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儲能技術可謂百花齊放,涵蓋了抽水蓄能、鉛酸電池、鋰電池、液流電池、燃料電池、鈉硫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導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多種物理、化學技術路線。其中抽水蓄能以壓倒性優勢占據市場絕對壟斷地位。
而現在,“效率基本可以和抽水蓄能PK,且可工業化生產,不需要抽水蓄能地理條件,優勢更突出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正在不斷走向成熟。”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海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規??膳c抽水蓄能媲美
壓縮空氣儲能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壓縮機將常溫常壓的空氣轉換成高溫高壓的空氣,存儲在裝置內,把電能轉換成內能,驅動膨脹機發電,在用電高峰時放電。
抽水蓄能雖具有成本低、規模大、壽命長等優勢特點,但同時也受制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此外還會帶來移民等相關問題。隨著儲能需求的不斷增長,壓縮空氣儲能作為唯一可與抽水蓄能相媲美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正越來越受到青睞。
陳海生介紹,壓縮空氣儲能的單機規??蛇_到百兆瓦以上,接近抽水蓄能的規模;壽命長達40—50年;單位造價低,可達到6000元/kWh,且儲能的周期不受限制。
據了解,傳統壓縮空氣儲能脫胎于燃氣輪機,通過化石燃料燃燒驅動膨脹機發電,存儲在廢棄洞穴中,因此傳統壓縮空氣系統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條件所限,同時效率也較低。目前全世界有兩座商業運行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分別位于德國和美國,規模達到百兆瓦級,但采用的卻是燃燒天然氣的傳統技術路線。
陳海生帶領的團隊則另辟蹊徑,不走尋常路。其研發的先進系統不使用儲氣洞穴、不燃燒化石燃料,在壓縮機、膨脹機、蓄冷蓄熱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整個系統的規模、效率、性能得到極大提升。100多項儲能專利、建立了較完善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足以讓陳海生和他的團隊比肩國際的佼佼者。
技術創新促成本大幅下降
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發征途上,自2009年至今,陳海生及其團隊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跨越。
2013年初,在廊坊完成了國際首臺1.5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示范運行;2016年底,在貴州完成國際首臺10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示范運行。
據悉,相比1.5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不僅在規模上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在成本、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也有大幅改善。
陳海生介紹,1.5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單位千瓦成本為1萬-1.5萬元人民幣,而10MW級的成本可降至6000元—8000元,單位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從效率上看,1.5MW級壓縮機空氣壓縮機為52%,而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效率較前者提高到了接近60%,性能也更加優良。
技術要與市場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價值。在推進壓縮空氣儲能的示范工程過程中,陳海生及其團隊完成了技術授權和技術入股,全力推動技術產業化進程。
在示范運行中,陳海生的團隊對技術不斷追求精益求精。“我們研究了內部流動傳熱系統的能量損失和傳遞機理,突破了壓縮機、膨脹機、蓄冷虛熱等關鍵技術,建成了一批試驗平臺。”陳海生說。
據悉,陳海生的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的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集成實驗與驗證平臺,已完成所有設備安裝和各個設備的單獨調試,現已開始進行整體系統的聯合調試,儲能性能再創世界紀錄并無太多懸念。
儲能行業仍需國家支持
近年來,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相關利好政策,儲能迎來發展的風口期。相關數據預計,未來10年我國儲能市場容量將超過1000億美元。壓縮空氣儲能作為一項重要的儲能技術,將有望成為儲能領域的新秀。
壓縮空氣儲能發展的市場空間取決于規模、效率和成本三方面。在陳海生看來,壓縮空氣儲能的規模至少要100MW,達到抽水蓄能的標準,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突破10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關鍵技術,效率要從現在的50%—60%提升到接近70%,相比抽水蓄能和化學電池,就具有了足夠強的競爭力。”陳海生說,在保證規模和效率的情況下,成本有望再降30%—50%,單位成本降至3000—5000元/千瓦。
毋庸置疑,當前我國儲能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亟需國家政策支持,這也一直是行業共同期盼。陳海生指出,在當前我國電力系統中,我國對電能質量的重視并未體現在電價上,尚缺乏合理的電價補償機制,因此,積極推動電價體制改革既是方向又是趨勢。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包括儲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歷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包括前期的科研技術、研究示范等一系列的投入,這一方面,還需要呼吁國家和行業加大支持力度。”陳海生告訴記者。
