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雖然豐田和大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比自主車企起步慢,但被認為有望后發制人。
豐田與大眾的較量不斷升級,戰火逐漸從傳統燃油車往新能源汽車領域轉移,在中國火拼新地盤。
近日,有外媒報道,豐田汽車旗下的Primearth EV Energy(PEVE)將于2021年在中國新建混合動力車用電池工廠,預計年產能可供約10萬輛混動車使用。新工廠建成后,豐田在華的電池總產能可供約40萬輛混合動力車使用。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不是豐田對外發布的消息,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記者了解到,豐田去年在華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19.9萬輛(含雷克薩斯進口混動),電池主要由豐田在江蘇常熟的合資企業科力美汽車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供應,這是豐田在海外投資的第一家汽車動力電池企業,也是豐田目前在華唯一的動力電池企業。
雖然此次新建電池廠一事尚未官宣,但豐田今年以來在華電動化方面動作頻頻。上個月,豐田在一天內宣布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達成合作。其中,豐田與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NEV)動力電池的穩定供給和發展進化領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在電池的新技術開發以及電池回收再利用等多個領域開始進行廣泛探討;豐田與比亞迪簽訂合約,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等所需的動力電池,車型使用豐田品牌,計劃于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此外,豐田日前表示將向中國網約車市場巨頭滴滴出行投資6億美元,并同滴滴以及廣汽豐田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尋求一同在中國開發聯網和電動汽車技術。
目前,豐田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電池供應商牽手,在一定程度上為加快在華搶奪電動車市場而鋪路。就在今年6月,豐田宣布電動化戰略提速,將全球銷售55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從2030年調整為2025年,提前了5年。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多次強調加快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以及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目前,豐田加快在華電動化的步伐,今年已推出卡羅拉和雷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并計劃于2020年在華率先投放其全球首款純電動車,到2025年將在中國市場投入10款電動新車型。
不僅是豐田,大眾、通用等跨國車企巨頭都皆在加快轉型,加大對新業務的投入,紛紛為未來而戰。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前不久在于博鰲舉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大眾計劃今年在中國推出14款電動汽車。到2028年,該公司計劃生產的2200萬輛電動汽車中將有一半以上為中國制造。
大眾此前表示,計劃2020年在中國銷售40萬輛新能源汽車,2025年在中國銷售約150萬輛新能源汽車。
中國是大眾倚重的市場,大眾自從2016年超過豐田奪走全球汽車銷量冠軍之后,至今依然坐在此寶座上,這與大眾在華的銷量密不可分。2019年上半年,大眾汽車全球銷量下降了2.8%至536.53萬輛。而豐田增加2.0%達531.18萬輛,連續3年刷新上半年最高銷量,直追大眾,但最終惜敗的原因,依然是與大眾在華的銷量差距。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在華銷量同比下降3.9%至192萬輛汽車,其中大眾汽車品牌共交付汽車142.98萬輛,同比下降3.6%。同期,雖然豐田在華銷量快速增長13.2%逼近77萬輛,超過日產等跨國巨頭而排名第三,但依然不及排名第一的大眾銷量的一半。
不過,雙方未來的主戰場將會逐漸從燃油車往新能源領域轉移。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以及“雙積分”政策的倒逼,原先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不積極的豐田與大眾,今年真正開啟其在華國產新能源汽車交付的“元年”。上半年,大眾品牌新能源汽車在華交付達2萬輛(包括國產途觀L PHEV、帕薩特PHEV以及進口e-Golf等),占總交付量的1.4%。而豐田還沒有對外公布今年上半年上市的卡羅拉和雷凌這兩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數據。
雖然豐田和大眾在華新能源汽車市場比自主車企起步慢,但被認為一旦啟動將有望后發制人。這兩家跨國車企巨頭已開始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發起進攻。比豐田先行一步與寧德時代結盟的大眾,目前還通過合資公司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正在廣東佛山和上海嘉定興建電池廠。大眾集團已經著手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希望在能源密度方面取得進展。此外,大眾與江淮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之后,日前又聯手布局充電基礎設施。而豐田一邊加快打造動力電池供應鏈,一邊在華興建新能源汽車制造工廠,其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將在新能源車項目中投入113.29億元(折合約16.44億美元),預計增加40萬輛的年產能。
汽車分析師孫木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從目前情況看,豐田在電動化技術儲備上比大眾更勝一籌,其在原先多年積累的混合動力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新能源汽車,未來在華電動化的步伐將可能比大眾更快。
孫木子還談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車的發展,一方面是從安全角度,純電動車頻頻出現自燃等情況,但極少見到混合動力汽車著火;另一方面,混合動力使用成本更劃算,國內混動汽車使用成本都在0.4元/公里以下,而純電動車聲稱使用成本為0.1元/公里,但將快充和商業用電成本等折算進去,大約是0.5元/公里。
