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以“智能制造新引擎,綠色發展中國夢”為主題的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投產儀式暨通威35年慶隆重舉行。
發布會現場,各級領導、行業領袖、媒體代表、以劉漢元主席為代表的通威高管團隊、重點客戶及通威員工逾4000人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盛事。
據記者了解,此生產線無論在自動化程度、建設規模還是建設速度方面都開創了新的行業紀錄。一期1000MW電池項目于2016年6月30日在通威成都生產基地開工建設,僅用時7個月便建成投產。當日投產的生產線是二期項目,于2017年2月18日開工,設計產能為2000MW,至9月20日項目正式投產,產能規模和工程量雖然都翻了一番,所用時間也僅為7個月,創造出全新的“成都速度”、“中國速度”、“全球速度”。
在媒體見面會環節,通威太陽能(合肥、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毅表示,“這是條高度自動化的、全程無人生產線”,投產后必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在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根據通威當天公布的數據顯示,此生產線車間總面積超過28000平方米,預計每天能生產高效電池135萬片。項目采用了智能在線式自動化生產設備,建設了國內首條全智能無人生產線,不僅實現了生產全自動化,同時實現了信息化與智能化,在生產過程中同步收集各道工序的工藝參數,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跟蹤,并利用在線檢測設備及時糾偏,保證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同時,謝毅表示通威重金投入的數據監控中心,不僅能夠及時回收相關數據,同時在數據的安全性方面也有了極大的保證,對于通威“三位一體”(上游硅料、中游電池、下游漁光一體終端模式)規劃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表示,“該項目的正式投產,標志著通威開始步入工業4.0時代。”
作為產業龍頭,通威從原來單一的飼料生產到現在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雙頭并進,付出了35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當然回報也極其令人驚喜。在上半年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電池制造普遍虧損的大環境下,通威太陽能創造了連續35個月持續獲利、連續35個月滿產滿銷的盛況。整個上半年,通威電池片出貨量達到1.8GW,毛利率達到17.28%,產能利用率實現110%-120%,凈利潤遠超領域其他企業凈利潤。在如此的背景下投產全新的生產線,有利于通威繼續擴大行業優勢,同時確立自己低成本、高品質電池龍頭的領導地位。“(新生產線生產的電池片)每一片都全程可追溯,可以明確知道是那臺機器、哪個班組生產的”,同時全程無人化操作,用IGV智能小車取代人工搬運,也大大降低了電池“碎片”的風險。在新生產線的加持下,通威預計在未來2、3年內,電池片產能將突破10GW,最終成為電池制造領域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此新產線的投產,得到了劉漢元主席的高度評價,他堅定地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興起才是實際意義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從不可持續轉向了“永續經營”階段,光伏新能源及配套產業“在國內將形成100萬億元,在全球形成100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中國從最初的1%不到的份額到現在牢牢掌控80%以上的產業鏈產能,意味著“無論其他國家或者地區如何看待中國制造,太陽能這個產業都將離不開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的影子”,而通威在此時投產新的“工業4.0”生產線,也在向國際表達中國光伏企業的態度,用科技、用智能化去推動中國制造,才是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的未來。
投產儀式當天,通威同時推出《重構大格局——能源革命:中國引領世界》和《創變者邏輯——劉漢元管理思想及通威模式》兩部重磅書籍。在通威35年之際,再次對能源問題展開深度探索,解析能源變革的未來格局,和通威成功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發布會現場,各級領導、行業領袖、媒體代表、以劉漢元主席為代表的通威高管團隊、重點客戶及通威員工逾4000人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盛事。
據記者了解,此生產線無論在自動化程度、建設規模還是建設速度方面都開創了新的行業紀錄。一期1000MW電池項目于2016年6月30日在通威成都生產基地開工建設,僅用時7個月便建成投產。當日投產的生產線是二期項目,于2017年2月18日開工,設計產能為2000MW,至9月20日項目正式投產,產能規模和工程量雖然都翻了一番,所用時間也僅為7個月,創造出全新的“成都速度”、“中國速度”、“全球速度”。
在媒體見面會環節,通威太陽能(合肥、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毅表示,“這是條高度自動化的、全程無人生產線”,投產后必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在制造環節所占的比例。根據通威當天公布的數據顯示,此生產線車間總面積超過28000平方米,預計每天能生產高效電池135萬片。項目采用了智能在線式自動化生產設備,建設了國內首條全智能無人生產線,不僅實現了生產全自動化,同時實現了信息化與智能化,在生產過程中同步收集各道工序的工藝參數,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跟蹤,并利用在線檢測設備及時糾偏,保證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同時,謝毅表示通威重金投入的數據監控中心,不僅能夠及時回收相關數據,同時在數據的安全性方面也有了極大的保證,對于通威“三位一體”(上游硅料、中游電池、下游漁光一體終端模式)規劃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表示,“該項目的正式投產,標志著通威開始步入工業4.0時代。”
作為產業龍頭,通威從原來單一的飼料生產到現在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雙頭并進,付出了35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當然回報也極其令人驚喜。在上半年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電池制造普遍虧損的大環境下,通威太陽能創造了連續35個月持續獲利、連續35個月滿產滿銷的盛況。整個上半年,通威電池片出貨量達到1.8GW,毛利率達到17.28%,產能利用率實現110%-120%,凈利潤遠超領域其他企業凈利潤。在如此的背景下投產全新的生產線,有利于通威繼續擴大行業優勢,同時確立自己低成本、高品質電池龍頭的領導地位。“(新生產線生產的電池片)每一片都全程可追溯,可以明確知道是那臺機器、哪個班組生產的”,同時全程無人化操作,用IGV智能小車取代人工搬運,也大大降低了電池“碎片”的風險。在新生產線的加持下,通威預計在未來2、3年內,電池片產能將突破10GW,最終成為電池制造領域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此新產線的投產,得到了劉漢元主席的高度評價,他堅定地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興起才是實際意義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從不可持續轉向了“永續經營”階段,光伏新能源及配套產業“在國內將形成100萬億元,在全球形成100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中國從最初的1%不到的份額到現在牢牢掌控80%以上的產業鏈產能,意味著“無論其他國家或者地區如何看待中國制造,太陽能這個產業都將離不開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的影子”,而通威在此時投產新的“工業4.0”生產線,也在向國際表達中國光伏企業的態度,用科技、用智能化去推動中國制造,才是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的未來。
投產儀式當天,通威同時推出《重構大格局——能源革命:中國引領世界》和《創變者邏輯——劉漢元管理思想及通威模式》兩部重磅書籍。在通威35年之際,再次對能源問題展開深度探索,解析能源變革的未來格局,和通威成功發展的深層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