而現在,“效率基本可以和抽水蓄能PK,且可工業化生產,不需要抽水蓄能地理條件,優勢更突出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正在不斷走向成熟。”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海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規??膳c抽水蓄能媲美
壓縮空氣儲能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壓縮機將常溫常壓的空氣轉換成高溫高壓的空氣,存儲在裝置內,把電能轉換成內能,驅動膨脹機發電,在用電高峰時放電。
抽水蓄能雖具有成本低、規模大、壽命長等優勢特點,但同時也受制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此外還會帶來移民等相關問題。隨著儲能需求的不斷增長,壓縮空氣儲能作為唯一可與抽水蓄能相媲美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正越來越受到青睞。
陳海生介紹,壓縮空氣儲能的單機規??蛇_到百兆瓦以上,接近抽水蓄能的規模;壽命長達40—50年;單位造價低,可達到6000元/kWh,且儲能的周期不受限制。
據了解,傳統壓縮空氣儲能脫胎于燃氣輪機,通過化石燃料燃燒驅動膨脹機發電,存儲在廢棄洞穴中,因此傳統壓縮空氣系統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條件所限,同時效率也較低。目前全世界有兩座商業運行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分別位于德國和美國,規模達到百兆瓦級,但采用的卻是燃燒天然氣的傳統技術路線。
陳海生帶領的團隊則另辟蹊徑,不走尋常路。其研發的先進系統不使用儲氣洞穴、不燃燒化石燃料,在壓縮機、膨脹機、蓄冷蓄熱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整個系統的規模、效率、性能得到極大提升。100多項儲能專利、建立了較完善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足以讓陳海生和他的團隊比肩國際的佼佼者。
技術創新促成本大幅下降
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發征途上,自2009年至今,陳海生及其團隊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跨越。
2013年初,在廊坊完成了國際首臺1.5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示范運行;2016年底,在貴州完成國際首臺10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示范運行。
據悉,相比1.5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不僅在規模上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在成本、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也有大幅改善。
陳海生介紹,1.5MW級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單位千瓦成本為1萬-1.5萬元人民幣,而10MW級的成本可降至6000元—8000元,單位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從效率上看,1.5MW級壓縮機空氣壓縮機為52%,而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效率較前者提高到了接近60%,性能也更加優良。
技術要與市場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價值。在推進壓縮空氣儲能的示范工程過程中,陳海生及其團隊完成了技術授權和技術入股,全力推動技術產業化進程。
在示范運行中,陳海生的團隊對技術不斷追求精益求精。“我們研究了內部流動傳熱系統的能量損失和傳遞機理,突破了壓縮機、膨脹機、蓄冷虛熱等關鍵技術,建成了一批試驗平臺。”陳海生說。
據悉,陳海生的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的1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集成實驗與驗證平臺,已完成所有設備安裝和各個設備的單獨調試,現已開始進行整體系統的聯合調試,儲能性能再創世界紀錄并無太多懸念。
儲能行業仍需國家支持
近年來,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相關利好政策,儲能迎來發展的風口期。相關數據預計,未來10年我國儲能市場容量將超過1000億美元。壓縮空氣儲能作為一項重要的儲能技術,將有望成為儲能領域的新秀。
壓縮空氣儲能發展的市場空間取決于規模、效率和成本三方面。在陳海生看來,壓縮空氣儲能的規模至少要100MW,達到抽水蓄能的標準,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突破10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關鍵技術,效率要從現在的50%—60%提升到接近70%,相比抽水蓄能和化學電池,就具有了足夠強的競爭力。”陳海生說,在保證規模和效率的情況下,成本有望再降30%—50%,單位成本降至3000—5000元/千瓦。
毋庸置疑,當前我國儲能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亟需國家政策支持,這也一直是行業共同期盼。陳海生指出,在當前我國電力系統中,我國對電能質量的重視并未體現在電價上,尚缺乏合理的電價補償機制,因此,積極推動電價體制改革既是方向又是趨勢。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包括儲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歷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包括前期的科研技術、研究示范等一系列的投入,這一方面,還需要呼吁國家和行業加大支持力度。”陳海生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