著國家第一次投資體制改革,計劃節能局改制為中國節能投資公司,這是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前身。
在20世紀末期,在經歷了經濟粗放式高速增長和能源結構不合理帶來的陣痛后,節能環保意識在中國逐漸蘇醒,到了十二五規劃時期,節能環保產業形成,技術逐漸成熟,行業秩序被逐漸建立,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動作,在某種意義上,又代表了國家對環保產業的動向。
這恐怕是節能環保行業最好的時代,但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節能的核心業務卻沒有形成核心優勢。這恐怕不僅僅對中節能,也是對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當下挑戰最好的寫照。
多元化布局
中節能的年代悠久,其“年齡”甚至超越五大電力。1988年,計委節能局改制為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四年后,鄧小平南下講話,經濟發展進入了爆發增長,中國能源產業裂變。五大電力、電網公司紛紛誕生。
由于電力供應與高速經濟增長的比匹配,中國節能產業的雛形正在孕育發酵。一些節能產業資深人士看來,90年代初才是節能環保產業的第一次黃金時期。“那時的節能市場,是真正的在發展。當時,能源和生產力掛鉤,在捉襟見肘的電力供應上,不節能,生產就不能進行,節能產業是剛需。”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特聘專家趙志立對中國節能市場的變化深有感觸。
2007年,時任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的王小康調任中節能,從此中節能走上了一條飛速擴張的道路。
王小康加入中節能后,中節能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當時業務涉及了垃圾發電、生物質能源以及遺留水電資產。這種策略,使得中節能的業務版圖迅速做大,從2007年到2010年,王小康就任中節能三年時間內,中節能資產增長將近250%。
其中,帶給中節能最大收入的要數清潔能源發電板塊。1996年,中節能從丹麥引進了風力發電機開始試水風力發電,2006年,風力發電在中國迎來了一陣爆發,中節能風力發電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變身為中節能直屬全資二級子公司。2007年又中標了國家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甘肅玉門昌馬風電基地200MW風電特許權項目。此時,中節能風電項目遍地開花,其擴張速度之快,在業內被稱為風一樣的速度。2014年,中節能旗下的節能風電上市,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唯一以風電運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金太陽”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光伏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2009年,中節能殺向光伏產業,從寧夏石嘴山10GW級大型荒漠光伏電站開始,投資的光伏項目在各地開花。據中節能太陽能公司內部人士回憶,當時考察研究了很多項目,那一年也是中節能清潔能源板塊的鼎盛時期,幾個項目同時開工,風電、太陽能發電營業收入為整個集團收入貢獻了逾15%的營業額。2009年,鎮江設立光伏組件生產線開始,中節能的光伏產業有了裝備制造能力,在新能源產業鏈也初步形成,時至今日,中節能光伏板塊占據清潔發電板塊的最大份額。
除了在風電、光伏產業集中投資外,中節能在生物質能源產業也不斷發力,2007年,中節能投資逾2.4億元的宿遷生物質電廠并網發電。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12年,中節能的生物質能源營業收入逾8億元,占清潔能源發電板塊收入的近20%。
這種布局,使清潔電力板塊一直占據著中節能的主要營業額。到了2015年上旬,霧霾催生了華北地區煤改氣市場,嗅到商機的中節能子公司六合天融環保科技公司迅速與河北廊坊、保定等地市政府對接,自帶數十億資金,意欲承包煤改氣市場。
當時,華北地區的煤改氣市場一直被民企能源巨頭新奧所占據。但中節能的進軍,在新奧高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在談到中節能時,新奧方面并不愿意多說,只是用了幾個詞形容。“強勢”、“迅速”、“不可思議”。
即使在中節能高層,也很少有人知道煤改氣業務。但中節能內部人士曾表示:“集團業務板塊眾多,又相對獨立,在集團戰略規劃下,每個板塊自主發展,做大做強,為主營板塊積累經驗。”
這種權利下放的管理邏輯,避免了中節能的擴張避免了繁冗的決策審批,一方面,它并不給競爭對手過多的反應時間,就悄然搶占了市場。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各個節能板塊各業務板塊看起來更像一個獨立的商業帝國,在體量上的高速增長。
