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國家能源局就2017年上半年能源形勢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在會上指出,上半年我國光伏裝機達1.02億千瓦,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光伏電價在全球排名中也居于高位。
“在很多國家,光伏電站的用地很便宜,甚至由政府免費提供。而國內地面電站的土地租金通常每平米在300-500元/年。”隆基綠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首先將高電價歸因于土地價格。他告訴記者,尤其是隨著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勢頭日盛,屋頂租金更是水漲船高。“‘6·30’前,有的屋頂價格已經高到每平米每年10元,按這個價格計算,幾乎一半的收益都要用來支付屋頂租金。”
除租金高企之外,土地性質的確認也是困擾光伏行業的一大難題。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關于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的意見》,“光伏發電建設占用農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應按建設用地管理”。
而在高用電負荷的中東部地區,戈壁、荒地等尚未利用土地稀缺,多數光伏電站只能選擇在一般農用地上建設。有光伏企業負責人還向記者表示,很多項目通常在核準開建時仍不能明確土地性質,“最后就都按建設用地算。一個20兆瓦的農業光伏項目,僅此一項,新增的土地成本至少要2000萬以上。”
對此,江蘇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秘書處主任周勇也表示,一方面很多企業照搬在西部建設電站的做法,忽略了中東部地區的土地問題,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收取土地資金,客觀上也導致了土地成本增加。
但如果占用林地,雖然在國家層面已經放開“林光互補”模式使用宜林地,但宜林地的使用成本也在水漲船高。根據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隨后聯合發布的《關于調整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標準引導節約集約利用林地的通知》,光伏電站常見的宜林地植被恢復費從每平方米2元上漲到3元,林地、灌木林從每平方米3元提升至不低于6元。
此外,安置補償、征地補償、地面附著物補償等費用疊加,土地成本無形之中被繼續推高。
融資成本過高
土地問題叢生的同時,資金成本過高也成為困擾企業的又一難題。目前,在歐盟或者日本,很多光伏建設的資金使用年息約為2%左右,“在國內,根據企業的信用評級,一些AAA級央企的發債年息可以維持在約3%的水平,部分國有企業在6%左右,而綜合整個行業內的企業情況,資金使用年息通常要在7%-10%。而且,杠桿率、擔保力度等都有很大區別,對利率都有很大影響。” 光伏億家副總裁馬弋崴進一步道出了資金成本上的比較差異。
即便能夠接受較高的年息水平,很多光伏企業仍面臨著“融資無門”的困境。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很多商業銀行對光伏項目的資金投放“瞻前顧后”。“當時我想從江浙地區的一家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說可以貸,但最少是8年,比基準利率高一些,但是電站建設期不提供資金,要等電站建成才能放款,可貸電站資產的70%,還要以‘60%+10%’的形式放款,最后的10%要等拿到國家補貼以后發放。即使是這樣的條件,銀行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最終不了了之。”
而在分布式光伏方面,由于項目分散、產權主體多樣、運維專業性不足等多種原因,金融機構對“小型光伏貸”的態度更是慎之又慎。
電網接入自理
此外,針對光伏電站的電網接入,國內國外也有很大差異。李振國介紹,“國外的很多項目,比如阿布扎比的光伏電站,它的接入是由當地政府負責的,項目方只需要做好站內的相關工作就好。而在國內,這部分工作是要企業自己去完成的。”
河北能源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曉青對此深有同感。“對于大型的集中式電站,電網接入部分的成本還不是很明顯,電站規模大了可以攤薄相應的費用。但在小型特別是分布式電站上,這一點非常明顯。”以6兆瓦以下的小電站計算,“接入電網首先需要一個10千伏的升壓站,如果附近條件滿足能夠就近接入電網,這一部分的費用也在400萬元左右。一旦不能就近接入,整體投資還要再增加100-200萬元。”而且,即便是企業愿意承擔額外費用,出于種種原因,“電網公司也未必會同意”。
稅費優惠難享
當電站順利并網發電,電費收益開始進賬的同時,依法納稅自然義不容辭,然而種種稅費政策也讓光伏企業頗感“一頭霧水”。“看著是優惠,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企業能夠真正享受到呢?”北京允公允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晨給記者算起了光伏發電增值稅減免的“糊涂賬”。
