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70%以上。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占據七席。除海外建廠外,越來越多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加入到全球電池供應鏈中,并紛紛布局國際儲能領域。在“走出去”的基礎上如何“走上去”,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將是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新考驗。
近日,部分動力電池企業陸續發布2019年半年報,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半年報顯示,國際業務為企業發展開拓出新的增長空間,成為營收的重要來源。我國動力電池企業“走出去”已按下快進鍵。
加入全球電池供應鏈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無論原材料供應、技術水平還是市場規模,我國動力電池產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是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因此,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有實力、有信心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70%以上。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10名的企業中,中國占據七席。
繼寧德時代、孚能科技之后,日前,蜂巢能源正式宣布,將斥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設24GWh大型動力電池工廠,配套正極材料工廠和電池技術中心。
近年來,歐美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加碼,動力電池的需求一路看漲。但歐美本土基本上沒有規模較大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因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首先瞄準這一市場,為海外布局占領先機。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除了海外建廠,越來越多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已經加入到全球電池供應鏈中。
5月,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與TataAutoComp簽訂合資協議,雙方擬在印度共同設立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電池模塊和電池組的設計、開發、驗證和制造,以及電池管理系統,適用于各類乘用車和商用車。4月,欣旺達收到雷諾日產發出的供應商定點通知書,相關車型未來七年(2020-2026)的需求預計達115.7萬臺。2月,寧德時代宣布與本田合作共同開發面向純電動汽車等的鋰離子電池,并將以截至2027年的長期合約向本田供應56GWh的電池。2018年底,孚能科技與戴姆勒簽訂供貨協議,供貨期限為2021-2027年,供貨規模7年合計140GWh。幾乎在同一時期,億緯鋰能也取得了戴姆勒的長期供貨合同……
“在生產規模、技術能力、性價比方面,我國企業都有一定的優勢,歐美車企選擇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合作是必然的。”張雨說。
業內人士表示,國際主流車企的訂單龐大,動力電池需求量往往以10GWh為起點,如果能被他們選中,那么企業的發展會非常迅速。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進入戴姆勒供應商名單后,億緯鋰能加速動力電池布局,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25.29億,扣非凈利4.9億,同比增長231%,動力電池成為公司增量最大的業務。
布局海外儲能市場
不僅動力電池市場,在國際儲能領域,我國動力電池企業也是頻頻亮相。
“截至目前,比亞迪在全球儲能項目裝機量超過700MWh,涉及23個國家和100多個城市。”比亞迪儲能領域銷售總監鄒德天介紹說。
近日,科陸電子與SAETS.p.A.、RemoteGroup合作建設的盧旺達首個光儲柴離網系統完成驗收調試工作,基于科陸儲能優異的集成設計能力,項目實際運行過程中電池溫差小于3攝氏度,為電池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了保障。
中天科技相關負責人稱,2017年底,中天科技獲得了由世界知名認證機構南德TUV頒發的國內首張兆瓦級電力儲能系統安全認證證書,產品遠銷歐美等發達國家。
能列舉出來的還有很多:近日,寧德時代與日本光伏企業NextEnergyandResources達成協議,將在蓄電池開發和銷售領域開展合作,寧德時代正式進入日本戶用儲能市場;南都電源與德國Upside公司共同建設調頻服務儲能系統項目,目前已建成投運30MW,運行情況良好,后續項目正在建設中;上海德朗能和澳大利亞鋰礦公司LithiumAustralia成立合資公司,將為澳大利亞的住宅和工業儲能系統市場提供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產品和三元電池等其它產品;由瑞浦能源承擔30MW/30MWh儲能蓄電池調頻電站的總包項目,將滿足印尼緯達貝工業園區自建火電廠的調頻需求,計劃于今年10月投入運營……
“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不可忽視的是,在我國企業布局海外市場的同時,日、韓等動力電池企業也對國際市場虎視眈眈。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韓國LG化學就宣布了在波蘭的建廠計劃,2018年,為提升產能,LG追加投資5億歐元,將該工廠電池的年產量提高到70GWh,每年可以為3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電池零部件;三星SDI匈牙利工廠于2018年正式投產,可為5萬輛電動汽車配套;SKinnovation的歐洲工廠同樣位于匈牙利,該工廠將于2020年實現量產,產能為7GWh;據《日經產業新聞》報道,日本GS湯淺將開始批量生產一種新型鋰離子電池,該電池最早可在2020年投入使用,可使電動汽車續駛里程提升兩倍。
“日、韓企業雖有先發優勢,但通過近幾年的快速追趕,我國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日、韓企業,并且在某些領域已實現超越。”張雨表示,在后續的競爭中,提高安全性、控制成本仍將是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
儲能方面亦是如此。業內人士表示,歐美作為全球重要的儲能市場,對逆變器、電池等產品質量要求極高,整個儲能系統的門檻也更加嚴苛。我國動力電池企業要想進入并占據這些市場,需要熟稔各國環境,提供基于不同應用場景的完善的儲能解決方案。