身份轉向
在2009年之前,中節能的核心業務版圖上,整個集團的各個板塊分布于全國各地,相對分散。其中風電板塊最具規模。
但在總資產上,它不及國電投的1/5。在新能源領域,也面臨著民企巨頭英利、尚德的強勢競爭。如何在競爭殘酷的節能環保市場創造核心競爭力,成為高層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節能服務概念在國內興起。在國資委的決策下,中節能與新時代控股的合并,從此以后,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更名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而中節能也從投資商轉變為節能服務商。這次合并被認為是中節能的二次創業,也是集團高層非常看重的一次轉型。
“選擇新時代控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新時代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它的設計能力和它的施工能力是很強的,因為新時代本身也是三家央企整合在一起的。像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原來就是一級央企。1982年就在海外拓展,這個非洲、東南亞這些地方所施工。中國新時代的就是機械設計研究總院第七總院,總部在西安,它是機械工業部的設計院,是它在電力施工這塊也有很強的設計能力。而當時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的優勢是投資運營,兩家央企合并以后,整個環節全線貫通了。”一位接近中節能的業內人士表示。
這使中節能獲得的并不僅僅是資產規模的擴張。在中節能諸多高管看來,2010年至今的五年,與新時代控股的合并,就如打通中節能的任督二脈一般,使中節能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能力——針對區域里面所有的節能環保的問題提供這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從這次合并之后,中節能的業務被重新梳理為四個板塊。環境保護、節能服務、清潔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四大板塊。其中,節能服務細分起來包括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等等,這也被認為是中節能的核心能力。
從那時起,中節能被認為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從從系統上審視節能環保產業的企業,中節能高層也寄希望于節能服務產業脫穎而出,創造更多價值。
在中節能內部員工看來,一個企業可能同時存在固廢處理問題,或者水流問題,或者土壤修復的問題。那我給你提供這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系統化的、集成的這樣一個解決方案,成為了中節能的核心競爭力。但這前提就是只有各個板塊做大,積累了足夠經驗才能相互借力,這種優勢是別的公司無法復制的。
當然,這也曾引發一些業內人士的質疑,一位《能源》記者采訪過的專家表示:“把節能環保一起做本身就是個笑話,環保必然引起能耗升高,節能環保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
“節能環保一定要針對個案來具體研究,去研究它的能耗怎么樣才能夠降下來,同時它又是環保的。如果以循環發展的理念,肯定能找到一個有機的一個解決方案,他們之間要對立?那不一定!”一位節能行業人士反駁到。
盈利挑戰
去年7月的節能博覽會上,中節能董事長王小康用慷慨激昂的語調發表了對節能產業的機遇,但同時,他也公開直言中國節能產業的諸多挑戰。
作為節能環保領域唯一一家央企,雖然中節能的節能服務為中節能創造了核心優勢,但在創造盈利上卻走得十分艱難。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上旬,節能服務產業收入僅7億元,約占整體盈利比的4%。從數據上看,并不占太大比重。這些盈利主要來源于中國節能科技投資公司的高爐煤氣綜合利用發電節能技改項目,河南中鴻集團煤化有限公司干熄焦及余熱發電項目、四川省煤焦化集團有限公司干熄焦項目,項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當下處在收益分享期。不過,據循環經濟協會相關人士介紹:“合同能源管理收益分享期一般來說要持續5-8年,而且又由節能服務公司墊付資金,因此需要銀行擔保,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風險。”
去年,中節能加大了節能環保板塊的投資。據《中節能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末中節能在工業節能領域投資總額10億元,在建筑節能領域投資約5億元左右。2013年,節能領域的開工項目只有5個,但到了2014年,中節能總共新建項目50個,有14個節能項目開工屬于節能項目。基本與清潔能源發電項目持平。而環保項目也有9座項目開工。
