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018(第十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京舉行。本屆會議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年會主題為——改革關頭勇者勝。本屆年會,珠海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等眾多知名企業家獲邀出席。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作為新能源代表出席能源論壇主席一職,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正名發聲。
朱共山說,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縱觀全球能源發展變革的大趨勢,蓬勃發展的能源技術革命、新能源產業正在推動能源行業由“高碳”向“低碳、零碳”轉化,由“黑色”向“綠色”轉型,節能環保時代正在越來越近。為順應這一趨勢,中國也在加速走向節能環保。習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中國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中國開創一個更加安全、可持續、多元化和高效的能源未來指明了道路,也為中國的能源轉型指明了方向。
美麗中國的實現首先就要做到綠色發展,而綠色發展也就是未來以風能、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的構建。可以說,沒有清潔能源,沒有綠色能源,就沒有綠色發展,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朱共山說,我們欣喜地看到,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體量,我國新能源發展均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6.4%。截至2017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6.5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6.6%。在發電裝機方面,水電裝機3.41億千瓦、風電裝機1.64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3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488萬千瓦。
對于行業外依然存在風電、光伏是“垃圾電”的說法,朱共山解釋道,在欠發達國家,不具備電網控制技術的地區,風能和太陽能可能被稱為“垃圾電”,但在中國,國家電網控制技術比美國先進至少十年,因此,在我國堅強的智能電網支撐下,實現整個電網在風能、太陽能方面平衡系統是沒有問題的,風能、太陽能有多少都能接納,我國新能源消納能力正在迅速提升。另外,對風、光來說,電網儲能僅是一種途徑,電動汽車也是儲能的主要形式,未來的移動能源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通過大數據互聯互通,做到能源結構的調整。 大家可以試想,在戈壁灘、沙漠都覆蓋上太陽能板,通過特高壓將能源送到中國東南地區,加上儲能、電動汽車和風光分布式市場的開發,這些形式都應該成為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提升清潔能源占比的主要落地途徑。以江蘇省總裝機1.3億千瓦為例,五年內50%的電是從西部送到江蘇來的。同時,現在國家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都要求,一條特高壓配套一千萬裝機,60%必須是清潔能源。所以,清潔能源利用離我們不再遙遠,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而風能、太陽能依靠補貼的時代也即將結束,平價時代的來臨也預示這更大應用市場的到來。
朱共山指出,綠色能源的發展不僅為我們帶了綠水青山,也同樣會為國民帶來更多地幸福感和獲得感。今年5、6月份,18級的臺風對香港、澳門、珠海等地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造成了城市大面積的停電。如果電動汽車和儲能通過太陽能和其它能源的結合,雖然城市發生自然災害,但居民不會恐慌,因為家里的電不會斷、通訊不會斷、電梯不會停,這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居民恐慌會有很大的改善。
朱共山在會上描繪了未來化石能源完全被新能源替代的場景。世界上比較前瞻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比如可再生能源占比較高的德國,擬定到2050年其能源供應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德國的做法并非孤例,西班牙政府也正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立法,計劃到205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電力,也有來自芬蘭和德國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認為以現有技術加儲能就可以在2050年在全球范圍內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實現零碳排放,而且成本將低于2015年的平均成本。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全部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應該說是可行的,只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時間長短取決于政策、技術、市場、民眾意識等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革命性的工程。 我們也看到,中國也在開展100%可再生能源的相關嘗試,去年的青海綠電168小時和綠電9日行動,刷新了世界紀錄,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矢志可在能源發展的決心和努力。從協鑫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從光伏全產業鏈、智慧能源、儲能等全面引領行業,積極推動平價上網,致力于打造100%的新能源供應場景。
最后,朱共山建議,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今后能聚攏更多從事能源的企業家參與,進入年會核心層,以彰顯能源做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據了解,由《中國企業家》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已經連續召開16屆,今年是第17屆,被譽為“中國的達沃斯”,是最前沿商業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企業家群體發聲的第一輿論場。根據統計,以往16屆年已有超過兩萬名企業家出席會議,所在企業2017年營業收入占全國GDP40%以上,行業分布以制造業、商務服務、房地產、文化及其他產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