根據去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繼續執行光伏發電增值稅政策的通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銷售自產的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一般光伏電站的進項稅需5年左右電費收入的銷項稅才能抵扣完成,也就是說5-6年內是沒有應交增值稅的,沒有交納增值稅何來50%的退稅?”目前,政策優惠期僅到2018年12月31日,王子晨也表示,如果政策能夠延續,未來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到這一優惠。“真正的優惠應當是直接減半,將增值稅17%的稅率折半按照8.5%來計算,即銷項稅減半。所謂即征即退,如果銷項稅小于進項稅,應交增值稅就是零,就更談不上退稅優惠了。”
除了模糊不清的退稅優惠,令王子晨更為不解的是0.42元/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附加也在征稅范圍內。“按照現行的增值稅政策,納稅人取得的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征收增值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0.42元/千瓦時的發電補貼只有0.36元/千瓦時能夠最終歸屬電站,剩余的0.06元/千瓦時是稅費。”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也表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扣除增值稅帶來的影響,光伏成本相差0.02-0.04元/千瓦時。所以,整個行業都盼望相關的稅收減免能夠成為長效政策或者至少能夠持續延續。”
降本提效,光伏平價才有盼頭
土地高價、融資困難、接入自理、稅費不清——在光伏行業,這些所謂的“邊界條件”似乎正在侵蝕本該“平價上網無壓力”的光伏電力。放眼全球光伏,無論是產品制造還是裝機容量,中國都具有無可爭辯的領先優勢。然而在電價這一道關口,我們的底氣似乎并不充足,有人戲言,“非光伏成本”拉高了光伏成本,推高了光伏電價。
毋庸置疑,與很多國家相比,在土地、融資等一系列環節,國內確有高額的“非光伏附加”。但回歸國情,“附加”也并非光伏行業獨有,部分“中國成本”也屬事出有因。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地廣人更多的國情讓我國的土地資源被賦予了更多使命。光伏建設用地占用周期通常至少在25年以上,土地一旦占用難以再生,審慎視之,無可厚非。但不可否認,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用地層層審批,性質難定,主管部門間缺乏有效溝通、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的現象確實存在,土地價格因此被推高實屬不當。光伏用地如此,其他行業亦然。
同樣,高昂的資金成本也幾乎是國內各行業的通病。長江商學院曾進行過相關的投資回報調研,在中國,面對一年10%的回報,投資人依舊不滿意,而美國的養老基金花重金請人管理,詢問的卻是一年能不能賺8%。對投資的高回報預期揭示出我國資金成本普遍高企的現狀。對光伏行業而言,“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的帽子一度使得融資困難的問題雪上加霜。銀監會《綠色信貸指引》、《能效信貸指引》三令五申,嚴控“兩高一剩”行業信貸,“光伏貸”屢受其困。
“光伏大國”無可爭議,電價居高也是事實。但行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也非光伏獨有。土地管理在日益完善、金融市場在逐步規范、電力體制改革和稅費改革在穩步推進,當市場條件愈發成熟有序,光伏平價上網也會更加蹄疾步穩。當眾多產業面臨“中國成本”時,光伏產業也很難獨善其身,但“中國成本”若能在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率先破局,不僅彰顯國家發展新能源的決心,也會增強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信心。
聚焦光伏行業自身,排除“邊界條件”的影響,技術成本仍是改變行業格局的定海神針。高效率才能催生低成本。單晶、多晶、薄膜多種技術路線同臺競爭,越來越多的企業由單純的產品生產轉向技術研發的并重推進。利用科技創新提升產品效率乃至整體系統效率是光伏行業正在進行的自我革命。
隨著分布式光伏的爆發式增長,大有占據半壁江山之勢的分布式對光伏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布式光伏的業主大多并非專業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運維經驗,許多屋頂光伏更是關乎屋檐下的財產乃至生命安全,所以分布式光伏所使用的組件、支架、逆變器等產品的質量要求遠勝大型電站。因此,在歐美國家,分布式光伏的成本遠高于大型地面電站,有著近乎苛刻的準入門檻。加之分布式光伏零星分散,規模較小,如何在有限的用地資源上生產出更多的電力,實乃降低整體成本的關鍵要素。
“非光伏成本”有待層層削減,技術進步仍不可偏廢。唯有內外兼修,光伏平價才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