這些節能項目中,竣工完成的并不多,從2014年7月-2015年4月,中節能的余熱利用項目大約有三座投入使用,分別為包鋼的余熱回收利用項目、寧夏安泰公司石炭井瓦斯發電項目。這使得工業節能領域的收入增長幅度有限。
在節能市場上,除中節能之外,不少其它能源央企也曾試水開展節能業務,但種種原因,規模增長都很有限。譬如神華集團早在2005年就開始從事節能業務了。但從整個集團來看,主要客戶還是針對神華內部,而且基本依賴政策強制推動。
也有不少人看來,央企的成功離不開政府關系,與垃圾發電相比,節能服務這個領域卻相對市場化,透明度更強,但這也間接稀釋了中節能的央企身份優勢。“節能服務的雛形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本身技術門檻并不高,更多的只是在原有技術上進行創新而已。”據上海寶鋼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一開始想做聘請外部公司做工業節能,但是做了一段時間,發現技術也就那回事,肥水不留外人田,錢干嘛讓別人掙走,干脆自己做。”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了自己的節能公司,相關數據顯示,這樣的節能公司已經超過了上萬家。而且大多數有節能公司的企業都是母公司的連帶企業,這導致了中節能陷入了亂麻般競爭的環保紅海。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能源》記者:“早些年前,許多項目有部分隱性收入來源于CDM清潔發展機制。2010年前,無論是光伏電站、環保園區、風電項目,中節能都會申請CDM項目,當時,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的節能項目的碳減排量予以核準可出售予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2008年左右,一噸碳可賣到30美元左右,CDM是一筆巨額收益,后來,由于中國CDM市場過于無序化,再加上沒有相關替代性文件出臺,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失效,碳價跌到不足6美元/噸,從此CDM項目再也沒有經濟性了,一些節能項目的盈利性也下降。”
CDM作為節能項目的重要補助,其一度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節能產業,但到了2015年,伴隨著經濟大環境的下行,工業市場走向寒冬。作為工業節能的重要領域,水泥和鋼鐵不少廠商倒閉。節能市場走向拐點,12月,循壞經濟協會組織的一場節能項目參觀活動,由于業主的關停,參觀環節被取消。
挑戰同樣來源于中節能傳統清潔能源發電項目的變局。到2014年開始,棄風限電的陰影在三北地區蔓延開來,中節能旗下的諸多風電場遭遇不同程度的棄風限電。其中以新疆達坂城風電場最為劇烈。當記者到達坂城風電場考察時,當日棄風率達到了70%。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其最直接影響就是節能風電的股價一路下跌。譬如2015年節能風電的三季度報告上可以看出,三季度,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399.18%,主要系中節能風力發電(新疆)有限公司的合營企業新疆達坂風變電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本期虧損所致。
對于風電市場的變局,中節能方面更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的推動。但是受制于經濟下行的導致的需求側放緩,短期內,解決棄風限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業務取舍
2016年是王小康在中節能的第9個年頭,這九年時間,除了資產規模上的擴張,中節能也被烙上了綠色標簽。
王小康今年將61歲。有消息稱,央企負責人退休年齡將會在63左右。盡管未得到官方表態,但在王小康近期對外表態上看,他仍然希望帶領中節能做大核心板塊并實現盈利,就在2015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他曾提出希望能做50座垃圾發電項目。
目前來看,中節能已經實現了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積累,接下來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實現盈利。特別是如何面對經濟下行時期,市場變化帶給中節能的挑戰。
從2012年開始,國內太陽能企業陸續關閉。從五大電力的角度來看,公司光伏板塊現金流縮水,不少企業醞釀退出一些不具備競爭力的業務領域,其中就包括近兩年來市場收縮、盈利每況愈下的太陽能市場。相反,越來越多的央企認為垃圾發電或許是最具成長潛力的環保產業。今年中旬,中電國際在河南等地強勢簽訂了5-6個垃圾發電項目。
