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發布印發《2019年六安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的通知,其中創新驅動發展行動和落地項目提速行動兩項均涉及氫能產業發展:
四、創新驅動發展行動。高標準推進安徽六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六安大學科技園二期工程、氫能產業研究中心建設。新設立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在氫燃料電池、航空航天等領域院企共建平臺取得突破。(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六、落地項目提速行動。重點推進金寨力信鋰電池、明天氫能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按期投產達效,推動雅迪電動車、瑞科瑪汽車鋰電池等項目加快落地開工。(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
原文如下: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的通知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0日
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
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振興戰略,以制造強市建設為中心,著力構建“3610”產業新體系,重點實施工業轉型發展“十大行動”。全年主導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達70%,裝備制造業首位度達25%,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5%,新增規模工業企業80戶。
一、民營經濟提升行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市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嚴格執行放管服改革、減稅降費、金融扶持、紓困解難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整合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設立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擴大至1億元。深入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千名行長進萬企”“稅潤千企萬戶行”等活動,暢通政企交流渠道,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積極爭創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市、縣(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龍頭企業壯大行動。加快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十億企業成長、納稅過億企業扶持”行動計劃,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十大產業集群,抓重點、分梯隊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全年10億元企業突破15戶,億元企業突破360戶。依據企業發展實效、項目建設、創新驅動、產業集聚、發展質量等指標體系,制定《六安市規模工業企業績效評價辦法》,每年優選并分類發布企業排行榜,激勵企業上規模、上水平、謀發展、爭先進,推動政策和資金等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統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產投公司。)
三、“專精特新”培育行動。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后備庫,集中資源和政策扶持,力爭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0家,“單打冠軍”“行業小巨人”各10家。鼓勵和支持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和“科技創新板”掛牌。有效發揮市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支持。(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產投公司。)
四、創新驅動發展行動。大力支持各類創新平臺建設,積極開展與大院大所合作,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行業研發平臺。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開展企業技術難題征集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發布雙向對接活動。高標準推進安徽六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六安大學科技園二期工程、氫能產業研究中心建設。力爭全市制造業規模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2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家,新增省、市級技術創新中心5家以上,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新設立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在氫燃料電池、航空航天等領域院企共建平臺取得突破。(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五、技術改造升級行動。分層次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家居制造等行業率先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在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加工、采礦冶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推廣“機器換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機器換人”500臺以上,力爭全年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以上。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精品安徽、精彩安徽”宣傳,爭創安徽工業精品5項。(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產投公司。)
六、落地項目提速行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項目調度管理機制,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優化工業項目施工許可證辦理流程工作方案(試行)》(六政辦秘〔2018〕212號),建立項目管理臺賬制、按月調度制、定期通報制、領導聯系制、部門包保制“五項機制”,保障落地項目順利推進、按期投產、盡早達效。每季度召開全市重點項目調度會,壓實責任、跟進督查,有效傳遞責任和壓力。各縣區要建立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調度機制,每月縣區主要領導召開項目調度會,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形成持久的推動力和執行力,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全年工業項目投資增長10%以上,全市5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落地開工100個、投產50個。重點推進首礦大昌鋼鐵、金寨力信鋰電池、力芯集成電路、迎駕野嶺產業園、葉集綠色板材工業園、明天氫能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按期投產達效,有序推進五洲新春產業園、應流航空產業園、美盈森智能工廠等一批項目建設,推動雅迪電動車、鴻路鋼構二期、AMOLED顯示模組、佳儀光電、中科瑞華產業園、瑞科瑪汽車鋰電池等項目加快落地開工。強化雙招雙引優化增量,重點瞄準合肥、武漢產業配套需求,實行錯位發展,緊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健康等新興產業,開展精準招商。靈活運用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大項目,引進牽動性強的行業引領項目,打造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
七、開發區轉型升級行動。圍繞“工業強市主陣地、高質量發展增長源”的功能定位,按照產城融合、以產為主;二三產融合、以二產為主;科工貿融合、以戰新產業為主的“三融合三為主”發展思路,認真落實加快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整合工作,推進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規劃環評修編。優化土地供給機制,提高開發區項目入駐標準,鼓勵企業自建多層廠房,建立全市統一的工業用地信息數據庫,加強土地利用績效評價。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對企業閑置土地征收土地閑置費;對“僵尸”企業、破產企業的土地資源處置,采取土地使用稅減免、緩交等靈活機制,支持新的業主獲得土地使用權。健全開發區發展分類評價評估體系和調度通報制度,引導各開發區在綜合評比中爭先進位。鼓勵各開發區按照集聚集約要求,提升產業競爭力,明確1個首位產業,重點發展2-3個主導產業,做強做優龍頭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以錯位發展、集群建設為核心,制定出臺合六經濟走廊實施意見,扎實推進合六經濟走廊建設,走廊區域內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5%以上。(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住建局。)