豐田與大眾的較量不斷升級,戰火逐漸從傳統燃油車往新能源汽車領域轉移,在中國火拼新地盤。
近日,有外媒報道,豐田汽車旗下的Primearth EV Energy(PEVE)將于2021年在中國新建混合動力車用電池工廠,預計年產能可供約10萬輛混動車使用。新工廠建成后,豐田在華的電池總產能可供約40萬輛混合動力車使用。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不是豐田對外發布的消息,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記者了解到,豐田去年在華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19.9萬輛(含雷克薩斯進口混動),電池主要由豐田在江蘇常熟的合資企業科力美汽車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供應,這是豐田在海外投資的第一家汽車動力電池企業,也是豐田目前在華唯一的動力電池企業。
雖然此次新建電池廠一事尚未官宣,但豐田今年以來在華電動化方面動作頻頻。上個月,豐田在一天內宣布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達成合作。其中,豐田與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NEV)動力電池的穩定供給和發展進化領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在電池的新技術開發以及電池回收再利用等多個領域開始進行廣泛探討;豐田與比亞迪簽訂合約,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等所需的動力電池,車型使用豐田品牌,計劃于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此外,豐田日前表示將向中國網約車市場巨頭滴滴出行投資6億美元,并同滴滴以及廣汽豐田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尋求一同在中國開發聯網和電動汽車技術。
目前,豐田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電池供應商牽手,在一定程度上為加快在華搶奪電動車市場而鋪路。就在今年6月,豐田宣布電動化戰略提速,將全球銷售55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從2030年調整為2025年,提前了5年。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多次強調加快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以及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目前,豐田加快在華電動化的步伐,今年已推出卡羅拉和雷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并計劃于2020年在華率先投放其全球首款純電動車,到2025年將在中國市場投入10款電動新車型。
不僅是豐田,大眾、通用等跨國車企巨頭都皆在加快轉型,加大對新業務的投入,紛紛為未來而戰。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前不久在于博鰲舉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大眾計劃今年在中國推出14款電動汽車。到2028年,該公司計劃生產的2200萬輛電動汽車中將有一半以上為中國制造。
大眾此前表示,計劃2020年在中國銷售40萬輛新能源汽車,2025年在中國銷售約150萬輛新能源汽車。
中國是大眾倚重的市場,大眾自從2016年超過豐田奪走全球汽車銷量冠軍之后,至今依然坐在此寶座上,這與大眾在華的銷量密不可分。2019年上半年,大眾汽車全球銷量下降了2.8%至536.53萬輛。而豐田增加2.0%達531.18萬輛,連續3年刷新上半年最高銷量,直追大眾,但最終惜敗的原因,依然是與大眾在華的銷量差距。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在華銷量同比下降3.9%至192萬輛汽車,其中大眾汽車品牌共交付汽車142.98萬輛,同比下降3.6%。同期,雖然豐田在華銷量快速增長13.2%逼近77萬輛,超過日產等跨國巨頭而排名第三,但依然不及排名第一的大眾銷量的一半。
不過,雙方未來的主戰場將會逐漸從燃油車往新能源領域轉移。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以及“雙積分”政策的倒逼,原先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不積極的豐田與大眾,今年真正開啟其在華國產新能源汽車交付的“元年”。上半年,大眾品牌新能源汽車在華交付達2萬輛(包括國產途觀L PHEV、帕薩特PHEV以及進口e-Golf等),占總交付量的1.4%。而豐田還沒有對外公布今年上半年上市的卡羅拉和雷凌這兩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數據。
雖然豐田和大眾在華新能源汽車市場比自主車企起步慢,但被認為一旦啟動將有望后發制人。這兩家跨國車企巨頭已開始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發起進攻。比豐田先行一步與寧德時代結盟的大眾,目前還通過合資公司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正在廣東佛山和上海嘉定興建電池廠。大眾集團已經著手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希望在能源密度方面取得進展。此外,大眾與江淮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之后,日前又聯手布局充電基礎設施。而豐田一邊加快打造動力電池供應鏈,一邊在華興建新能源汽車制造工廠,其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將在新能源車項目中投入113.29億元(折合約16.44億美元),預計增加40萬輛的年產能。
汽車分析師孫木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從目前情況看,豐田在電動化技術儲備上比大眾更勝一籌,其在原先多年積累的混合動力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新能源汽車,未來在華電動化的步伐將可能比大眾更快。
孫木子還談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車的發展,一方面是從安全角度,純電動車頻頻出現自燃等情況,但極少見到混合動力汽車著火;另一方面,混合動力使用成本更劃算,國內混動汽車使用成本都在0.4元/公里以下,而純電動車聲稱使用成本為0.1元/公里,但將快充和商業用電成本等折算進去,大約是0.5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