對于中節能來說,在多元化發展進程中,未來的天平將更多向節能與環保板塊傾斜。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面對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與不斷飽和的填埋場,集中優勢發展固廢處理產業不失為最優戰略。中節能旗下的中國環境集團,也正在大力布局這一領域。2015年12月19日,E20環境平臺公布了年度固廢影響力企業,中節能環境以第19的身份擠進了中國固廢影響力排行榜。而中節能此前釋放的信息是把環保產業做到前三。
這似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下如何解決高昂的投資是他急需解決的難題。
其實,2014年,中節能曾經通過上市挽救了深陷資產困局的節能風電的資金鏈條。而12月初,中節能旗下的中國環保集團副總經理肖蘭曾透露:“中國環保集團于2014年9月份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中節能旗下的固廢處理業務計劃兩三年內上市,目標很可能在國內主板,計劃于兩三年內登陸資本市場。”
此外,雖然工業節能領域不景氣,但中節能認為建筑節能板塊依舊有著較強的增長空間。中國無論是存量建筑和增量建筑大概占了是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有著都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而建筑節能又能很好的帶動太陽能屋頂光伏、光熱、土壤治理、新材料的需求,而中節能也在對建筑節能項目大力做著推廣宣傳。
雖然短期內,中節能不會放棄多元化擴張的戰略,畢竟對于中節能而言,響應政府的政策號召是首位。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一些民企不愿意做的,還是需要靠央企來做。但是在相應政策號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適當取舍,或許是中節能未來要走的路。
西直門外大街上,一座淺黃色的建筑佇立于此,被大理石包裹的墻面略顯陳舊,十多年前,它是整個西直門的地標。當時它被稱為木材大廈,大約到2005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前身——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成為了這里的主人,這座大樓因此改名為節能大廈。
中節能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世界范圍內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國政府為應對能源危機開展了節能專項計劃,而這項計劃由國家計委旗下的節能計劃局負責實施開展。到了1988年,隨著國家第一次投資體制改革,計劃節能局改制為中國節能投資公司,這是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前身。
在20世紀末期,在經歷了經濟粗放式高速增長和能源結構不合理帶來的陣痛后,節能環保意識在中國逐漸蘇醒,到了十二五規劃時期,節能環保產業形成,技術逐漸成熟,行業秩序被逐漸建立,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動作,在某種意義上,又代表了國家對環保產業的動向。
這恐怕是節能環保行業最好的時代,但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節能的核心業務卻沒有形成核心優勢。這恐怕不僅僅對中節能,也是對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當下挑戰最好的寫照。
多元化布局
中節能的年代悠久,其“年齡”甚至超越五大電力。1988年,計委節能局改制為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四年后,鄧小平南下講話,經濟發展進入了爆發增長,中國能源產業裂變。五大電力、電網公司紛紛誕生。
由于電力供應與高速經濟增長的比匹配,中國節能產業的雛形正在孕育發酵。一些節能產業資深人士看來,90年代初才是節能環保產業的第一次黃金時期。“那時的節能市場,是真正的在發展。當時,能源和生產力掛鉤,在捉襟見肘的電力供應上,不節能,生產就不能進行,節能產業是剛需。”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特聘專家趙志立對中國節能市場的變化深有感觸。
2007年,時任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的王小康調任中節能,從此中節能走上了一條飛速擴張的道路。
王小康加入中節能后,中節能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當時業務涉及了垃圾發電、生物質能源以及遺留水電資產。這種策略,使得中節能的業務版圖迅速做大,從2007年到2010年,王小康就任中節能三年時間內,中節能資產增長將近250%。