八、返鄉創業主攻行動。全面落實《關于六安市返鄉創業工程的實施意見》(六政〔2018〕23號),以開發園區為主體,加快推進一批高水平創業平臺建設,加強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認定和管理工作,完善政策配套體系。力爭創建國家級返鄉創業類平臺2個,省級返鄉創業類平臺5個,打造10個左右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新增小微創業企業600家,孵化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加強返鄉創業外部服務等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返鄉創業人員管理臺賬,充分發揮在外人才協會分會、異地六安商會等橋梁作用,廣泛推介和宣傳返鄉創業典型,大力推行“幫辦制”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大力引導推動建立健全市場化、社會化創業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人社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九、困難企業紓困行動。進一步開展困難企業調查摸底和風險評估,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對全市困難企業把脈問診,分類認定困難企業和“僵尸”企業。在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紓困資金,按照“股份合作一批、租賃承包一批、破產重組一批、整體出讓一批、收回處置一批”的工作法,研究制定困難企業處置方案,結合退城進園工作,處置長期停產工業企業及停建工業項目,切實減少無效低端供給,加快盤活工業存量資產。加大力度妥善處理“僵尸”企業處置中啟動難、實施難、人員安置難等問題,加快推動市場出清,釋放沉淀資源。建立“僵尸”企業破產案件簡化審理模式,縮短審理期限,加快破產清算,綜合采取司法和行政手段,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力爭全年盤活困難企業100家,完成星瑞齒輪等20家企業的退城進園。(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財政局、市經信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銀保監分局。)
十、企業家培養行動。持續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六安工業領軍型人才培訓”系列品牌,全年組織開展1期“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2期規上企業負責人“能力素質提升”短期輪訓班、2次“入企診斷”服務活動。推進“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平臺建設,完善企業家人才數據庫,組建專家服務團隊,建立開通線上遠程教育等,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全年舉辦2期以上企業家培訓活動。大力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社會地位,發揮企業家經濟發展領頭羊作用,有效提振企業家信心。發揮各級工商聯、企聯的橋梁作用,開展行業觀摩活動,對標先進,創新發展。(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工商聯、市經信局、市人社局。)
各縣區、市直有關單位要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發展信念,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服務意識,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資源持之以恒緊抓不放,全力建設“四最”營商環境。成立市工業轉型發展“十大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局,每季度開展督導和評估,并適時通報“十大行動”推進落實情況。持續通過組織工業項目觀摩等活動,開展工業發展先進縣(區)、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區)、返鄉創業先進縣(區)、高質量發展開發區、十佳企業和突出貢獻企業家考評活動,激勵爭先進位,主動擔當作為,努力營造重工強工的濃厚發展氛圍,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四、創新驅動發展行動。高標準推進安徽六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六安大學科技園二期工程、氫能產業研究中心建設。新設立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在氫燃料電池、航空航天等領域院企共建平臺取得突破。(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六、落地項目提速行動。重點推進金寨力信鋰電池、明天氫能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按期投產達效,推動雅迪電動車、瑞科瑪汽車鋰電池等項目加快落地開工。(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
原文如下: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的通知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縣區委和人民政府,市開發區工委和管委,市直和中央、省屬駐六安各單位:
現將《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印發《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縣區委和人民政府,市開發區工委和管委,市直和中央、省屬駐六安各單位:
現將《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0日
2019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要點
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振興戰略,以制造強市建設為中心,著力構建“3610”產業新體系,重點實施工業轉型發展“十大行動”。全年主導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達70%,裝備制造業首位度達25%,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5%,新增規模工業企業80戶。
一、民營經濟提升行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市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嚴格執行放管服改革、減稅降費、金融扶持、紓困解難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整合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設立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擴大至1億元。深入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千名行長進萬企”“稅潤千企萬戶行”等活動,暢通政企交流渠道,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積極爭創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市、縣(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龍頭企業壯大行動。加快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十億企業成長、納稅過億企業扶持”行動計劃,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十大產業集群,抓重點、分梯隊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全年10億元企業突破15戶,億元企業突破360戶。依據企業發展實效、項目建設、創新驅動、產業集聚、發展質量等指標體系,制定《六安市規模工業企業績效評價辦法》,每年優選并分類發布企業排行榜,激勵企業上規模、上水平、謀發展、爭先進,推動政策和資金等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統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產投公司。)
三、“專精特新”培育行動。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后備庫,集中資源和政策扶持,力爭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0家,“單打冠軍”“行業小巨人”各10家。鼓勵和支持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和“科技創新板”掛牌。有效發揮市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支持。(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產投公司。)