“相信隨著海外市場布局力度的加大、合作的加深,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會找到更多、更好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和差異化發展之路。只要全行業攜手合作,不斷創新技術,提升產品性能,做好提質降本工作,在‘走出去’的同時‘走上去’,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好的未來。”張雨說。
近日,部分動力電池企業陸續發布2019年半年報,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半年報顯示,國際業務為企業發展開拓出新的增長空間,成為營收的重要來源。我國動力電池企業“走出去”已按下快進鍵。
加入全球電池供應鏈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無論原材料供應、技術水平還是市場規模,我國動力電池產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是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因此,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有實力、有信心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70%以上。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10名的企業中,中國占據七席。
繼寧德時代、孚能科技之后,日前,蜂巢能源正式宣布,將斥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設24GWh大型動力電池工廠,配套正極材料工廠和電池技術中心。
近年來,歐美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加碼,動力電池的需求一路看漲。但歐美本土基本上沒有規模較大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因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首先瞄準這一市場,為海外布局占領先機。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除了海外建廠,越來越多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已經加入到全球電池供應鏈中。
5月,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與TataAutoComp簽訂合資協議,雙方擬在印度共同設立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電池模塊和電池組的設計、開發、驗證和制造,以及電池管理系統,適用于各類乘用車和商用車。4月,欣旺達收到雷諾日產發出的供應商定點通知書,相關車型未來七年(2020-2026)的需求預計達115.7萬臺。2月,寧德時代宣布與本田合作共同開發面向純電動汽車等的鋰離子電池,并將以截至2027年的長期合約向本田供應56GWh的電池。2018年底,孚能科技與戴姆勒簽訂供貨協議,供貨期限為2021-2027年,供貨規模7年合計140GWh。幾乎在同一時期,億緯鋰能也取得了戴姆勒的長期供貨合同……
“在生產規模、技術能力、性價比方面,我國企業都有一定的優勢,歐美車企選擇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合作是必然的。”張雨說。
業內人士表示,國際主流車企的訂單龐大,動力電池需求量往往以10GWh為起點,如果能被他們選中,那么企業的發展會非常迅速。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進入戴姆勒供應商名單后,億緯鋰能加速動力電池布局,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25.29億,扣非凈利4.9億,同比增長231%,動力電池成為公司增量最大的業務。
布局海外儲能市場
不僅動力電池市場,在國際儲能領域,我國動力電池企業也是頻頻亮相。
“截至目前,比亞迪在全球儲能項目裝機量超過700MWh,涉及23個國家和100多個城市。”比亞迪儲能領域銷售總監鄒德天介紹說。
近日,科陸電子與SAETS.p.A.、RemoteGroup合作建設的盧旺達首個光儲柴離網系統完成驗收調試工作,基于科陸儲能優異的集成設計能力,項目實際運行過程中電池溫差小于3攝氏度,為電池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了保障。
中天科技相關負責人稱,2017年底,中天科技獲得了由世界知名認證機構南德TUV頒發的國內首張兆瓦級電力儲能系統安全認證證書,產品遠銷歐美等發達國家。
能列舉出來的還有很多:近日,寧德時代與日本光伏企業NextEnergyandResources達成協議,將在蓄電池開發和銷售領域開展合作,寧德時代正式進入日本戶用儲能市場;南都電源與德國Upside公司共同建設調頻服務儲能系統項目,目前已建成投運30MW,運行情況良好,后續項目正在建設中;上海德朗能和澳大利亞鋰礦公司LithiumAustralia成立合資公司,將為澳大利亞的住宅和工業儲能系統市場提供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產品和三元電池等其它產品;由瑞浦能源承擔30MW/30MWh儲能蓄電池調頻電站的總包項目,將滿足印尼緯達貝工業園區自建火電廠的調頻需求,計劃于今年10月投入運營……
“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不可忽視的是,在我國企業布局海外市場的同時,日、韓等動力電池企業也對國際市場虎視眈眈。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韓國LG化學就宣布了在波蘭的建廠計劃,2018年,為提升產能,LG追加投資5億歐元,將該工廠電池的年產量提高到70GWh,每年可以為3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電池零部件;三星SDI匈牙利工廠于2018年正式投產,可為5萬輛電動汽車配套;SKinnovation的歐洲工廠同樣位于匈牙利,該工廠將于2020年實現量產,產能為7GWh;據《日經產業新聞》報道,日本GS湯淺將開始批量生產一種新型鋰離子電池,該電池最早可在2020年投入使用,可使電動汽車續駛里程提升兩倍。
“日、韓企業雖有先發優勢,但通過近幾年的快速追趕,我國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日、韓企業,并且在某些領域已實現超越。”張雨表示,在后續的競爭中,提高安全性、控制成本仍將是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
儲能方面亦是如此。業內人士表示,歐美作為全球重要的儲能市場,對逆變器、電池等產品質量要求極高,整個儲能系統的門檻也更加嚴苛。我國動力電池企業要想進入并占據這些市場,需要熟稔各國環境,提供基于不同應用場景的完善的儲能解決方案。
“相信隨著海外市場布局力度的加大、合作的加深,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會找到更多、更好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和差異化發展之路。只要全行業攜手合作,不斷創新技術,提升產品性能,做好提質降本工作,在‘走出去’的同時‘走上去’,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好的未來。”張雨說。