其中,帶給中節能最大收入的要數清潔能源發電板塊。1996年,中節能從丹麥引進了風力發電機開始試水風力發電,2006年,風力發電在中國迎來了一陣爆發,中節能風力發電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變身為中節能直屬全資二級子公司。2007年又中標了國家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甘肅玉門昌馬風電基地200MW風電特許權項目。此時,中節能風電項目遍地開花,其擴張速度之快,在業內被稱為風一樣的速度。2014年,中節能旗下的節能風電上市,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唯一以風電運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金太陽”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光伏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2009年,中節能殺向光伏產業,從寧夏石嘴山10GW級大型荒漠光伏電站開始,投資的光伏項目在各地開花。據中節能太陽能公司內部人士回憶,當時考察研究了很多項目,那一年也是中節能清潔能源板塊的鼎盛時期,幾個項目同時開工,風電、太陽能發電營業收入為整個集團收入貢獻了逾15%的營業額。2009年,鎮江設立光伏組件生產線開始,中節能的光伏產業有了裝備制造能力,在新能源產業鏈也初步形成,時至今日,中節能光伏板塊占據清潔發電板塊的最大份額。
除了在風電、光伏產業集中投資外,中節能在生物質能源產業也不斷發力,2007年,中節能投資逾2.4億元的宿遷生物質電廠并網發電。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12年,中節能的生物質能源營業收入逾8億元,占清潔能源發電板塊收入的近20%。
這種布局,使清潔電力板塊一直占據著中節能的主要營業額。到了2015年上旬,霧霾催生了華北地區煤改氣市場,嗅到商機的中節能子公司六合天融環保科技公司迅速與河北廊坊、保定等地市政府對接,自帶數十億資金,意欲承包煤改氣市場。
當時,華北地區的煤改氣市場一直被民企能源巨頭新奧所占據。但中節能的進軍,在新奧高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在談到中節能時,新奧方面并不愿意多說,只是用了幾個詞形容。“強勢”、“迅速”、“不可思議”。
即使在中節能高層,也很少有人知道煤改氣業務。但中節能內部人士曾表示:“集團業務板塊眾多,又相對獨立,在集團戰略規劃下,每個板塊自主發展,做大做強,為主營板塊積累經驗。”
這種權利下放的管理邏輯,避免了中節能的擴張避免了繁冗的決策審批,一方面,它并不給競爭對手過多的反應時間,就悄然搶占了市場。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各個節能板塊各業務板塊看起來更像一個獨立的商業帝國,在體量上的高速增長。
身份轉向
在2009年之前,中節能的核心業務版圖上,整個集團的各個板塊分布于全國各地,相對分散。其中風電板塊最具規模。
但在總資產上,它不及國電投的1/5。在新能源領域,也面臨著民企巨頭英利、尚德的強勢競爭。如何在競爭殘酷的節能環保市場創造核心競爭力,成為高層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節能服務概念在國內興起。在國資委的決策下,中節能與新時代控股的合并,從此以后,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更名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而中節能也從投資商轉變為節能服務商。這次合并被認為是中節能的二次創業,也是集團高層非常看重的一次轉型。
“選擇新時代控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新時代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它的設計能力和它的施工能力是很強的,因為新時代本身也是三家央企整合在一起的。像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原來就是一級央企。1982年就在海外拓展,這個非洲、東南亞這些地方所施工。中國新時代的就是機械設計研究總院第七總院,總部在西安,它是機械工業部的設計院,是它在電力施工這塊也有很強的設計能力。而當時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的優勢是投資運營,兩家央企合并以后,整個環節全線貫通了。”一位接近中節能的業內人士表示。