四、創新驅動發展行動。大力支持各類創新平臺建設,積極開展與大院大所合作,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行業研發平臺。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開展企業技術難題征集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發布雙向對接活動。高標準推進安徽六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六安大學科技園二期工程、氫能產業研究中心建設。力爭全市制造業規模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2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家,新增省、市級技術創新中心5家以上,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新設立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在氫燃料電池、航空航天等領域院企共建平臺取得突破。(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五、技術改造升級行動。分層次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家居制造等行業率先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在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加工、采礦冶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推廣“機器換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機器換人”500臺以上,力爭全年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以上。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精品安徽、精彩安徽”宣傳,爭創安徽工業精品5項。(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產投公司。)
六、落地項目提速行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項目調度管理機制,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優化工業項目施工許可證辦理流程工作方案(試行)》(六政辦秘〔2018〕212號),建立項目管理臺賬制、按月調度制、定期通報制、領導聯系制、部門包保制“五項機制”,保障落地項目順利推進、按期投產、盡早達效。每季度召開全市重點項目調度會,壓實責任、跟進督查,有效傳遞責任和壓力。各縣區要建立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調度機制,每月縣區主要領導召開項目調度會,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形成持久的推動力和執行力,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全年工業項目投資增長10%以上,全市5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落地開工100個、投產50個。重點推進首礦大昌鋼鐵、金寨力信鋰電池、力芯集成電路、迎駕野嶺產業園、葉集綠色板材工業園、明天氫能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按期投產達效,有序推進五洲新春產業園、應流航空產業園、美盈森智能工廠等一批項目建設,推動雅迪電動車、鴻路鋼構二期、AMOLED顯示模組、佳儀光電、中科瑞華產業園、瑞科瑪汽車鋰電池等項目加快落地開工。強化雙招雙引優化增量,重點瞄準合肥、武漢產業配套需求,實行錯位發展,緊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健康等新興產業,開展精準招商。靈活運用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大項目,引進牽動性強的行業引領項目,打造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
七、開發區轉型升級行動。圍繞“工業強市主陣地、高質量發展增長源”的功能定位,按照產城融合、以產為主;二三產融合、以二產為主;科工貿融合、以戰新產業為主的“三融合三為主”發展思路,認真落實加快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整合工作,推進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規劃環評修編。優化土地供給機制,提高開發區項目入駐標準,鼓勵企業自建多層廠房,建立全市統一的工業用地信息數據庫,加強土地利用績效評價。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對企業閑置土地征收土地閑置費;對“僵尸”企業、破產企業的土地資源處置,采取土地使用稅減免、緩交等靈活機制,支持新的業主獲得土地使用權。健全開發區發展分類評價評估體系和調度通報制度,引導各開發區在綜合評比中爭先進位。鼓勵各開發區按照集聚集約要求,提升產業競爭力,明確1個首位產業,重點發展2-3個主導產業,做強做優龍頭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以錯位發展、集群建設為核心,制定出臺合六經濟走廊實施意見,扎實推進合六經濟走廊建設,走廊區域內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5%以上。(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住建局。)
八、返鄉創業主攻行動。全面落實《關于六安市返鄉創業工程的實施意見》(六政〔2018〕23號),以開發園區為主體,加快推進一批高水平創業平臺建設,加強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認定和管理工作,完善政策配套體系。力爭創建國家級返鄉創業類平臺2個,省級返鄉創業類平臺5個,打造10個左右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新增小微創業企業600家,孵化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加強返鄉創業外部服務等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返鄉創業人員管理臺賬,充分發揮在外人才協會分會、異地六安商會等橋梁作用,廣泛推介和宣傳返鄉創業典型,大力推行“幫辦制”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大力引導推動建立健全市場化、社會化創業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人社局、市經信局、市投創中心。)
九、困難企業紓困行動。進一步開展困難企業調查摸底和風險評估,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對全市困難企業把脈問診,分類認定困難企業和“僵尸”企業。在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紓困資金,按照“股份合作一批、租賃承包一批、破產重組一批、整體出讓一批、收回處置一批”的工作法,研究制定困難企業處置方案,結合退城進園工作,處置長期停產工業企業及停建工業項目,切實減少無效低端供給,加快盤活工業存量資產。加大力度妥善處理“僵尸”企業處置中啟動難、實施難、人員安置難等問題,加快推動市場出清,釋放沉淀資源。建立“僵尸”企業破產案件簡化審理模式,縮短審理期限,加快破產清算,綜合采取司法和行政手段,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力爭全年盤活困難企業100家,完成星瑞齒輪等20家企業的退城進園。(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財政局、市經信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銀保監分局。)
十、企業家培養行動。持續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六安工業領軍型人才培訓”系列品牌,全年組織開展1期“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2期規上企業負責人“能力素質提升”短期輪訓班、2次“入企診斷”服務活動。推進“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平臺建設,完善企業家人才數據庫,組建專家服務團隊,建立開通線上遠程教育等,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全年舉辦2期以上企業家培訓活動。大力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社會地位,發揮企業家經濟發展領頭羊作用,有效提振企業家信心。發揮各級工商聯、企聯的橋梁作用,開展行業觀摩活動,對標先進,創新發展。(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工商聯、市經信局、市人社局。)
各縣區、市直有關單位要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發展信念,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服務意識,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資源持之以恒緊抓不放,全力建設“四最”營商環境。成立市工業轉型發展“十大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局,每季度開展督導和評估,并適時通報“十大行動”推進落實情況。持續通過組織工業項目觀摩等活動,開展工業發展先進縣(區)、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區)、返鄉創業先進縣(區)、高質量發展開發區、十佳企業和突出貢獻企業家考評活動,激勵爭先進位,主動擔當作為,努力營造重工強工的濃厚發展氛圍,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