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一時間刷爆了儲能朋友圈,各方意見和解讀也隨之而來。有人歡呼“儲能的春天來了”,也有人因“沒補貼”而心涼了一大截。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這樣一份權威文件?儲能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到底應該怎么做?作為儲能產業的一名普通“司機”,我也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各位參考。
一、高屋建瓴,洞察全局
通讀政策全文,我認為可以用“高屋建瓴,洞察全局”來形容,《指導意見》明確儲能可以“為實現我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轉變和經濟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撐和產業保障”,這是給了儲能功能性極高的認可和定位。而從儲能的經濟性方面,政策也是直擊痛點,提出“支持儲能系統直接接入電網”、“建立健全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儲能容量電費和儲能參與容量市場的規則機制”的解決之策。如筆者此前的文章分析,儲能技術可以給電網支持,但儲能產業發展離不開電網的支持,如果電網不允許儲能電站接入,儲能的功能性得不到實現,而經濟性自然無從談起。儲能產業的發展,目前還是要以市場為主體和導向,在功能性實現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經濟補償和結算的市場規則機制,誰受益誰買單,從而讓各方參與者都能得到合理回報。
二、層次分明,力求謹慎
目前市場的儲能技術路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指導意見》中,多種技術路線均有涉及。從對技術路線的表述上來看,是試驗示范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儲能技術和裝備,包括百兆瓦級壓縮空氣、飛輪、鋰電儲能系統,應用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儲能技術和產品,包括全釩液流電池,高性能鉛炭電池儲能系統等。鉛碳電池技術因安全穩定、價格親民,目前在戶用側儲能已多有數十MWh級以上的應用,參與調峰并進行需量管理、電力備用等服務,市場化的態勢已趨明顯;鋰電、飛輪等系統儲能技術或囿于安全性或囿于高成本,通過規模示范獲取可靠真實技術指標和經濟指標數據,有利于系統技術產業化的長遠健康發展。因此,指導意見上對技術路線的分析和定位是認真務實且層次分明的且目光長遠的,力求謹慎的同時故而也是不偏不倚。
三、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如筆者此前的文章,目前儲能產業發展已深入人心,“儲能”已成為工業產業發展中的“熱詞”,大家對其各種技術路線以及由此衍生出各種應用場景里的功能性和經濟性給予了多層次多維度和全視角的分析,然而分析來分析去,這些數據僅僅還是停留在紙面上。削峰填谷的經濟性到底行不行?儲能在新能源電站配合解決新能源消納,政策上和技術上的難點到底在哪里?鉛碳電池讓數據中心兼具儲能加備用的雙重功能,備電安全性如何保障?多能源互補項目中各能源間的功率和容量究竟該如何管理和調配?問題多多,不一而足,而這些都是需要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去摸索解決,而不是僅僅在腦海中思考和想象如何解決。“知所不豫,行且通焉”,只要放開手腳真正去做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在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市場機制的形成過程,是技術進步和裝備升級的創新過程,也是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四、物各有時,各得佳期
那么這樣一份《指導意見》出來,儲能的“春天”到底來了沒有呢?個人認為,如暫不考慮政策補貼助力的可能性,儲能作為新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和新動力革新的“最后一公里”,恐怕還需走再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是留給技術進步的時間,也是給因技術進步和規模化而降成本的時間,更是給有識、有力之士在政策上打破利益壁壘、創造公平公正商業環境的時間。“物各有時,各得佳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或長或短,但只要儲能的功能性沒有失去并能夠在實際應用中被認可和體現出來,行業同仁齊心協力埋頭苦干,儲能的佳期一定可以到來!
客觀地來講,《指導意見》出臺之后,后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建言五部委能再接再厲,在保證政策落實上下工夫,切實為儲能產業發展做好引導、創造好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商業環境。而作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也要放手多推動項目落地,用實際項目來助推產業發展,能源強國的建成需要你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