這使中節能獲得的并不僅僅是資產規模的擴張。在中節能諸多高管看來,2010年至今的五年,與新時代控股的合并,就如打通中節能的任督二脈一般,使中節能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能力——針對區域里面所有的節能環保的問題提供這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從這次合并之后,中節能的業務被重新梳理為四個板塊。環境保護、節能服務、清潔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四大板塊。其中,節能服務細分起來包括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等等,這也被認為是中節能的核心能力。
從那時起,中節能被認為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從從系統上審視節能環保產業的企業,中節能高層也寄希望于節能服務產業脫穎而出,創造更多價值。
在中節能內部員工看來,一個企業可能同時存在固廢處理問題,或者水流問題,或者土壤修復的問題。那我給你提供這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系統化的、集成的這樣一個解決方案,成為了中節能的核心競爭力。但這前提就是只有各個板塊做大,積累了足夠經驗才能相互借力,這種優勢是別的公司無法復制的。
當然,這也曾引發一些業內人士的質疑,一位《能源》記者采訪過的專家表示:“把節能環保一起做本身就是個笑話,環保必然引起能耗升高,節能環保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
“節能環保一定要針對個案來具體研究,去研究它的能耗怎么樣才能夠降下來,同時它又是環保的。如果以循環發展的理念,肯定能找到一個有機的一個解決方案,他們之間要對立?那不一定!”一位節能行業人士反駁到。
盈利挑戰
去年7月的節能博覽會上,中節能董事長王小康用慷慨激昂的語調發表了對節能產業的機遇,但同時,他也公開直言中國節能產業的諸多挑戰。
作為節能環保領域唯一一家央企,雖然中節能的節能服務為中節能創造了核心優勢,但在創造盈利上卻走得十分艱難。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上旬,節能服務產業收入僅7億元,約占整體盈利比的4%。從數據上看,并不占太大比重。這些盈利主要來源于中國節能科技投資公司的高爐煤氣綜合利用發電節能技改項目,河南中鴻集團煤化有限公司干熄焦及余熱發電項目、四川省煤焦化集團有限公司干熄焦項目,項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當下處在收益分享期。不過,據循環經濟協會相關人士介紹:“合同能源管理收益分享期一般來說要持續5-8年,而且又由節能服務公司墊付資金,因此需要銀行擔保,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風險。”
去年,中節能加大了節能環保板塊的投資。據《中節能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末中節能在工業節能領域投資總額10億元,在建筑節能領域投資約5億元左右。2013年,節能領域的開工項目只有5個,但到了2014年,中節能總共新建項目50個,有14個節能項目開工屬于節能項目。基本與清潔能源發電項目持平。而環保項目也有9座項目開工。
這些節能項目中,竣工完成的并不多,從2014年7月-2015年4月,中節能的余熱利用項目大約有三座投入使用,分別為包鋼的余熱回收利用項目、寧夏安泰公司石炭井瓦斯發電項目。這使得工業節能領域的收入增長幅度有限。
在節能市場上,除中節能之外,不少其它能源央企也曾試水開展節能業務,但種種原因,規模增長都很有限。譬如神華集團早在2005年就開始從事節能業務了。但從整個集團來看,主要客戶還是針對神華內部,而且基本依賴政策強制推動。
也有不少人看來,央企的成功離不開政府關系,與垃圾發電相比,節能服務這個領域卻相對市場化,透明度更強,但這也間接稀釋了中節能的央企身份優勢。“節能服務的雛形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本身技術門檻并不高,更多的只是在原有技術上進行創新而已。”據上海寶鋼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一開始想做聘請外部公司做工業節能,但是做了一段時間,發現技術也就那回事,肥水不留外人田,錢干嘛讓別人掙走,干脆自己做。”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了自己的節能公司,相關數據顯示,這樣的節能公司已經超過了上萬家。而且大多數有節能公司的企業都是母公司的連帶企業,這導致了中節能陷入了亂麻般競爭的環保紅海。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能源》記者:“早些年前,許多項目有部分隱性收入來源于CDM清潔發展機制。2010年前,無論是光伏電站、環保園區、風電項目,中節能都會申請CDM項目,當時,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的節能項目的碳減排量予以核準可出售予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2008年左右,一噸碳可賣到30美元左右,CDM是一筆巨額收益,后來,由于中國CDM市場過于無序化,再加上沒有相關替代性文件出臺,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失效,碳價跌到不足6美元/噸,從此CDM項目再也沒有經濟性了,一些節能項目的盈利性也下降。”
CDM作為節能項目的重要補助,其一度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節能產業,但到了2015年,伴隨著經濟大環境的下行,工業市場走向寒冬。作為工業節能的重要領域,水泥和鋼鐵不少廠商倒閉。節能市場走向拐點,12月,循壞經濟協會組織的一場節能項目參觀活動,由于業主的關停,參觀環節被取消。
挑戰同樣來源于中節能傳統清潔能源發電項目的變局。到2014年開始,棄風限電的陰影在三北地區蔓延開來,中節能旗下的諸多風電場遭遇不同程度的棄風限電。其中以新疆達坂城風電場最為劇烈。當記者到達坂城風電場考察時,當日棄風率達到了70%。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其最直接影響就是節能風電的股價一路下跌。譬如2015年節能風電的三季度報告上可以看出,三季度,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399.18%,主要系中節能風力發電(新疆)有限公司的合營企業新疆達坂風變電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本期虧損所致。
對于風電市場的變局,中節能方面更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的推動。但是受制于經濟下行的導致的需求側放緩,短期內,解決棄風限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業務取舍
2016年是王小康在中節能的第9個年頭,這九年時間,除了資產規模上的擴張,中節能也被烙上了綠色標簽。
王小康今年將61歲。有消息稱,央企負責人退休年齡將會在63左右。盡管未得到官方表態,但在王小康近期對外表態上看,他仍然希望帶領中節能做大核心板塊并實現盈利,就在2015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他曾提出希望能做50座垃圾發電項目。
目前來看,中節能已經實現了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積累,接下來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實現盈利。特別是如何面對經濟下行時期,市場變化帶給中節能的挑戰。
從2012年開始,國內太陽能企業陸續關閉。從五大電力的角度來看,公司光伏板塊現金流縮水,不少企業醞釀退出一些不具備競爭力的業務領域,其中就包括近兩年來市場收縮、盈利每況愈下的太陽能市場。相反,越來越多的央企認為垃圾發電或許是最具成長潛力的環保產業。今年中旬,中電國際在河南等地強勢簽訂了5-6個垃圾發電項目。
對于中節能來說,在多元化發展進程中,未來的天平將更多向節能與環保板塊傾斜。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面對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與不斷飽和的填埋場,集中優勢發展固廢處理產業不失為最優戰略。中節能旗下的中國環境集團,也正在大力布局這一領域。2015年12月19日,E20環境平臺公布了年度固廢影響力企業,中節能環境以第19的身份擠進了中國固廢影響力排行榜。而中節能此前釋放的信息是把環保產業做到前三。
這似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下如何解決高昂的投資是他急需解決的難題。
其實,2014年,中節能曾經通過上市挽救了深陷資產困局的節能風電的資金鏈條。而12月初,中節能旗下的中國環保集團副總經理肖蘭曾透露:“中國環保集團于2014年9月份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中節能旗下的固廢處理業務計劃兩三年內上市,目標很可能在國內主板,計劃于兩三年內登陸資本市場。”
此外,雖然工業節能領域不景氣,但中節能認為建筑節能板塊依舊有著較強的增長空間。中國無論是存量建筑和增量建筑大概占了是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有著都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而建筑節能又能很好的帶動太陽能屋頂光伏、光熱、土壤治理、新材料的需求,而中節能也在對建筑節能項目大力做著推廣宣傳。
雖然短期內,中節能不會放棄多元化擴張的戰略,畢竟對于中節能而言,響應政府的政策號召是首位。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一些民企不愿意做的,還是需要靠央企來做。但是在相應政策號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適當取舍,或許是中節能未來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